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品 智慧
* 「聞思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呢?
* 了解「佛法的精華」。而佛法的精華是什麼呢?
很多人問我:「修哪一個法門比較殊勝?」是觀世音菩薩呢?還是阿彌陀佛?或者是修禅定?...其實整個佛教的精華是「空性」和「慈悲」。
* 「空性」和「慈悲」是一體的、它是佛法的重點。
* 我們「所有的聞思」就是爲了要了解這個部份。
* 這是顯宗所宣示的教義。
* 而金剛乘的教法是:「直接指出我們心的本質就是佛!」
它(心的本質)目前只是暫時被我們「貪嗔癡」「嫉妒」「傲慢」的無明給遮蔽了而已。我們被眼前「虛幻的假相」操控玩弄,以致疲憊不堪。很辛苦!
--> 所以我們要透過慢慢的學習,以便了解空性、慈悲、心的本質。
--> 這是「智慧品」的重點,當然,這部份對聽者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 可是我們最起碼累積一點習氣、累積一點智慧的種子。
--> 希望我們未來能夠了解這麼殊勝的佛法。
我相信各位對佛法都是非常虔誠的。大家都相信佛法是好的!但它到底好在哪裏呢?不知道!
* 我們相信佛菩薩對我們有加持力,可是當我們遇到一些外道時,對于他們的質問,我們就無法合理地解釋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所以這樣就無法利益到自己或他人。
* 因此我們對「佛法的精華」要透徹地了解比較好。
* 我們要「不客氣地」深入探究佛法,這樣才能利益我們。
* 我們對佛法的學習「如果客氣」的話,那麼我們如何進入佛法的堂奧呢?
我們想「解脫痛苦」,當然要「學習智慧」。有智慧,才能不起煩惱,叁乘菩提都必須依靠「空性智慧」才能成就。我們探討「智慧品」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內心的見解提升。
「空性的智慧」是我們佛教不共的特色。
* 任何宗教都有「出離心」和「慈悲心」存在。
* 他們向往死後的天堂、行人間的善事...等等。
* 一般的世間法可以察顔觀色、透視別人的心底。
* 但「對自己」卻反而很模糊,甚至有時「連自己在做什麼」都是迷迷蒙蒙的。所以內心中就常常充滿著痛苦和壓力。
我們佛教所說的智慧是「對自己內心的本質非常清楚的認識」。當我們了知心的本質時,當然就會了知一切萬法都是如夢如幻的。所以我們就不會被眼前顯現的外相所迷惑了。任何顯現的外相都控製不了我們!這部份是比較困難的,爲什麼呢?
因爲它不是在講解曆史,也不是在講解修行的次第、持咒或儀軌....等等。我們的眼睛看不到、不是概念可以尋思。它是我們心靈深處不可言喻的狀態。但我們不能因爲困難就要放棄。
自古以來修行、探討佛法都是以出家衆爲主。但,隨著教育普及和資訊發達的結果,現在我們在家衆修行佛法的人越來越多。以前 巴祝仁波切聽聞入行論有十幾遍之多,可是各位都是在家居士,每天都要爲生活而忙碌,所以就無法有太多的時間可以像這樣子學習。
不過沒關系,今生如果我們對「智慧」無法充分地了解,那麼我們要常常發願:「希望透過今生的因緣而累積下智慧的種子,使我們來世比較容易明白這些佛法的智慧!」
我們今生能聽聞「智慧品」的因緣是很重要的。
* 爲什麼有些人今世不需要很用功,就可以通達佛法呢?
--> 那是他前世所種的慧根!
* 爲什麼我們今生再怎麼努力,也不能了解呢?
--> 這是我們前生沒有累積這個佛法的習氣。
了解佛法的見地,並不是你有學問,或者你聰明過人,就一定會明白的。佛法程度的差別,在于你的見地;現在我們開始講解「智慧品」的內容:
一、求解脫者需空慧
1. 此前諸要目 佛爲智慧說 故欲息苦者 當啓空性慧
前面所說的發心、受戒等一切學處要目,都是爲了使人獲得斷除二障的智慧而說的。因此,「想要止息二障困苦」的人,必須努力引生通達空性的智慧。
這個偈頌有比較大的爭議性,所以我們要詳細解說一下。我們前面講解過菩提心利益、忏悔罪業、受持菩提心、不放逸、護正知、安忍、精進和靜慮;那麼你知道講解這些的目的是什麼嗎?爲了要獲得智慧,以便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
那麼什麼是「煩惱障」?「人我執」!
* 換句話說:就是「能阻礙我們解脫」的就是「煩惱障」。
* 如:貪、嗔、癡、嫉妒、傲慢..等等。
而什麼是「所知障」呢?「法我執」!
