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學《六中有自解脫導引》10處生中陰04

  西藏生死學《六中有自解脫導引》10處生中陰04

  ~蓮花生大師伏藏.六中有自解脫導引講記~堪布久美多傑講授

  我們通常稱殊勝的法爲心法,

  然而,各位要知道:「禅修才是真正的心法!」而其他所做的修行並不是心法,

  我們有一個要專注、觀想的對境,這並不是心法,真正去研究內心的部分才是心法!

  我們的心就好像野馬一樣,

  因此我們想用比較暴力的方法一下子就要抓住牠,

  這是比較沒辦法的,因爲牠會受驚嚇而跑得更快!

  所以要抓住這個野馬般的心就必須要用很多善巧和方法,

  才能慢慢地把它抓起來,不然的話,精神狀況很容易出問題!

  不論在漢地或藏地,都有因禅修的方式不正確而精神錯亂的,

  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走火入魔」,

  所以禅修需要非常多的善巧跟方法,必須要得到有經驗老師的教導,

  不是自己隨便看書就成,這部份的學習是比較危險的!

  我們必需用善巧的方法慢慢地將心攝住,而後禅定才會産生。

  禅定分爲 有相寂止 和 無相寂止 兩種:

  有相寂止:

  這部份必須先學習皈依跟發菩提心,

  在心態上,我們必需一直保持著-我爲了讓所有衆生都得到永恒的快樂,

  所以我坐在墊子上修習禅定!我們身爲一位大乘的佛教徒應時刻持有菩提心:

  「爲了將來有能力對各種不同根器的衆生因材施教而勤習佛法。」

  然後身、口、意叁門安適,以毗盧遮那七支座法坐在墊子上修上師瑜珈。

  意守木石:石頭、木頭..,都可以用來做爲觀的對境,以幫助心定下來!

  眼睛不要閉起來,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說:

  「你的心可以定在一幅畫上,或者一朵花、一尊佛像上面都可以!」

  這就是練習有相禅定的方式!練習有相禅定的目的是爲了讓我們的心休息;

  一直以來,我們的心都非常疲憊,不斷地忙碌、思考..,所以要讓它休息!

  我們選擇一個喜歡的物體,然後將眼睛定在這上面,看著它,心不要向外流散,清清楚楚的,

  但,也不要過度地專注,因爲過度的專注會産生執著,或者幻象,

  換句話說,如果過度專注在上面的話,心也會變得很累,達不到讓心休息的效果!

  心休息的狀態就是不散亂,所以「定」的目的並不是將心或眼睛定在物體上,

  要記住,我們是爲了讓心不散亂而修止的!

  如果你照著教導去做的話,心就可以松弛、舒服!

  悲心道用雲:「短時多次修禅定,樂明且能除妄念。」

  初學禅定時,修習的時間要短,而且次數要多,

  這樣就可以去除我們的妄念!爲什麼呢?

  就如我們開車一樣,開車的時間過長就容易因疲勞而發生車禍,

  誦經也是一樣,時間太久就容易出錯,我們的心通常要不是過度地昏沈,

  要不就是向外散亂,但,因爲修習時間短的原故,所以它就沒有機會昏沈跟散亂,

  又因爲次數多的關系,因此不容易出錯!

  要休息下座的時候,不要一下子"蹦"就起來了,

  要不放逸地、慢慢地、輕松地起來,所有的動作都要慢,

  心和行爲要合一,就好像頭部受傷的時候,嘴巴、眼睛一動作就會引起頭痛一樣,

  所以臉部動作要非常地謹慎,動作要很慢很慢,小心翼翼地怕它再度引發舊傷;

  同理,禅修的行爲也應該這樣,

  所以我們現在的動作根本不是禅修者的動作!

  我以前在多竹千寺的時候,

  有兩個兄弟喇嘛,他們在悶色仁波切座下接受大圓滿的教法,

  然後一生都在禅修,他們不太懂佛法的理論,即使念誦依皈文的部分也不是很懂.

  但,他們一直都在禅修,其中一位偶爾會到多竹千寺,

  然而即使他在寺裏也都一直呆在房間裏禅修,外邊的人幾乎不知道他的存在,

  他只偶爾出來提水而已,吃的幾乎就是糌粑,所以並不需要什麼動。

  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他,跟他打招呼,他的動作很慢,慢慢地轉過來響應,

  我認爲這個就是書本裏面所說的禅修者,寂止就是心定,因爲心定的關系,

  所以他們的動作是非常慢的;

  因此我們都不是禅修者,思想、動作都很快,體內的風比較大,所以靜不下來,

  而禅修者必須具備「定」的功夫,所以凡事都是慢慢的。

  那麼,如果我們都去禅修的話,

  是不是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做了,包括世間法和佛法上的事業都不要做了呢?

