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不放逸
《入菩薩行》是大乘佛法的精要,佛法有很多種分類。但大類分爲小乘和大乘兩二種,大乘又分「顯宗」和「密宗」。學習「密宗」必須要有「顯宗」的基礎,不要認爲西藏只有「密」而已,藏傳佛教從小乘、大乘到金剛乘有圓滿的傳承及教育。漢地密宗自傳入日本後在漢地已經失傳,所以金剛乘目前只在西藏有完整的保存。小乘和顯宗、密宗要合修,不要傲慢的認爲「小乘是不好的、是下階層的」,對佛法存在好、壞、高、下的分別心是錯誤的觀念。這表示我們對「法」了解不夠所以謗法。
人有利鈍,法無差別。因爲環境、時代、修行者的根器。有時候小乘比大乘、金剛乘還要適切。我們現在正在學習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重點在那裏區分兩方面說,一是心態上,二是行爲上。
心態上,我們要對天下衆生發出廣闊的菩提心,衆生的心都是狹窄、自私自利的。從無始以來我們都在利益自己,但,到目前爲止卻都沒有真正利益到自己。我們仍然處于煩惱、痛苦的輪回之中。我們要改變方式「用廣闊的心來利益衆生」。這是利益自己最好的方式。
釋迦牟尼佛想要利益天下所有的衆生,他成佛了,我們要學他發廣大的菩提心,要利益一切衆生,菩提心的利益在第一品已經講解得很清楚。
行爲上,菩薩該做些什麼呢?-->「六度」「四攝」
「六度」1布施波羅蜜多 2持戒波羅蜜多 3忍辱波羅蜜多 4精進波羅蜜多 5靜慮波羅蜜多 6智慧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意爲「到彼岸」。「布施波羅蜜多」「布施到彼岸」並不是要布施到天下沒有一個貧窮的衆生的意思。從無始以來有無量諸佛來到這世間,但還是有很多人生活在窮困之中。這並不是他們沒有做到布施度,而是衆生福報不足。
「布施波羅蜜多」真正含意,是要我們放下對財物、身體、善業執著、吝啬的心。同樣「持戒波羅蜜多」,持戒是爲了保護我們自己不被「貪嗔癡、嫉妒、傲慢」所控製。
* 小乘、大乘和金剛乘的戒律不同。
* 小乘的戒律是遠離「貪、嗔、癡、嫉妒、傲慢」的方式。
* 大乘則偶爾利用「它」。
* 金剛乘是完完全全的利用「它」。
* 不但不被「煩惱」控製,而且要控製「煩惱」。
* 享受「煩惱」,讓「煩惱」成爲成佛的道路。
學習的方式完全不同,表面上有很多沖突。佛法的重點在「心」,「行爲」則只是方便法而已。
「修行」和「修心」是有差別的。「修行」是藉著修改行爲,慢慢間接改變處世的心態。假如我們認爲修改行爲是究竟的佛法,佛法可能因此而消失。譬如:我們一直習慣于漢人的佛像、壇城的式樣、出家衆的僧服、禮拜的方式等等之類,之後再看到泰國、緬甸、西藏、尼泊爾...他們佛像、壇城、僧服、禮拜的方式都和我們不一樣時,你是不是會懷疑信仰的佛法是否相同?
不是這樣,這只是外相!
時代會改變,說不定再過幾十年,我們的一切外相也會改變成新新人類的模式,包括我們的文化、講話的方式一直在改變當中。外在行爲固然會改變,重點是「修心」!我們的心一直被貪、嗔、癡幹擾,有著種種的煩惱和痛苦,應如何消除煩惱痛苦呢?我們所說的「改革心靈」和世間所說的「心靈改革」完全不同,「改革心靈」是改變思想,對萬事萬物的看待見地不同,更進一步來說,進入空性「心」的本質、去觀察心有顔色?心有形狀?心從那裏來?心住在那裏?心去了那裏?...等等。
了解心的本質這是佛法的究竟
心理學家、哲學家們只是在「心的思想」上做研究而已,而沒有真正去研究「心的本質」,我們佛法講授慢慢會進入研究「心」本身是什麼?而不是研究學習「心在想什麼?」,這就是「哲學與佛法的差異」。
寂天菩薩本身是一位苦修者,所以對于錢財的布施沒有多加解釋。
* 「第一品」到「第叁品」對「布施」已經詳細的講解完畢了。
* 現在開始講授「持戒」的第四品「不放逸」、第五品的「護正知」。
* 「第六品」到「第九品」是講解六度後面的四種。
* 《入菩薩行》對六度都有詳細的講解。
今晚要講解「不放逸品」,什麼叫「不放逸」?
