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西行——禅VS現代西方思潮

  禅宗西行——禅VS現代西方思潮

  

  本世紀對西方影響最大的兩大思潮,無疑是存在主義的流行與分析哲學的興起。恰恰與此同時,禅宗思想也逐漸地傳入西方並産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東西文化的交流很自然地引起了這樣一種傾向,即以某一方思想來解釋與比附另一種思想,尤其是把禅宗解釋爲一種西方思想。恰如佛學初入中土時的“格義”風氣一樣,這樣做是必然的,而且有利于禅宗在西方播種、紮根,但無疑也難以避免地摻雜了某些誤解和無知。本文試圖通過對存在主義與分析哲學的淺析,對照出禅與西方思想的具體差異,力求拂去對禅宗宗旨的曲解和忽視。

  存在主義本質上是對外部束縛與異化的抗爭,同時又是對自由與自我的追尋。資本主義把人們喪失精神家園的困境不加掩飾地昭示出來,而殘酷的曆史又迫使人們承認所謂的真善美不過是自欺的借口和欺人的手段。正當人們在一戰後流離彷徨時,存在主義蓬勃興起。它高揚自我的旗幟,追求絕對的自由,主張只有主動選擇的個體才是唯一的真實,也只有這種超乎一切的選擇才是人的自由。它擯棄一切偶像的精神和對自我與自由的無限向往,往往被同禅宗呵佛罵祖的門風以及尋求終極解脫相提並論,甚至于發展出一種認爲自由選擇便是祖宗精髓的誤解。事實上,盡管二者語辭相近,但是在見地上有著莫大的不同。

  存在主義認爲,人之所以與世沈浮,是因爲他迷失了自我而認同于大衆。覺醒的關鍵是認識到,每個人的本質都是由自己的選擇造成的,因此它是絕對與衆不同、不可替代的,這即是“存在先于本質”的主張。認爲每個人都是無可替代的,是否就可以認爲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本性昵?這是一個極容易犯的錯誤。禅宗指出,人之所以沈淪,不在于他先天具有與他人相通的本性,而是在于他沒有覺悟到自己的本性。雖然他對自性的覺悟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但一旦覺悟,他即會明了所有存在的本性都是一致的,正所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正因爲這樣,一個真正的禅者是不會追求刻意之奇行的。

  存在主義的錯誤,首先在于認爲有一個可以自由進行選擇的、獨立的主體,這是“我執”;其次,認爲人的選擇可以沒有根據與規定,“選擇”成爲實實在在自足的存在,此即“法執”。人我一分,個體當然即刻會陷入無法擺脫的矛盾與沖突。越強調自我,越發覺自我處處受到製約;越強調選擇,越發覺選擇的自由是如此微少;越重視自由,越體會到隨之而來的焦慮與惡心。最終,它所以爲之奮鬥的目標統統淪落爲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名詞。

  分析哲學在人類思想史上的主要貢獻爲:它認爲許多困擾人的問題實際上根本不成其問題,它們只不過是些“假問題”。有些問題許久以來得不到滿意的回答,不是因爲人能力有限,而是提問的方式本身就有問題,一旦順提問的思路走下去,遲早會將人引入兩難的困境。因此,分析哲學力圖將所有假問題趕出人類思考的範圍,使人獲得心靈的甯靜。

  與之相似,禅宗也認爲存在許多虛假的問題,它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也是治療的方法,認爲只有使發問者恢複健全,才能避免這些問題的困擾。所以一旦參學者提出這些假問題,禅師不是給予正面回答,但也不給予否定,而直接一棒一喝,截斷學人的攀緣妄想了事。

  但應該指出的是,分析哲學對真問題、假問題的劃分本身就很成問題:如果這個界限是無意義的,那麼就不能對真問題的範圍加以限定;如果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它便不能陳述假問題。西方思想近來的發展也一再說明了這一劃界的錯誤,但指出任何真問題都不可能存在的,卻只有禅宗。

  就禅宗的究極來說,但凡問題都是假問題。諸法實相離四句、絕百非、一塵不染,哪有什麼問題呢?只有內證自性,便是“不受人惑的人”,明了法本如如、迷人自擾。一旦開悟,染淨問題、真妄問題、生死問題……等諸多對立,雖然沒解決,但卻已被徹底消解掉了。也就是說,一切問題在被回答之前就消失了。

  與此相比,分析哲學的消解便是很不徹底的。它只是在理智中勸說人們不要關注理智無能爲力的價值問題、自由問題,但這些形而上問題仍困擾著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禅宗卻不同,它對問題的消解帶給人以真實的“受用”,是整個心靈的甯靜與澄明。它潛入到人內心的深處,一舉打破妄念的源頭,其中的複雜與艱難豈是靠狹隘經驗與思量所能設想和推斷的。

  綜上絮絮所言,本文試圖說明的,不過是這樣一點:禅宗再超佛越祖,它也是整個佛法大系的一部分。如要使對禅的理解不至于發生偏差,還應從經藏中找依據,從整個佛學背景來理解。在當前,還沒有什麼其余的思想可以恰當地诠釋禅宗,如果舍棄經論,靠自家腦筋計度,以某種合自己口味的思想來附會禅宗,即便不入鬼窟,也終會兩眼茫茫、不知所以。正如《圓覺經》所說:“以思維心測度如來境界,如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上對西方思潮的評判,只是兩個淺近的例子而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