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二天,戚繼光特別吩咐仆人不可來打擾,而且聚精會神地把經誦完。那鬼魂超生以後,又再托夢來致謝。
凡是遇到親友病故,請高僧大德到家裏來誦經時,最好家裏的人也要看著經書,跟著誦念禮拜,效果才會更佳。如果只聽法師誦經,自己不看經本,恐怕會因聽不懂法師所誦念的經文,而站在那裏發呆或胡思亂想。不看經本,隨法師拜忏時,也不知所拜的菩薩聖號是什麼,超度亡魂的力量當然會減弱了許多。
由于悲心和念力懇切的緣故,自己的家人輪流抽空在四十九天以內不斷爲亡者誦讀佛經(尤其是《地藏經》、《金剛經》、和《阿彌陀經》),效果特別好。
十叁、殺生祭拜,損人損己
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所著的《竹窗隨筆》上記載:
浙江省錢塘這地方,有一位金先生,平日奉持齋戒相當虔誠。他死後神魂附在一個孩子的身上說:“因爲我的善行不夠廣,沒有往生佛菩薩的淨土。可是在陰間卻來去自如,相當快樂。”
有一天,他的神魂又附在那孩子的身上,呵責他的妻子說:“你爲什麼要殺雞來祭祀我呢?因爲你殺生,所以現在我走到哪裏,背後總是有陰間的官吏隨在後頭看管著我,所以我無法像從前那麼自由了。”有一位孕婦問了她自身的吉凶,他說:“這一胎是生男孩,母子都平安無恙。下一胎又會更生男嬰,生第二個男嬰時,母子都會死亡。”到了後來他講的話,果然都應驗了。
《大藏一覽》上記載:
佛陀跟他的弟子阿難在河邊行走時,看見五百個餓鬼一邊走路一邊唱歌,阿難問佛陀,佛陀說:“這五百個餓鬼的子孫,正在替他們修福,他們快要解脫苦海了,所以他們唱歌跳舞,表示高興。”後來又遇到好幾百個餓鬼很傷心地走過。阿難又問佛陀,佛陀告訴阿難說:“那些餓鬼的子孫正在爲他們殺生祭祀,而不肯作福,所以餓鬼身後有火逼迫他們,因此他們在啼哭。”
世俗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爲祭祀時多准備一點豐盛的酒肉,就可光耀祖先,殊不知這樣做,反而害了他們的祖先。(見陰骘文廣義節錄卷下)
大部分人辦喪事,不但殺生請客,而且弄得杯盤狼籍,雞鴨和魚的骨頭到處亂扔,真是減損福德,增加惡業。這種辦喪的方式極不合理!《地藏經》告訴我們:辦喪事不可殺生,以增加亡者的負擔和痛苦,而且一切新鮮水果和飯菜都要先供養十方佛菩薩和聖賢,才能食用。飯粒和菜渣不可掉在地上,一則表示惜福,二則不致引來螞蟻和其他小昆蟲,無意中被踐踏而死。
第七章 結語(感言)
一、現代教育的危機
——遊于藝,而不志于道(本末倒置);
——重物質,而忽略心靈(舍本逐末)。
孔子曾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遊于藝。”這一句話啓發我們爲學應先本而後末,由內而及外,這樣才能體用兼備,華實並茂。
現代的教育太過于重視知識和技能,所以教出來的學生大多只知“遊于藝”,而不明白“道”是什麼東西?只知貪名求利,而不曉得什麼是“仁義德行”?