  沒錯啦!因爲我們慢慢正常了,所講的正常就是了解心性,

  越了解心的本質就越正常,所以就越不會在混亂的幻覺裏奔波忙碌,

  因此在佛法上也不需要蓋廟、也不需要蓋佛學院..,根本沒有什麼需要做的!

  因爲蓋佛學院的目的是爲了聞思佛法,而聞思佛法的目的是爲了禅修,

  然而,禅修時,爲了了解心性所以身、口、意什麼都不做,

  因此沒有什麼事情是需要做的,大家多輕松啊!

  那麼,如果大家都不去工作的話,那要是沒東西吃怎麼辦呢?

  呵~.跟動物一樣啊,動物沒做什麼事一樣可以生存,

  但,禅修者和動物是不同的,禅修者是充滿智慧而不做事,

  而動物是因爲無智而沒做事,所以動物爲了生存不得不傷害其他的衆生,

  如果我們人人都成爲禅修者的話,那真的是快快樂樂的,

  可以吃天然的植物、喝天然的水,因爲大家都有智慧,所以都會慈悲,

  因此能以最自然的方式生存;

  當然,要所有的人類都變成禅修者是不可能的,

  因爲我們的內心充滿著貪欲跟瞋恨,想要更多、更多的東西,

  所以一直都在忙碌、辛苦之中,但,即使是這樣,

  我們還是要知道-禅修是最究竟的修行方式!

  以上所說的修練方式,必須練習叁天!

  意守眉間:

  眉間有一個透明的、像豌豆一般大小的白色明點,我們把心自然地安住在那上面;

  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爲了使心不要受念頭的困擾,

  練習這個方式一樣要時間短而多次重複地修練,必須練習叁天。

  意守心間:

  把我們的身體觀想成裏面空空的,

  前胸跟後背沒有貼在一起,是中空的,心間有個明點,

  好像我們中等的油燈那般大小、藍色、熱的,氣跟心兩者合一,觀想要非常清楚!

  如果如實做了以上的練習,

  還是無法把心定下來專注的話,那可能是我們的氣比較大、比較多的關系,

  這裏的建議是吃些美食、放輕松、不斷的練習,這樣你的心慢慢就可以專注了。

  如果這樣做覺得非常地疲憊,很悶、很煩、很失落感的話,

  那就要放輕松,或是偶爾想一想輪回痛苦、人身難得、壽命無常,

  還有對上師的虔誠..,這些對你會有幫助的,

  所以禅修需要常常重複地提起對上師們的虔誠心和恭敬心,

  以及對四反感的熟悉度;我們現在認爲:「我對四反感是比較清楚的!」

  但,這僅僅就理論而言,遇到對境時就會發生用不上的大問題,

  因此我們要常常地反省自己,如果所學的教法無法用在心續上的話,

  那麼我們光是知道教言是無意義的!

  現在我們常常自認爲:

  「暇滿的人身我得到了,殊勝的上師我也遇到了,

  我也有學習佛法的機會.., 所以覺得自己很有福報!」

  但,如果你的心一直只是停留在心態上高興而已,而不把握機會好好學習的話,

  那麼,以後再遇到學習這個教法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爲什麼呢?

  「中陰教授」是整體佛法的經驗教授,是把整體佛法運用的方式,

  有些對佛法並不是很清楚的人可能會覺得無聊,

  然而,如果我們一直不斷地聞思佛法的話,

  當你對理論比較了解而不知如何使用時,

  那麼你就會發覺「中陰教授」是非常貼切、非常恰當的使用方式,

  而對這個教法産生歡喜心。

  歡喜心很重要,如果沒有歡喜心修行就不會持久,

  但,歡喜心是無法強迫生起的,

  如果說,你每天都很勤勞地念誦儀軌、持咒、拜佛..,

  但,你一做完今天的功課就高興得不得了,因爲做完功課就可以休息了;

  這就表示你對佛法的歡喜心是有限的!

  那既然不喜歡佛法爲什麼還要每天做呢?怕痛苦嘛!

  因爲高僧們說:「假如你要避免痛苦的話,就必須要念佛號、持咒、修儀軌。」

  因此你才強迫自己去修持佛法,

  實際上並不是你對佛法特別喜歡,所以心態上才會有這樣的表現;

  我們講堂常常要做大禮拜,

  有些學員就會說:「又要做大禮拜了,好累喲!」沒有辦法産生歡喜心,

  但,如果和朋友相約,某天要去看電影、或者吃飯的話,就好高興、很期待,

  這是爲什麼呢?習慣啦!

