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

  第九品 智慧

   * 「闻思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 了解「佛法的精华」。而佛法的精华是什么呢?

   很多人问我:「修哪一个法门比较殊胜?」是观世音菩萨呢?还是阿弥陀佛?或者是修禅定?...其实整个佛教的精华是「空性」和「慈悲」。

   * 「空性」和「慈悲」是一体的、它是佛法的重点。

   * 我们「所有的闻思」就是为了要了解这个部份。

   * 这是显宗所宣示的教义。

   * 而金刚乘的教法是:「直接指出我们心的本质就是佛!」

   它(心的本质)目前只是暂时被我们「贪嗔痴」「嫉妒」「傲慢」的无明给遮蔽了而已。我们被眼前「虚幻的假相」操控玩弄,以致疲惫不堪。很辛苦!

   --> 所以我们要透过慢慢的学习,以便了解空性、慈悲、心的本质。

   --> 这是「智慧品」的重点,当然,这部份对听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 可是我们最起码累积一点习气、累积一点智慧的种子。

   --> 希望我们未来能够了解这么殊胜的佛法。

   我相信各位对佛法都是非常虔诚的。大家都相信佛法是好的!但它到底好在哪里呢?不知道!

   * 我们相信佛菩萨对我们有加持力,可是当我们遇到一些外道时,对于他们的质问,我们就无法合理地解释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所以这样就无法利益到自己或他人。

   * 因此我们对「佛法的精华」要透彻地了解比较好。

   * 我们要「不客气地」深入探究佛法,这样才能利益我们。

   * 我们对佛法的学习「如果客气」的话,那么我们如何进入佛法的堂奥呢?

   我们想「解脱痛苦」,当然要「学习智慧」。有智慧,才能不起烦恼,三乘菩提都必须依靠「空性智慧」才能成就。我们探讨「智慧品」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内心的见解提升。

   「空性的智慧」是我们佛教不共的特色。

   * 任何宗教都有「出离心」和「慈悲心」存在。

   * 他们向往死后的天堂、行人间的善事...等等。

   * 一般的世间法可以察颜观色、透视别人的心底。

   * 但「对自己」却反而很模糊,甚至有时「连自己在做什么」都是迷迷蒙蒙的。所以内心中就常常充满着痛苦和压力。

   我们佛教所说的智慧是「对自己内心的本质非常清楚的认识」。当我们了知心的本质时,当然就会了知一切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所以我们就不会被眼前显现的外相所迷惑了。任何显现的外相都控制不了我们!这部份是比较困难的,为什么呢?

   因为它不是在讲解历史,也不是在讲解修行的次第、持咒或仪轨....等等。我们的眼睛看不到、不是概念可以寻思。它是我们心灵深处不可言喻的状态。但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要放弃。

   自古以来修行、探讨佛法都是以出家众为主。但,随着教育普及和资讯发达的结果,现在我们在家众修行佛法的人越来越多。以前 巴祝仁波切听闻入行论有十几遍之多,可是各位都是在家居士,每天都要为生活而忙碌,所以就无法有太多的时间可以像这样子学习。

   不过没关系,今生如果我们对「智慧」无法充分地了解,那么我们要常常发愿:「希望透过今生的因缘而累积下智慧的种子,使我们来世比较容易明白这些佛法的智慧!」

   我们今生能听闻「智慧品」的因缘是很重要的。

   * 为什么有些人今世不需要很用功,就可以通达佛法呢?

   --> 那是他前世所种的慧根!

   * 为什么我们今生再怎么努力,也不能了解呢?

   --> 这是我们前生没有累积这个佛法的习气。

   了解佛法的见地,并不是你有学问,或者你聪明过人,就一定会明白的。佛法程度的差别,在于你的见地;现在我们开始讲解「智慧品」的内容:

   一、求解脱者需空慧

   1. 此前诸要目 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 当启空性慧

   前面所说的发心、受戒等一切学处要目,都是为了使人获得断除二障的智慧而说的。因此,「想要止息二障困苦」的人,必须努力引生通达空性的智慧。

   这个偈颂有比较大的争议性,所以我们要详细解说一下。我们前面讲解过菩提心利益、忏悔罪业、受持菩提心、不放逸、护正知、安忍、精进和静虑;那么你知道讲解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吗?为了要获得智慧,以便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那么什么是「烦恼障」?「人我执」!

   * 换句话说:就是「能阻碍我们解脱」的就是「烦恼障」。

   * 如:贪、嗔、痴、嫉妒、傲慢..等等。

   而什么是「所知障」呢?「法我执」!