不放逸是「非常謹慎的選擇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講授怎樣去修持戒律,是守戒的方法,不是戒條數目。
「不放逸」非常重要,如果你放逸的話就比較容易破戒,沒有戒律就沒有禅定和智慧,怎麼說?因爲當你沒辦法保護你自己的時候,你的智慧、功德就完全無法累積。
譬如說:假如我們現在肚子吃不飽,還會去做些享受的事情嗎?會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或把房子蓋得很莊嚴很豪華嗎?不會吧!會先想如何把肚子填飽,肚子填飽之後再想其他的。
所以先清淨守持戒律,然後禅定、智慧才會産生,經上說「持戒就好像大地一樣」,萬物依靠大地而生長,我們所有的知識、智慧、善業都要依靠持戒而産生,持戒是非常重要的;要如何善巧的守持戒律呢?今晚要學習不放逸的方法。
一、略說不放逸
1.佛子既如是 堅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 莫違諸學處
【講解】身爲佛子的菩薩,既然已經這樣的堅定地受持願、行菩提心,就應該經常努力不懈,千萬不要違越(違背)「六度」「四攝」等菩薩學處。
「四攝」是:
1.布施攝 --> 用善巧的方式布施衆生。
2.愛語攝 --> 說好話,不講粗言惡語。
3.利行攝 --> 讓他做對他有利益的事情。
4.同事攝 --> 教他做的事,自己也要一齊做。
四攝的主要目的
並不是在于吸引信衆,擴大團體。一個菩薩只是做「對于衆生有利益的事情」而已,如果滲雜別的用心,就是世間法,不是真正佛法。
二、廣說不放逸 (一)慎持菩提心
(1)不應舍菩提心之因
2.遇事不慎思 率爾未經意 雖已誓成辦 後宜思舍否
3.諸佛及佛子 大慧所觀察 吾亦屢思擇 雲何舍誓戒
【講解】一件事情如果沒有經過仔細的思考,或者毫不考慮就輕率地答應去承辦,那麼那件事情是否該做,當然值得考慮。
不過,發心受持菩薩戒的情形就不同了,第一品講過「多劫佛深思,見此最饒益」因爲曾以廣大智慧作深入觀察的諸佛菩薩,都認爲受持菩提心是最有利益的;而我自己也是一再考慮才建立發誓受持菩薩戒,既然誓戒對我有益爲什麼要舍棄呢?
(2)舍菩提心過患 (2.1)墮惡趣
4.若誓利衆生 而不勤踐履 則爲欺有情 來生何所似
5.意若思布施 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與 經說墮餓鬼
6.況請衆生赴 無上安樂宴 後反欺衆生 雲何生善趣
【講解】如果有人發誓要爲衆生而修道成佛,可是卻不肯努力實踐,那不就等于欺騙了所有的衆生嗎?這種後果會使人投生何等的惡趣!如果一個人曾經想作布施,後來卻因爲吝啬而沒有施舍出去,盡管想要布施的東西根本微不足道!
經上說:「這人將會墮落餓鬼道。」何況我們初發心時曾經誠懇的邀請衆生前來享受無上菩提及人天的安樂飨宴,後來卻出爾反爾欺騙了衆生,那麼這種人怎能投生到善趣呢?
7.有人舍覺心 卻辦解脫果 彼業不可思 知唯一切智
【講解】舍利子曾經行菩薩道,有一世他身爲「賓那斯」的國王時,曾利益過十萬衆生。這時有一個餓鬼變幻成婆羅門向他乞求右手(一說是眼睛),舍利子用左手砍斷右手,然後用左手拿給他,可是乞手的人卻生氣的說:「你用左手拿給我是非常不恭敬的行爲,我不接受。」舍利子感歎道:「衆生怎麼那麼難渡!我已經布施自己寶貴的手,他還不滿足,還要生氣。」因此,失去信心而放棄了菩提心。
舍利子曾經舍棄菩提心,不是也成辦了解脫的四果聖位嗎?
「四果聖位」是小乘的四種果位名稱
1.初果「入流」已見真空之理,而知「無我亦無我所」。2.二果「一返」3.叁果「不返」4.四果「阿羅漢」。
「舍利子」舍棄菩提心,爲什麼還是能成辦四果聖位呢?
一說:「舍利子雖舍棄世俗菩提心,但他並未舍棄勝義菩提心。所以解脫。」他理解空性的原故,所以他不墮入叁惡趣。
一說:「已經體解空性的修行者,怎麼會放棄世俗菩提心」,因爲理解空性的修行者已經無「得」「失」之別,怎麼會失壞呢?沒錯,所以因緣法則深奧難測,就如同絢爛多彩孔雀的羽毛,各種顔色是什麼因緣而形成的,只有佛才清楚,所以寂天菩薩說:這不用我們傷腦筋的。
(2.2)損他利
8.菩薩戒墮中 此罪最嚴重 因彼心若生 衆生利將損
9.雖僅一刹那 障礙他人德 因損有情利 惡趣報無邊
10.毀一有情樂 自身且遭損 況毀盡空際 有情衆安樂
【講解】
* 在菩薩律儀的罪墮中,「舍棄菩提心」的罪墮是最嚴重的。
* 因爲一旦生起這種唯求自利的心態,一切衆生的利益將會損減。
* 同樣,如果有人障礙了菩薩的福德善行,雖然只是短短一刹那的時間,但因間接虧損了有情的利益。
* 所以他在惡趣受報的次數將難以估計。
* 再者,如果只損壞一個有情生命的安樂,就會使自己遭受不好的報應。
* 何況是舍棄菩提心、會毀壞浩瀚虛空際中無量有情衆生的安樂?
(2.3)遲登地
11.故雜罪墮力 菩提心力者 升沈輪回故 登地久蹉跎
【講解】因此「時發時舍」菩提心的菩薩,既犯罪墮又具菩提心力,由于間雜著這兩種互相抵製的力量,所以必須在輪回中耽擱很久才能登地。登地的「地」是菩薩的果位,初地、二地...十地菩薩;這裏「登地」是指初地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