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下。
* 無量光的「光」是什麼意思呢?
* 它代表智慧,「光」是消除黑暗的,而能消除我們無明黑暗的就只有智慧而已,別無他法。
* 所以「光」就是智慧,所用的名詞不同、內含一樣;我們內心的本質就是阿彌陀佛,所以當我們囗中持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並不是在求一個外在的佛。
* 它是我們本具的智慧,我們一直稱念他,是爲了內心那個充滿智慧的「無量光」早點出現,而不是一個外來的佛相。
* 那麼什麼是「一心不亂」呢?看破所有的外相都是虛幻的。
* 所以我們的心就不會被外在所有世俗谛的萬象所攪亂,任何外境的變化都無法影響到我們平靜的心!
* 毫無疑問的,當我們有能力一心不亂地念佛時,當然就可以到極樂世界!這裏所講的「極樂世界」和我們所說「智慧可以去除二障」的含義是一樣的,只是沒有多加解釋而已。
我們都貪求極樂世界的殊勝,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但,到底要怎麼去呢?不知道!沒有把握!只是別人這樣說,我們就這樣力行吧!
假如我們能夠努力提升內心的境界而明白「空性」,那麼我們就比較能明白極樂世界是什麼意思,要不然我們這麼多人囗中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喋喋不休,不會吵到阿彌陀佛的耳朵嗎?其實,沒有一個特別的佛有一個特別的世界,希望大家要透徹了解無量光的含義!
所有「果」都要透過理解空性的方式獲得。所以我們想要解脫痛苦的話,就必須理解空性。不管是小乘、大乘或者是金剛乘的佛教徒都一樣,因此我們現在就馬上來學習「空性」。要了解這部份是很困難的,我們常常說:「這個世界上信仰佛教的人非常少,了解佛法的人更少,而了解空性的人更是微乎其微!」爲什麼會這樣呢?
因爲我們根器不足的原故,佛法的皮毛很容易明白。但想要更進一步了解佛法就很不簡單。「空性」猶如恒河一般-所有小江、小河的水都是先流入恒河之後而再彙流入大海。同理,不管布施也好、持戒也罷,最究竟是了解空性,了解空性才能證悟!
我們佛教爲什麼很注重禅修呢?
爲了要清楚地探討自己內心的本質!禅坐時,我們要將自己的心安住在「見空合一」的見地上面,尤其金剛乘的禅修是將心直接安住在心性上,根本上師會直指心的本質,長期安住在這個甚深的禅定之中,就可以逐漸了解「心的真實面目」。
了解「心的真實面目」非常重要!
大家對佛法這麼虔誠,如果不能了解佛法的精華的話,那真是太可惜了。假如今世我們無法了解的話,那麼我們就要常祈請發願:「希望我們來生可以清楚的知道!」
* 當你了解空性的時候,你就不用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了。
* 我們要常常發願:「自己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 當我們能認識自己的時候,就能認識阿彌陀佛。
* 而當你認識阿彌陀佛時,毫無疑問地,你已經到了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並不遙遠。
* 一般說,極樂世界遙遠是什麼意思呢?淨土的經典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但誰去過呢?有多少公裏?它主要的含義是指我們的心和心的本來面目的距離太遙遠了。所以才會說距此西方十萬億佛土。
* 其實,很近啦!根本沒有距離!可是我們無法認識它,所以說「極樂世界很遙遠!」就好像我們說夫妻倆同床異夢,我們會說「他們倆的心相距十萬八千裏那麼遠」。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不認識自心的本質時,那麼我們距離我們內心中的無量光佛就有十萬億佛土那麼遙遠。大家都在修持念佛的法門。但大多沒有直接指出「無量光就是心的本質」。
我時常告訴各位「心」是金剛乘的說法,八萬四千法門了知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但了知的方法不一樣,同理,我們對阿彌陀佛、無量光佛、智慧、心的本質..了知的內含是一樣的,只是了知的方式不同而已。
所有的法門都是爲了得到空性智慧而說的,有些人會問:「修行空性不就沒有慈悲心了嗎?」
現在很多人的觀念真是這樣子,我們往往認爲「隱居山洞不出來弘法的人,沒有慈悲心!」。出來弘法講些你們喜歡聽的話,你們聽了當然會很快樂。但,真的利益到你了嗎?很困難!
上師與你講話,你覺得很舒服、很安全、很可靠。但這種利益是很有限度的!無常啊!我們和上師遲早是要分開的,上師離開以後你不就又回到痛苦的原點了嗎?不用擔心修空性,就會沒有慈悲心!
經上說:「了解空性之後,你就會越來越喜歡利益衆生」。當證悟空性之後,自然就會有慈悲心。
* 「空性」和「慈悲」是一體的。
* 就好像:水倒進水一樣。
* 「了解空性」和「産生慈悲」是同時的。
* 它是一體的兩面。不可分割的。
* 沒有了解空性的慈悲,這個慈悲是不圓滿的。
--> 因爲這其中多多少少滲雜有自私的味道。有自私自利的習氣存在。
--> 當我們了解「無我的空性」時,圓滿的慈悲才會産生。所以空性和慈悲是一體的。
--> 佛經裏面常常說:「真正的慈悲心要了解空性以後才會産生」,所以想要利益別人必須具足智慧,如果沒有智慧的話,那麼你所給別人的快樂是有限的,爲什麼呢?
--> 雖然你是一個善意,但對于別人而言,它的結果是利益還是傷害呢?不知道!譬如說:我有一個非常喜歡的東西,所以我想把它送給另外一個人,可是那一個人非常不喜歡這個東西,我熱心過了頭而勉強他要接受這個東西,結果他就不知道要怎麼辦,很煩惱!這就是沒有智慧。雖然我們有慈悲,但你不但無法利益到他,而且還會引生出自己的煩惱 -->「我對他這麼好,爲什麼他那麼不喜歡呢?」
--> 自己也會陷在痛苦和迷惑之中,所以沒有智慧的話,想要利益別人是很有限的;
「有智慧的慈悲」和「沒有智慧的慈悲」差別在那裏呢?
「有智慧的慈悲」是「給他智慧,使他依靠自己而得到快樂」。
而「沒有智慧的慈悲」則是「滿足他想要的,讓他依靠你而得到快樂」,可是你想過沒有?
這種「依你而有的快樂」,你在的時候,你可以無限量地供給他快樂的來源。但是你不在時,他依靠誰啊?
就好像:我們每個父母親都非常愛護自己的子女,我們供他們食、住、衣、行和娛樂,可是我們沒有給他好的教育,那麼當我們離開這個世間時,他們要如何自己謀生呢?
所以沒有智慧的利他是暫時性的,要永恒的利他必須具足智慧才能成辦!
《《入菩薩行》講解 第九品 智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