   * 它是我们成佛的障碍。

   --> 但它不会阻碍我们「脱离轮回」,要脱离轮回,只需要离开「烦恼障」即可。

   * 它是消除烦恼障之后,所残留的习气或念头。

   * 打个比方说:

   o 这个杯子里现在装着污浊不好的东西,这就是”烦恼障”。

   o 当我们将不好的东西倒掉,但杯子还残留一些些味道,这就是所知障」。

   * 不管是「烦恼障」还是「所知障」,都必须依靠空正见来断除它。

   * 没有其它的方法了。

   而讲解前面几品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空慧而施设的。

   藏传佛教的特色是除了正面教义的传达之外,还会有很多的辩论,下面是有关智慧的一些疑问和解释:

   【问】了解空性一定要修行布施、持戒...等累积福报吗?小乘佛教也了解空性啊!但,他们为什么不需要发菩提心来累积广阔的福德资粮呢?

   【答】是的。就因果、无常等「理论的了解」和「坚定信念」而言,我们要了解空性之前,我们必需要累积广阔的福德资粮。

   但,它也不是绝对必须的!譬如:阿罗汉们并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做广阔的布施,可是他们修持不净观而产生出离心,依靠出离心和禅定的力量在了解「人无我」之后,就可以消除烦恼障从二元对立中解脱,达到阿罗汉的境界。所以就小乘而言并不需要累积广阔的福德资粮。

   【问】 那么,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为了使众生了解空性,而要讲解前面的五度呢?

   【答】佛有二身--> 「智慧身」和「色身」。而「空性的智慧」就是得到智慧身的「近取因」,犹如酥油是由牛奶中提炼而成的,所以牛奶是酥油的「近取因」一样。而福德资粮是得到「色身的助缘」。

   【问】为什么「累积福德资粮,是为了理解空性的智慧而说的」呢?为什么不说「空性的智慧,是为了累积福德资粮而说的」?

   【答】佛教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断除轮回的根-->「我执烦恼」而宣说的。但,只有空慧能直接断除这个烦恼,而其他的法门都只有间接的效果而已。

   智慧可以直接对治「人我执」和「法我执」,我们解脱轮回或成就佛果都不可或缺智慧,所以智慧是最重要的。譬如:国王的手下有骑兵、步兵、射手...而他们为谁打战呢?当然是为了国王,因此前面所讲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都是为了理解空性而说的。

   你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有些人做大礼拜、有些人持咒、有些人念诵仪轨、看书、打坐....种种修持,但,佛法的重点是「空性」和「慈悲」,所以这些修持的目的都是为了明白「空性」和「慈悲」而做的。如果你明白了「空性」和「慈悲」的道理,那么你还做前面那些修持做什么呢?

   我前面说过:「最难做的修行,就是什么都不做的修行!」

   o 因此当你对万法都能透彻了解时,就不需要什么都做了。

   o 「什么都不做的修行」并不是叫你懒惰、什么都不要做。而是说「最高的境界就是这样子」。空正见的智慧非常重要!

   宗喀巴大师说:

   不管你对出离心、菩提心有多么地熟悉,

   但它无法「砍断你轮回的根」,

   要「砍断轮回的根」

   必须要具足「缘起的智慧」。

   o 具足福德资粮可以让你长寿、平安、美丽或富有...但这些果报耗尽之后,你还是必须回到痛苦的原点。要离开痛苦就必须证悟空性。

   o 因此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获得断除二障的智慧而说的。

   另外打个比喻说:

   o 如果监狱里有一群人,身强体健、孔武有力、四肢发达,但都是瞎子。

   o 那么不论他们有再好的体能,也无法逃出这个牢笼。

   o 这时如果能进来一位明眼人的话,那么不管这里有几个人,他都有办法带他们离开这个困境。

   o 而这个能带领众人脱离牢狱的就是「智慧」。

   六度的「度」是什么意思呢?

   o 到彼岸!到哪个彼岸呢?轮回的彼岸!

   o 要如何才能到达轮回的彼岸呢?要有智慧!

   o 所以如果没有智慧的话,那么做再大的布施也不能称为布施度,只能称之为布施而已。

   o 其他持戒度、忍辱度...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管是小乘的阿罗汉、大乘的行菩萨道都需要「空性的智慧」。

   空性的智慧如同「圣者的母亲」一般。

   --> 不管是讲中观论,或者现观庄严论...都离不开空性。没有空性就没有三乘菩提。就如同没有母亲就不会有小孩一样。

   --> 没有空性的智慧,哪里有「阿罗汉」「独觉」「菩萨」「佛」这四种果位呢?他们全是了解空性而获得这四种果位的。

   所以不了解空性就无法解脱,大家要知道!

   有些人说:「你持这个咒语就可以解脱了!」或「你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可是对这些法门却都没有深入解释,大家要知道「这些说法是需要多加解释的」。

   * 我们说:「你一心不乱地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一心不乱」吗?

   * 极乐世界在哪里呢?你所念的阿弥陀佛又是什么?

   *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的意思,那么我们囗中一直念无量光佛、无量光佛有什么意义呢?你们要仔细地探讨…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