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學《六中有自解脫導引》12處生中陰06

  西藏生死學《六中有自解脫導引》12處生中陰06

  ~蓮花生大師伏藏.六中有自解脫導引講記~堪布久美多傑講授

  我們都認爲:「死後的狀況誰也不清楚!」

  其實,你現在是怎樣子的,死後就是這樣子而已啦,

  沒有其他的,可能還更不好!爲什麼呢?

  現在你有親人、身體,有一些所謂實質的物體可以依靠,所以還好一些些,

  可是死的時候,不論是朋友、親人、財産、上師..都要舍離,所以當然不好!

  因此各位不要認爲:「我現在悠哉悠哉,死後也可以魂歸極樂!」這是比較不可能的喔,

  死後是怎樣子,就是我們現在的心而已,心是不變的,變的是外在的現象!

  我們死後所處的環境和現在不一樣,

  那時虛幻的環境變化更爲快速,所以想要在那時解脫機會是不大的,

  因而未來我們是否能解脫,最重要的時機還是此生的自然(處生)中陰!

  那麼我們要如何利用此生自然中陰的機會呢?

  聞思佛法是最基本的,然後就是禅修!

  如果我們今世無法成爲大圓滿禅修者的話,那麼今世的修行也算是沒有成功啦!

  那麼沒成功怎麼辦呢?

  我們要時常發願-希望下一世能有好的因緣可以持續修行;

  如果你今世對大圓滿的禅修非常熟悉的話,

  那麼你今世真的就可以成就了、就可以快樂地等待死亡、死亡成爲你的期待!

  因爲你可以因此脫離這個肮髒的肉體而成就!

  在西藏,爲什麼高僧們的涅槃紀念日都要慶祝呢?

  比如,宗喀巴大師的涅槃紀念日,全西藏都會做些法會或點燈,

  還有米滂仁波切、龍欽巴大師..等等很多高僧的涅槃日都會慶祝!

  而我們一般人不會慶祝這個死的日子,我們大部分時候都在慶祝生的日子,

  生日的時候唱生日快樂歌,然後高高興興地吃喝玩樂一番,

  不會有人說:「祝你死日快樂!」這種話;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觀念不同啦!我剛剛說的:「我們的思想顛倒!」

  爲什麼要慶祝高僧們死亡呢?

  因爲他大解脫了!所以當然要慶祝啊,

  而我們死亡呢?是面對災難的開始哪!

  死亡會讓我們更痛苦,所以當然不能慶祝!

  然而,生,其實是苦的開始!

  可是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把痛苦當成快樂,所以生日要好好慶祝一下,

  佛教徒把生日稱爲母難日,因爲這天母親要承受非常艱巨的痛苦,

  非但如此,這天嬰兒也一樣很苦,你看嬰兒一出生就哇、哇、哇、哇地大哭,

  不想可知,這是一個苦難的日子!但,我們就是慶祝這個日子,

  我常常說的,有次一位上師的生日,

  我們大夥一起吃飯時就開玩笑說:

  「希望大家死日快樂!」呵~,

  其實這是最需要祝福的、最需要發願的,

  因爲死的時候大家都會痛苦,所以彼此這樣祝福與發願是最需要的,

  但,一般人卻很忌諱,我們都不敢面對死亡,

  所以就不能用這句話向別人祝福,犯忌諱喔!

  其實,在世時快不快樂都不重要,因爲過去的都已經過去了,

  而未來的會出現什麼誰也無法預料,但可以肯定的-大家一定要面對死亡,

  所以能快樂地死亡是最需要祝福的!。

  我們想要死亡的時候可以快樂,那麼今世的修行就非常重要,

  尤其是對大圓滿的禅修非常熟悉、對心性非常了解的話,

  那你真的就可以期盼死亡時刻的來臨,因爲那時你的肉體和心一分開你就可以解脫了,

  換句話說-你就可以成佛了!活著時,心被肉體所覆蓋你都可以了解心性,

  那麼死亡時這個外在的障蔽沒了,所有貪、瞋、癡的念頭都消失了,

  當心的本質顯現時,你當然就可以認識它啦!

  此生的自然中陰講到這裏,

  其實,今生的自然中陰就是如何學習佛法!

  今生我們很難得地得到珍貴的暇滿人身,就要盡量抓住這個機會不要浪費,

  上等的修行是對大圓滿的禅修非常熟悉,

  中等的修行是對大圓滿的教法稍微一點點熟悉,而對聞思佛法的概念非常清楚;

  下等的修行就是盡量不要讓自己後悔!

  因爲自己已經盡力學習和修行了,那麼死亡時再怎麼樣就是這樣子,

  要心安理得沒有挂礙,如果能這樣子想的話,那我們的人生就沒有白白浪費掉!

  

  學員/問:

  堪布,剛剛所說止觀的部分,在顯教裏有所謂「止觀雙運」的說法,請堪布解釋一下。

  堪布/答:

  如果只是將意定在外在的佛像、或某個物體上,或者定在無想的狀態,這是止修;

  而所謂「止觀雙運」就是上師指點你心的本質,

  而且你要定在心的本質上面,這就是止觀雙運的方式,

  所以當你修「觀」的時候就已經包括止的修練了,

  而「止」的修習並沒有包括「觀」的部份,能夠止觀雙運是最棒的,

  當上師教你觀的時候,你不斷地維持觀的訓練,這就包含止了!

  學員/問:堪布,今天上的課我們回去可以照這樣練習嗎?

  堪布/答:

  這麼用功啊?呵、呵、呵..你平常都有做一些其他的功課嗎?

  如果你以前曾經做過一些止的練習的話,那麼如果有差異的話,

  可以調整到剛剛講的方式,但是,時間要短、要多次,這樣才不會亂掉。

  學員/問:請問堪布,我們修加行裏面有些觀想的部分,那種觀想就是一種止觀嗎?

  堪布/答:對!是有相的止觀,有相的禅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