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P2

  ..续本文上一页一下。

   * 无量光的「光」是什么意思呢?

   * 它代表智慧,「光」是消除黑暗的,而能消除我们无明黑暗的就只有智慧而已,别无他法。

   * 所以「光」就是智慧,所用的名词不同、内含一样;我们内心的本质就是阿弥陀佛,所以当我们囗中持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并不是在求一个外在的佛。

   * 它是我们本具的智慧,我们一直称念他,是为了内心那个充满智慧的「无量光」早点出现,而不是一个外来的佛相。

   * 那么什么是「一心不乱」呢?看破所有的外相都是虚幻的。

   * 所以我们的心就不会被外在所有世俗谛的万象所搅乱,任何外境的变化都无法影响到我们平静的心!

   * 毫无疑问的,当我们有能力一心不乱地念佛时,当然就可以到极乐世界!这里所讲的「极乐世界」和我们所说「智慧可以去除二障」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没有多加解释而已。

   我们都贪求极乐世界的殊胜,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但,到底要怎么去呢?不知道!没有把握!只是别人这样说,我们就这样力行吧!

   假如我们能够努力提升内心的境界而明白「空性」,那么我们就比较能明白极乐世界是什么意思,要不然我们这么多人囗中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喋喋不休,不会吵到阿弥陀佛的耳朵吗?其实,没有一个特别的佛有一个特别的世界,希望大家要透彻了解无量光的含义!

   所有「果」都要透过理解空性的方式获得。所以我们想要解脱痛苦的话,就必须理解空性。不管是小乘、大乘或者是金刚乘的佛教徒都一样,因此我们现在就马上来学习「空性」。要了解这部份是很困难的,我们常常说:「这个世界上信仰佛教的人非常少,了解佛法的人更少,而了解空性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根器不足的原故,佛法的皮毛很容易明白。但想要更进一步了解佛法就很不简单。「空性」犹如恒河一般-所有小江、小河的水都是先流入恒河之后而再汇流入大海。同理,不管布施也好、持戒也罢,最究竟是了解空性,了解空性才能证悟!

   我们佛教为什么很注重禅修呢?

   为了要清楚地探讨自己内心的本质!禅坐时,我们要将自己的心安住在「见空合一」的见地上面,尤其金刚乘的禅修是将心直接安住在心性上,根本上师会直指心的本质,长期安住在这个甚深的禅定之中,就可以逐渐了解「心的真实面目」。

   了解「心的真实面目」非常重要!

   大家对佛法这么虔诚,如果不能了解佛法的精华的话,那真是太可惜了。假如今世我们无法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要常祈请发愿:「希望我们来生可以清楚的知道!」

   * 当你了解空性的时候,你就不用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了。

   * 我们要常常发愿:「自己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 当我们能认识自己的时候,就能认识阿弥陀佛。

   * 而当你认识阿弥陀佛时,毫无疑问地,你已经到了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并不遥远。

   * 一般说,极乐世界遥远是什么意思呢?净土的经典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但谁去过呢?有多少公里?它主要的含义是指我们的心和心的本来面目的距离太遥远了。所以才会说距此西方十万亿佛土。

   * 其实,很近啦!根本没有距离!可是我们无法认识它,所以说「极乐世界很遥远!」就好像我们说夫妻俩同床异梦,我们会说「他们俩的心相距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不认识自心的本质时,那么我们距离我们内心中的无量光佛就有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大家都在修持念佛的法门。但大多没有直接指出「无量光就是心的本质」。

   我时常告诉各位「心」是金刚乘的说法,八万四千法门了知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了知的方法不一样,同理,我们对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智慧、心的本质..了知的内含是一样的,只是了知的方式不同而已。

   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得到空性智慧而说的,有些人会问:「修行空性不就没有慈悲心了吗?」

   现在很多人的观念真是这样子,我们往往认为「隐居山洞不出来弘法的人,没有慈悲心!」。出来弘法讲些你们喜欢听的话,你们听了当然会很快乐。但,真的利益到你了吗?很困难!

   上师与你讲话,你觉得很舒服、很安全、很可靠。但这种利益是很有限度的!无常啊!我们和上师迟早是要分开的,上师离开以后你不就又回到痛苦的原点了吗?不用担心修空性,就会没有慈悲心!

   经上说:「了解空性之后,你就会越来越喜欢利益众生」。当证悟空性之后,自然就会有慈悲心。

   * 「空性」和「慈悲」是一体的。

   * 就好像:水倒进水一样。

   * 「了解空性」和「产生慈悲」是同时的。

   * 它是一体的两面。不可分割的。

   * 没有了解空性的慈悲,这个慈悲是不圆满的。

   --> 因为这其中多多少少渗杂有自私的味道。有自私自利的习气存在。

   --> 当我们了解「无我的空性」时,圆满的慈悲才会产生。所以空性和慈悲是一体的。

   --> 佛经里面常常说:「真正的慈悲心要了解空性以后才会产生」,所以想要利益别人必须具足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的话,那么你所给别人的快乐是有限的,为什么呢?

   --> 虽然你是一个善意,但对于别人而言,它的结果是利益还是伤害呢?不知道!譬如说:我有一个非常喜欢的东西,所以我想把它送给另外一个人,可是那一个人非常不喜欢这个东西,我热心过了头而勉强他要接受这个东西,结果他就不知道要怎么办,很烦恼!这就是没有智慧。虽然我们有慈悲,但你不但无法利益到他,而且还会引生出自己的烦恼 -->「我对他这么好,为什么他那么不喜欢呢?」

   --> 自己也会陷在痛苦和迷惑之中,所以没有智慧的话,想要利益别人是很有限的;

   「有智慧的慈悲」和「没有智慧的慈悲」差别在那里呢?

   「有智慧的慈悲」是「给他智慧,使他依靠自己而得到快乐」。

   而「没有智慧的慈悲」则是「满足他想要的,让他依靠你而得到快乐」,可是你想过没有?

   这种「依你而有的快乐」,你在的时候,你可以无限量地供给他快乐的来源。但是你不在时,他依靠谁啊?

   就好像:我们每个父母亲都非常爱护自己的子女,我们供他们食、住、衣、行和娱乐,可是我们没有给他好的教育,那么当我们离开这个世间时,他们要如何自己谋生呢?

   所以没有智慧的利他是暂时性的,要永恒的利他必须具足智慧才能成办!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