現代人大多只重視物質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甚至以爲玩弄物質就是精神的享受。殊不知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教誨;佛陀也把“色”和“聲”稱之爲“色塵”和“聲塵”,因爲除了聖樂和梵呗以外,一般現代音樂大都像灰塵一樣,是會蒙蔽心智、覆蓋德性的。有許多學科,明明是研究物質,怎麼是精神呢?心理學是一門“挂羊頭,賣狗肉”的學科;表面上有精神的味道,其實研究的都是有關行爲的科學。
許多現代人都認賊作子,以爲思想、觀念和意識是“真心”。其實,他們所謂的觀念,就是佛經上所說的“法塵”,“法塵”就是意識所攀緣的名相;這種東西跟“色”、“聲”、“香”、“味”、“觸”一樣都會蒙蔽心智,所以也叫做“塵”。
我們一般的思想,其實都是“妄想”和“雜念”。以思想來研究心性,無異是在緣木求魚,永遠辦不到的;因爲腦中有妄念,就無法産生清淨的心智。好比水本身動蕩不停,就會失去照明的作用。
當我們有了雜念和思想,就無法了解真正的心性。譬如:海水激蕩時,我們只見到波浪,而見不到水。所以經上說:“離開了分別的妄念和意識,才能明心見性。見到心性是非常美和非常愉快的一件事,因爲真心亘古常存,不生不滅,比虛空還廣大(心包太虛)。”有了這種胸襟,可以引發民胞物與的同體大悲、無限量和無條件的慈愛心。
圓覺經上曾說:有雜念的人,無法見到萬物的真相。這好比船只正在行走時,船上的人就無法見到岸上景物的本來面目;當我們坐在正在行駛的船只上,我們以爲岸上的景物在移動,這就叫做“舟行岸移”。由此可知,我們所見到周遭世界,都是“錯覺”或“幻覺”。
由于現代教育不研究心性的道理,而把畢生精力都投注在知識和技藝上;這種“舍本逐末”、“骛外遺內”的毛病,造成了許多“失落的一代”和“迷失的自我”。
不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而只遊于藝,就好像樹木只有枝葉而沒有樹根、只開花而不會結果一樣。不明白心性和智慧的道理,而一味追求知識和技藝,到頭來還是機械性的東西,對人類的和諧與幸福沒有多大幫助;因爲和諧與幸福真正的泉源在于內心的甯靜而非向外境追求。所以技藝和知識,沒有道德和仁愛做基礎,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人類。難怪現代的社會問題和犯罪行爲層出不窮。
古人因爲有道德和仁愛做基礎,所以研究學問目的在濟世;今人研究學問,不以道德和仁愛做基礎,所以目的大多在賺錢發財。只有技藝,而沒有道德理想,生活的內容和人生的意義將是多麼貧乏!因爲他的生活是刻板而沒有情趣的。這種人縱使拿到碩士和博士學位,美其名叫做“專家”,其實只不過是“匠”字號的人物而已。
孔子說:“行者余力,則以學文。”佛陀也告誡我們:“先學好有關心性和人生的真理,再讀其他知識性和技術性的書籍;因爲世俗的知識和技能,只是菩薩用來度化衆生的工具罷了。”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先學“解除切身的煩惱”、“明見自己的心性”以及“利益一切衆生”的真理。自己分內的問題不解決,不會待人處世,學習再多的知識和雕蟲小技又有什麼用處呢?所以我們應該明辨這件事情的內外利害、輕重急緩,研究學問才有受用,才能學以濟世。
本書介紹許多道德和命運的關系,其目的在于希望諸君多在心地和品德下功夫,五福自然就會臨門。
二、摘要
本書的主旨在于探討五福的意義、種類、原因、條件和關系,並且介紹獲得五福的原理與方法。
第一福是長壽,長壽主要是慈悲心所感應的結果。
第二福是富貴,富貴是施舍和恭敬心所感應的結果。
第叁福是康甯,康甯是清淨心所感應的結果。
第四福是好德,好德就是叫我們廣結善緣、多積福德、鍛煉心智。因爲前面叁種福都是世人享用的果實,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好德。假如我們今生不多播好德的種子,那麼福報享用盡了,必然遭到貧窮、下賤、多病和短命的惡運。
第五福是善終,善終是由于我們行善而不執著善的行爲、名相和果報而獲得的。換句話說,善終是心無挂礙所導致的結果。
一切福德和智慧都離開不了心地,只要我們在心地上多下功夫,多播善種,常拔惡草,常以慈悲的水灌溉心田,常用智慧的光普照善苗,必然會開出五福的美果!
所以說:“幸福來自內心,不要向外尋求!”從外境和物質當中得到的快樂是短暫而且膚淺的;因爲外在的事物都會産生變化,怎麼能靠得住呢?
《五福臨門 (陳柏達居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