* 它是我們成佛的障礙。
--> 但它不會阻礙我們「脫離輪回」,要脫離輪回,只需要離開「煩惱障」即可。
* 它是消除煩惱障之後,所殘留的習氣或念頭。
* 打個比方說:
o 這個杯子裏現在裝著汙濁不好的東西,這就是”煩惱障”。
o 當我們將不好的東西倒掉,但杯子還殘留一些些味道,這就是所知障」。
* 不管是「煩惱障」還是「所知障」,都必須依靠空正見來斷除它。
* 沒有其它的方法了。
而講解前面幾品的目的,都是爲了讓我們了解空慧而施設的。
藏傳佛教的特色是除了正面教義的傳達之外,還會有很多的辯論,下面是有關智慧的一些疑問和解釋:
【問】了解空性一定要修行布施、持戒...等累積福報嗎?小乘佛教也了解空性啊!但,他們爲什麼不需要發菩提心來累積廣闊的福德資糧呢?
【答】是的。就因果、無常等「理論的了解」和「堅定信念」而言,我們要了解空性之前,我們必需要累積廣闊的福德資糧。
但,它也不是絕對必須的!譬如:阿羅漢們並沒有發菩提心,也沒有做廣闊的布施,可是他們修持不淨觀而産生出離心,依靠出離心和禅定的力量在了解「人無我」之後,就可以消除煩惱障從二元對立中解脫,達到阿羅漢的境界。所以就小乘而言並不需要累積廣闊的福德資糧。
【問】 那麼,爲什麼釋迦牟尼佛爲了使衆生了解空性,而要講解前面的五度呢?
【答】佛有二身--> 「智慧身」和「色身」。而「空性的智慧」就是得到智慧身的「近取因」,猶如酥油是由牛奶中提煉而成的,所以牛奶是酥油的「近取因」一樣。而福德資糧是得到「色身的助緣」。
【問】爲什麼「累積福德資糧,是爲了理解空性的智慧而說的」呢?爲什麼不說「空性的智慧,是爲了累積福德資糧而說的」?
【答】佛教所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爲了斷除輪回的根-->「我執煩惱」而宣說的。但,只有空慧能直接斷除這個煩惱,而其他的法門都只有間接的效果而已。
智慧可以直接對治「人我執」和「法我執」,我們解脫輪回或成就佛果都不可或缺智慧,所以智慧是最重要的。譬如:國王的手下有騎兵、步兵、射手...而他們爲誰打戰呢?當然是爲了國王,因此前面所講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都是爲了理解空性而說的。
你們想一想!現在我們有些人做大禮拜、有些人持咒、有些人念誦儀軌、看書、打坐....種種修持,但,佛法的重點是「空性」和「慈悲」,所以這些修持的目的都是爲了明白「空性」和「慈悲」而做的。如果你明白了「空性」和「慈悲」的道理,那麼你還做前面那些修持做什麼呢?
我前面說過:「最難做的修行,就是什麼都不做的修行!」
o 因此當你對萬法都能透徹了解時,就不需要什麼都做了。
o 「什麼都不做的修行」並不是叫你懶惰、什麼都不要做。而是說「最高的境界就是這樣子」。空正見的智慧非常重要!
宗喀巴大師說:
不管你對出離心、菩提心有多麼地熟悉,
但它無法「砍斷你輪回的根」,
要「砍斷輪回的根」
必須要具足「緣起的智慧」。
o 具足福德資糧可以讓你長壽、平安、美麗或富有...但這些果報耗盡之後,你還是必須回到痛苦的原點。要離開痛苦就必須證悟空性。
o 因此所有的法門都是爲了獲得斷除二障的智慧而說的。
另外打個比喻說:
o 如果監獄裏有一群人,身強體健、孔武有力、四肢發達,但都是瞎子。
o 那麼不論他們有再好的體能,也無法逃出這個牢籠。
o 這時如果能進來一位明眼人的話,那麼不管這裏有幾個人,他都有辦法帶他們離開這個困境。
o 而這個能帶領衆人脫離牢獄的就是「智慧」。
六度的「度」是什麼意思呢?
o 到彼岸!到哪個彼岸呢?輪回的彼岸!
o 要如何才能到達輪回的彼岸呢?要有智慧!
o 所以如果沒有智慧的話,那麼做再大的布施也不能稱爲布施度,只能稱之爲布施而已。
o 其他持戒度、忍辱度...也是同樣的道理。
不管是小乘的阿羅漢、大乘的行菩薩道都需要「空性的智慧」。
空性的智慧如同「聖者的母親」一般。
--> 不管是講中觀論,或者現觀莊嚴論...都離不開空性。沒有空性就沒有叁乘菩提。就如同沒有母親就不會有小孩一樣。
--> 沒有空性的智慧,哪裏有「阿羅漢」「獨覺」「菩薩」「佛」這四種果位呢?他們全是了解空性而獲得這四種果位的。
所以不了解空性就無法解脫,大家要知道!
有些人說:「你持這個咒語就可以解脫了!」或「你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可是對這些法門卻都沒有深入解釋,大家要知道「這些說法是需要多加解釋的」。
* 我們說:「你一心不亂地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 那麼你知道什麼是「一心不亂」嗎?
* 極樂世界在哪裏呢?你所念的阿彌陀佛又是什麼?
*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的意思,那麼我們囗中一直念無量光佛、無量光佛有什麼意義呢?你們要仔細地探討…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