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學《六中有自解脫導引》17禅定中陰01

  西藏生死學《六中有自解脫導引》17禅定中陰01

  ~蓮花生大師伏藏.六中有自解脫導引講記~堪布久美多傑講授

  

  『禅定中有導引.本覺自解脫』,

  喻爲少女照鏡將未清者看清之修習導引:

  

  禅定中陰是指「入定到出定」這個中間階段;

  「本覺」是指我們的心性,本覺自解脫,就是我們的心性自然解脫;

  

  這個修行教授,有些書上喻之爲「孤兒見母之修行導引」,

  我們的書本把它比喻爲「少女照鏡」的解脫方式。

  

  我在上個講次說過:「臨終中陰時,以少女照鏡的修行方式而解脫!」

  因爲我們修破瓦法時,要將諸佛菩薩、阿彌陀佛..觀想得很清楚,因此有這般的比喻,

  同理,禅定時,上師直接指點出你的心性,讓我們自己的心認識自己的心,

  就好像少女用鏡子看她自己的臉一樣,要仔細端詳,所以用少女照鏡子來比喻說明,

  

  另外,孤兒見母的比喻也是一樣的意思,

  我們現在充滿煩惱、充滿貪、瞋、癡的心,就像孤兒一樣-在輪回裏四處漂泊,

  所以讓心回歸到心的本質就像孤兒回到母親懷裏一樣。

  

  禅定中陰的狀況一定要有證量的上師才會知道,

  我們凡夫並不清楚,現在我只能跟各位談談關于「止」「觀」方面的簡單知識;

  

  修止觀的目的是爲了去除我們的妄念,

  所以修行時必須遠離外在的塵囂,不讓外境幹擾到我們的內心,

  這才不會導致我們的念頭混雜,甚至産生執著,

  因此想要禅修的人必須去一個偏僻安靜的地方。

  

  爲什麼禅修一定要遠離世俗呢?

  比如,我們現在生活在繁忙的社會之中,如果偶爾脫離混雜的環境時,

  我們自然也會變得很輕松、很舒服,就像你們不斷在壓力跟忙碌下工作,

  生活就這麼一個小圈圈,所以偶而去偏僻的地方住幾天或個把月,

  什麼事都不做,也會覺得很快樂,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你遠離了外在的塵囂,所以內心就比較平靜,

  如果你一直不斷地工作、忙碌,整日都在家庭、公司、老板、同事、家人..之間活動,

  心怎麼平靜呢?所以偶爾需要出離啦!

  

  心平靜下來有什麼好處呢?

  「心」我們常常把它比喻爲水,「水」你不動它的時候,

  那麼水裏面的雜質就會慢慢地沈澱下去,清澈的水質就會顯露出來,

  但,假如你不停地攪動它,那麼它永遠就是混濁、不清楚,

  因此我們的心要靜下來,我們才有機會認識心的本質;

  

  外道也有禅修的方式,可是,這裏的禅修方式和境界比較不一樣;

  不管什麼宗教,有禅修經驗的人心的力量就能爆發出來,我們稱它爲神通,

  意謂著「那是超越自然的!」可以隔空點火、可以穿越牆壁、以禅樂爲食..,

  就我們來說,這些都是不正常的,那他們怎麼可以辦到呢?

  這都是心的力量産生的,心靜下來就可以産生這樣的力量!

  

  然而,寂止如果沒有「觀」的話,那他也是在「有」的邊上執著,

  執著「止」的狀況,或某個地方,雖然他有強大的力量,但不銳利,

  所以不管他如何厲害也無法脫離輪回,就好像生在色界、無色界的衆生,

  都是因爲禅修而停駐那裏,更有些無色界的衆生祂們的心是非常細的,

  

  所講的細,

  就是根本沒什麼念頭,也就是無記、沒感覺的狀態,所以祂們沒有痛苦,

  可是,那只是暫時把粗糙的念頭伏滅而已,因爲沒有「觀」的部份,

  所以還是沒辦法脫離輪回,當祂們禅定的功德耗盡之後,粗糙的念頭會再出現,

  那時祂們又得回到苦惱的狀態,所以有些人認爲解脫就是上天界,

  其實那只是暫時沒有痛苦而己!

