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福临门 (陈柏达居士)▪P12

  ..续本文上一页第二天,戚继光特别吩咐仆人不可来打扰,而且聚精会神地把经诵完。那鬼魂超生以后,又再托梦来致谢。

  凡是遇到亲友病故,请高僧大德到家里来诵经时,最好家里的人也要看著经书,跟著诵念礼拜,效果才会更佳。如果只听法师诵经,自己不看经本,恐怕会因听不懂法师所诵念的经文,而站在那里发呆或胡思乱想。不看经本,随法师拜忏时,也不知所拜的菩萨圣号是什么,超度亡魂的力量当然会减弱了许多。

  由于悲心和念力恳切的缘故,自己的家人轮流抽空在四十九天以内不断为亡者诵读佛经(尤其是《地藏经》、《金刚经》、和《阿弥陀经》),效果特别好。

  十三、杀生祭拜,损人损己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所著的《竹窗随笔》上记载:

  浙江省钱塘这地方,有一位金先生,平日奉持斋戒相当虔诚。他死后神魂附在一个孩子的身上说:“因为我的善行不够广,没有往生佛菩萨的净土。可是在阴间却来去自如,相当快乐。”

  有一天,他的神魂又附在那孩子的身上,呵责他的妻子说:“你为什么要杀鸡来祭祀我呢?因为你杀生,所以现在我走到哪里,背后总是有阴间的官吏随在后头看管著我,所以我无法像从前那么自由了。”有一位孕妇问了她自身的吉凶,他说:“这一胎是生男孩,母子都平安无恙。下一胎又会更生男婴,生第二个男婴时,母子都会死亡。”到了后来他讲的话,果然都应验了。

  《大藏一览》上记载:

  佛陀跟他的弟子阿难在河边行走时,看见五百个饿鬼一边走路一边唱歌,阿难问佛陀,佛陀说:“这五百个饿鬼的子孙,正在替他们修福,他们快要解脱苦海了,所以他们唱歌跳舞,表示高兴。”后来又遇到好几百个饿鬼很伤心地走过。阿难又问佛陀,佛陀告诉阿难说:“那些饿鬼的子孙正在为他们杀生祭祀,而不肯作福,所以饿鬼身后有火逼迫他们,因此他们在啼哭。”

  世俗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祭祀时多准备一点丰盛的酒肉,就可光耀祖先,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害了他们的祖先。(见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

  大部分人办丧事,不但杀生请客,而且弄得杯盘狼籍,鸡鸭和鱼的骨头到处乱扔,真是减损福德,增加恶业。这种办丧的方式极不合理!《地藏经》告诉我们:办丧事不可杀生,以增加亡者的负担和痛苦,而且一切新鲜水果和饭菜都要先供养十方佛菩萨和圣贤,才能食用。饭粒和菜渣不可掉在地上,一则表示惜福,二则不致引来蚂蚁和其他小昆虫,无意中被践踏而死。

  第七章 结语(感言)

  一、现代教育的危机

  ——游于艺,而不志于道(本末倒置);

  ——重物质,而忽略心灵(舍本逐末)。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启发我们为学应先本而后末,由内而及外,这样才能体用兼备,华实并茂。

  现代的教育太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游于艺”,而不明白“道”是什么东西?只知贪名求利,而不晓得什么是“仁义德行”?

  现代人大多只重视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甚至以为玩弄物质就是精神的享受。殊不知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教诲;佛陀也把“色”和“声”称之为“色尘”和“声尘”,因为除了圣乐和梵呗以外,一般现代音乐大都像灰尘一样,是会蒙蔽心智、覆盖德性的。有许多学科,明明是研究物质,怎么是精神呢?心理学是一门“挂羊头,卖狗肉”的学科;表面上有精神的味道,其实研究的都是有关行为的科学。

