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品 靜慮
今晚我們要上第八品「靜慮」,也就是「禅定」。
爲什麼我們要將所聞思的佛法歸納起來而進入「禅定」的修行呢?
因爲佛法是往內之學,我們必須「先將心定下來,然後才能了解心的本質」。如果我們的心一直躁動不安的話,那麼我們如何能了解心的本質呢?
所以我們要修習禅定。我們再複習一次《入行論》的大綱:《入行論》前叁品的重點是「如何讓菩提心産生的方式」。第四到第六品最主要在講解「如何讓已經升起的菩提心不退轉的方法」,而第七到第九品是教導我們「如何讓菩提心越來越增長的訣竅」。
前面「精進品」已經講過我們要如何對治叁種怠惰和四種促進精進的助緣。
寂天菩薩在學集裏面說到:「安忍之後要多聞,多聞之後要舍棄塵囂到寂靜處安住」。我們必須按照修行的次第修習佛法,才能了悟「心的本質」。
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裏面提到:「假如不需要聞思佛法的話,那麼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講解叁藏呢?」因爲我們需要聞思佛法,所以佛陀才傳這麼多的法,聞思佛法之後還要進入修行才能有所收獲。不然以前的高僧大德爲何要如此地苦修?
因此聞、思、修必須按次第修行!
首先我們要守戒
守戒之後,我們才有時間聞思佛法,大家知道「戒、定、慧」,戒律是排在第一個次第。戒律清淨之後你自自然然就會聞思佛法,聞思之後要將所學歸納起來,然後我們必須到寂靜處安住。當然,這些都是對出家衆講的,爲什麼呢?因爲古時候的修行者都是出家衆,在家衆並沒有完全投入修行。
目前的西藏也是這樣,先前我曾經說過「藏文沒有在生活上實際使用」,學習藏文的目的就是爲了學習佛法。假如不是爲了學習佛法的話,那麼放牛根本不需要認字。西藏是全民信仰佛法的地方,但,在家的修士很少,每個人都會持一些咒語、佛號。甚至有些人會背綠度母贊頌儀軌或極樂願文。可是真正投入修行的是出家衆。
我們目前這個環境要大家按照《入行論》的方式修行是很困難的,但我們要了解它;在這個以「自我」爲中心的時代,常常有人自認「我是修行者」,是不是修行者呢?我們看看《入行論》就知道!
佛法的究竟是什麼?
現在很多人把佛法中的「善行」當成是「做人間的好事」。當然這是很好的事情。但不是究竟!如果佛法中的「善行」只是指「行濟世救人之事」的話,那麼佛法有什麼特色呢?很多團體都在做「慈善工作」,基督教、天主教、道教...都做得非常好。
我曾經到過一些慈善團體,有些人從事了二、叁十年的義工。但,他內心的煩惱還是很多,爲什麼呢?缺乏內心的智慧!所以只做善事並不是究竟,我們必須「行善的同時還要具足智慧」。這樣才能利益別人也利益自己;可是智慧打那兒來呢?
要先學會「寂止」也就是「禅定」,沒有禅定的話,智慧完全不會産生。
「靜慮」有些地方翻譯成「寂止」,把我們的妄念停止下來的意思,此處翻成「靜慮」意思是把我們焦慮的心平靜下來,但,它們同樣指的都是「禅定」。
一、勸勉修止
1.發起精進已 意當住禅定 心意渙散者 危陷惑牙間
2.身心若遠離 散亂即不生 故應舍世間 盡棄諸俗慮
【講解】按照前一章的說法發起精進以後,接下來就應該把心意安住在禅定上面。因爲昏沈、掉舉而心意渙散的人。即使精進也會陷入煩惱巨獸的利齒之間而危機重重。
如果「身」「心」遠離了「塵囂」「欲望」,禅定的克星-->「散亂」就不會産生了。所以應該舍離俗家和親眷的牽纏,進而完全抛棄一切塵俗的思慮。
這裏的「欲望」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的「分別心」!爲什麼我們要舍離俗家和親眷的牽纏呢?因爲《入行論》是針對出家衆講的。所以對我們在家居士而言這個要求是比較難以達成的。但不管我們做得到或做不到,我們都要學習,我們必須了解以前的高僧大德是如何修行的。
現在我們雖然無法做到長久遠離世俗的要求,但,我們可以暫時遠離!譬如:我們每個禮拜兩個小時的共修,或參加短期的閉關...等等,都可以暫時遠離俗家和親眷的牽纏。我們的身、心都到講堂來共修,在這短暫的時空中完全抛棄一切塵俗的思慮,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了解「心的本質」。
從小我就沒有學習過「做事」的方法。所以你們看我在開會時都是靜悄悄的。因爲我不了解這些事務,不過,我認爲「這樣子很好」。如果我會這些事務的話,可能不知道又要增加多少煩惱。從小我自上師處所學的就是如何抛棄世俗的思慮、如何斷除煩惱的根。而我能布施的也就只有這些佛法的概念而已。我的理想是「將來我能夠獨自住在山上的小屋中,自由自在的看書、修行」。你們看這是多麼地惬意!
在我們西藏傳承是比較沒有問題的,在那裏有很多轉世的佛爺、學者...人才輩出,可是在臺灣我看到有些很有名的大法師,他們擁有龐大的寺院和信衆。可是卻爲找不到人接棒而煩惱,真是可憐!就如大老板爲找不到接班人而煩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