  

  我們欲界衆生的心非常地雜亂,念頭非常粗糙,所以沒辦法看到心性,

  「止」跟「觀」要合一而修,這是佛教跟世間宗教不一樣的地方。

  大家要知道:「修行並不只是做好事而已!」做個能幫助別人的人固然很好,但並非究竟,

  我相信各位是常常幫助別人的,但這樣子做只可以累積善業而已,

  無法讓你今生獲得成就,究竟來說,沒有禅修就無法解脫!

  身爲聰明的人類,如果能夠禅修是最棒的選擇,如此才不罔費這個寶貴人身。

  

  在有些人的觀念裏,藏傳佛教只會念咒語而已,

  所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法力、加持力..

  這些層面上,根本不注重禅修的部份,

  然而大家要知道:究竟的修行方式是不執著神、也不執著鬼!

  普賢上師言教說:

  「無聖無魔見之要,無散無執修之要,

   無取無舍行之要,無希無疑果之要!」

  這是究竟的觀念,你們不要認爲「我做不到!」做不到是正常的,

  我們要先接受觀念,先把概念跟觀念弄清楚,然後才有機會接受它,

  

  很多現代的上師們說:

  「現在的人都渴望最高的法,對大圓滿跟大手印的教法,需求甚殷,

   所以這方面的書籍非常多,問題是,這些教法跟我們心的自相續是分開的,

   教法永遠在書裏頭、在文字上,和你的心沒相應!」

  

  爲什麼會沒相應呢?因爲沒有按部就班地學習,

  比如,今天有個幼兒園的小朋友的家長跟我說:「我要給他讀大學、博士的書!」

  

  每天教他這些高深的學問,每天讓他背書,

  這樣即使他書本上的文字通通都會念,然而他根本就不了解內容,

  跟這個類似,他的心還在看卡通,倒不如教他普通話的拼音,

  做遊戲、玩玩具、看漫畫書,這樣他就很容易學習到東西,

  這些內容跟他的心就合一了,相應了,

  我們就是需要像這樣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地學習,

  但,大部份人就是無法了解這個現實,總是好高鹜遠!

  

  佛法的究竟擊要是什麼?

  在見地上最擊要的部份是無神亦無鬼!

  在修行上,心,沒有執著、也不向外馳散!

  在行爲上,沒有取、舍的行爲!

  

  現在,我們當然凡事都有取舍,好的要取得,壞的要舍去,

  但,究竟的行爲上是沒什麼要取得,或什麼要舍棄的,就好像以前一些成就者,

  他們喝酒、吃肉、娶老婆,還殺生,什麼都做,肮髒、幹淨都沒分別,

  這樣的行爲可以說是行爲的擊要,

  但這些行爲我們現在都會做啊,這怎麼算是行爲的擊要呢?

  

  不錯啦,喝酒、吃肉、娶老婆各位都做得到,但做的心態完全不一樣,

  許多人喜歡說一些口頭禅,比如「你還有分別心嗎?」

  我們當然有分別心啊,如果有誰問你這句話,

  那你就請他吃大便試試,看他怎麼反應,

  這不是諷刺哦,這只是證明而已,學佛也是要理智一點,

  凡事要體驗、檢查之後才能證明,所以我們跟成就者同樣的行爲內含是不一樣的,

  在我們這個階段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還是要有取舍的;

  

  最後的「果」的擊要是什麼呢?

  對于結果沒有希望、也沒有懼怕,這是成佛的境界,

  成佛之後這兩個情結就都沒有了,祂不會想要得到某個東西,

  也不會擔心某個東西會失去或結束!

  

  我們禅修時,就是安住在這個佛法的擊要上,這部份很難形容,

  其實,當我們的心平靜時就可以了解一些真實,所謂真實,就是了解生命、生死!

  

  那麼誰在生死呢?是心在生死!那心是什麼呢?

  慢慢地,我們就了解心,

  當我們越了解心時,就越不會被外在的環境所迷亂,

  當我們沒有迷亂時,就解脫了,就這麼簡單,

  解脫就是這樣,成佛就是這樣,

  因此,在禅定中陰的時候也可以解脫,

  我們現在每分每秒都在中陰的狀態之中,

  當沒有中陰時就解脫了。

  

  以上就是禅定中陰,禅定中陰跟夢中陰兩個都包含在處生中陰裏面,

  關于它的禅修方式,這部份是很難描述的,它需要有證量的上師來指導和自己去體驗,這樣才比較容易理解,

  我現在只是大略說一下而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