  许多现代人都认贼作子,以为思想、观念和意识是“真心”。其实,他们所谓的观念,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法尘”,“法尘”就是意识所攀缘的名相;这种东西跟“色”、“声”、“香”、“味”、“触”一样都会蒙蔽心智,所以也叫做“尘”。

  我们一般的思想,其实都是“妄想”和“杂念”。以思想来研究心性,无异是在缘木求鱼,永远办不到的;因为脑中有妄念,就无法产生清净的心智。好比水本身动荡不停,就会失去照明的作用。

  当我们有了杂念和思想,就无法了解真正的心性。譬如:海水激荡时,我们只见到波浪,而见不到水。所以经上说:“离开了分别的妄念和意识,才能明心见性。见到心性是非常美和非常愉快的一件事,因为真心亘古常存,不生不灭,比虚空还广大(心包太虚)。”有了这种胸襟,可以引发民胞物与的同体大悲、无限量和无条件的慈爱心。

  圆觉经上曾说:有杂念的人,无法见到万物的真相。这好比船只正在行走时,船上的人就无法见到岸上景物的本来面目;当我们坐在正在行驶的船只上,我们以为岸上的景物在移动,这就叫做“舟行岸移”。由此可知,我们所见到周遭世界,都是“错觉”或“幻觉”。

  由于现代教育不研究心性的道理,而把毕生精力都投注在知识和技艺上;这种“舍本逐末”、“骛外遗内”的毛病,造成了许多“失落的一代”和“迷失的自我”。

  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只游于艺,就好像树木只有枝叶而没有树根、只开花而不会结果一样。不明白心性和智慧的道理,而一味追求知识和技艺,到头来还是机械性的东西,对人类的和谐与幸福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和谐与幸福真正的泉源在于内心的宁静而非向外境追求。所以技艺和知识,没有道德和仁爱做基础,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人类。难怪现代的社会问题和犯罪行为层出不穷。

  古人因为有道德和仁爱做基础,所以研究学问目的在济世;今人研究学问,不以道德和仁爱做基础,所以目的大多在赚钱发财。只有技艺,而没有道德理想,生活的内容和人生的意义将是多么贫乏!因为他的生活是刻板而没有情趣的。这种人纵使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其名叫做“专家”,其实只不过是“匠”字号的人物而已。

  孔子说:“行者余力,则以学文。”佛陀也告诫我们:“先学好有关心性和人生的真理,再读其他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书籍;因为世俗的知识和技能,只是菩萨用来度化众生的工具罢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先学“解除切身的烦恼”、“明见自己的心性”以及“利益一切众生”的真理。自己分内的问题不解决,不会待人处世,学习再多的知识和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我们应该明辨这件事情的内外利害、轻重急缓,研究学问才有受用,才能学以济世。

  本书介绍许多道德和命运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希望诸君多在心地和品德下功夫,五福自然就会临门。

  二、摘要

  本书的主旨在于探讨五福的意义、种类、原因、条件和关系,并且介绍获得五福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福是长寿,长寿主要是慈悲心所感应的结果。

  第二福是富贵,富贵是施舍和恭敬心所感应的结果。

  第三福是康宁,康宁是清净心所感应的结果。

  第四福是好德,好德就是叫我们广结善缘、多积福德、锻炼心智。因为前面三种福都是世人享用的果实,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好德。假如我们今生不多播好德的种子,那么福报享用尽了,必然遭到贫穷、下贱、多病和短命的恶运。

  第五福是善终,善终是由于我们行善而不执著善的行为、名相和果报而获得的。换句话说,善终是心无挂碍所导致的结果。

  一切福德和智慧都离开不了心地,只要我们在心地上多下功夫,多播善种,常拔恶草,常以慈悲的水灌溉心田,常用智慧的光普照善苗,必然会开出五福的美果!

  所以说:“幸福来自内心,不要向外寻求!”从外境和物质当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而且肤浅的;因为外在的事物都会产生变化,怎么能靠得住呢?

  

  

《五福临门 (陈柏达居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