  無始以來,我們一直都被這些外在的誘惑牽著走,

  習慣感官的享樂,想到我要去看電影、吃大餐就很興奮,

  或者聽到上師講一些比較風趣的話,就很快樂;

  如果上師話說得比較古板些,就覺得乏味、時間很難挨;

  聽到別人的贊美聲,看到自己的名聲顯揚,心情就很好..,

  我們所喜歡的東西,一直不斷地做、不斷地喜歡;

  就好像吸食毒品上瘾一般,

  而且胃口越來越大、越陷越深,它永遠就是誘惑我們,

  到最後我們就不得沒有它,假如沒有它我們就無法快樂;

  就如很多現在的人,他們如果沒有很多錢可以花的話,就不快樂,

  不吃很貴的東西,就不快樂,不穿名牌衣服,就不快樂..

  爲何這些東西會成爲我們快樂的因呢?

  因爲我們喜歡這些東西、羨慕這些東西!

  它們就好像毒品會讓我們上瘾一般,

  沒有它我們就無法生存、就不快樂,這是習氣使然!

  所以爲了得到自內心生起的快樂,

  我們必須斷除外在的誘惑,必須慢慢學習自我克製,

  雖然目前我們並不是那麼喜歡學習佛法,但,偶爾還是要做做功課,

  等到修行成爲我們的習慣之後,自然就會變得喜歡,

  剛開始學習佛法是要半強迫的,因爲之前我們沒那個習慣。

  有些人不太喜歡玩,也不太去看那些花錢的東西,

  因爲他們覺得花這些心思好累,所以不做,

  反而覺得做一些簡單、自然的事情很快樂,

  其實,這和修行無關,那只是習慣而已;

  同理,我們做大禮拜成了習慣之後,

  以後不做大禮拜就會覺得不舒服,心空空的,一直期待再做大禮拜,

  當然,現在要我們期待做大禮拜是比較困難的喔!呵、呵、呵..,

  沒有關系,如果我們以後變成禅修很快樂的話,那就太好了,

  但,目前要我們做一分鍾禅修都很困難哪!

  心,明晰、專注,如果沒有經過訓練我們一分鍾都做不到,

  隨順腦袋去胡思亂想比較簡單,然而當你們被訓練過的話,當然也可以明晰、安住;

  有時候我們到海邊靜靜地看海、或者一個人靜坐,思想雖然還是不停地轉,

  但沒有現在這麼混亂,心會定在某一個地方,我們需要慢慢這樣子進入禅修,

  等到我們對禅修真正熟悉時,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

  我們稱初地菩薩爲極喜地,爲什麼呢?

  證悟心性那種快樂是無法語喻的,但要達到這個境界就必須訓練,

  有些人認爲:

  「現在我不用禅修就很快樂啊!」

  「現在我思維佛法覺得很舒服!」

  「現在我看一些高僧們所留下來的書、念誦儀軌就很快樂!」

  當然,這是一件好事啦!

  不知道各位喜歡那方面的修法,我個人目前對禅修並不是特別熱衷,

  因爲我不太會禅修,但對于閱讀一些高僧們的著作就感覺蠻快樂的,

  欣賞、觀摩智慧者寫的書,感覺很好,希望大家也能培養這方面的喜好,

  不需要刻意勉強自己去看書,就好像上瘾一樣,

  有好的書自然就想看,對一些無聊的書,再怎麼廣告也沒興趣,

  因爲再怎麼廣告也不就是人而已啊,我們要的是佛!

  佛是什麼呢?智慧才是佛,所以要了解佛性才是最好的!

  清淨守意:

  把心定在觀想金剛薩埵的壇城上;

  這裏爲什麼特別說金剛薩埵呢?爲什麼不說觀世音或者文殊菩薩..?

  因爲金剛薩埵是中陰百尊的總集,所以這裏才特別說金剛薩埵!

  如何觀想金剛薩埵呢?和大圓滿前行的不共加行裏面所說的一樣,

  彩虹般、可以看得到但摸不到、清澈、潔白、沒有具體;

  我們把心安住在金剛薩埵整體上面,或者定在祂的心間都可以;

  和上面的修法一樣,時間短而次數多,初學禅定都是這樣子,

  一次練習的時間不要很久,因爲練太久就容易産生昏沈和散亂,

  而且不是多次返複練習的話就易犯錯誤,所以要多次一點。

  諸佛密意總集經裏面說,觀想金剛薩埵佛有無上的功德,所以要觀想金剛薩埵佛,

  如果心不要定在石頭,或者花上面,那麼將心定在佛像上面也可以,

  另外,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都可以;

  心比較疲憊的時候,觀想佛菩薩可以幫助你把心定下來;

  這部份觀想訓練需要叁天。

  禅修的教導,是隨上師的教法而有些差異的,有些上師直接先教「觀」的部分

  一開始就教你認識心性,然後安住在心性上面,而這裏是先訓練「止」,然後才教「觀」,

  至于那一樣比較適合呢?這要看上師怎麼教、怎麼訓練!

  風心守意:

  這裏類似「九節佛風」的修法,

  身體坐直、先吸氣,將氣壓在肚臍下面,然後吐氣,吐氣先從左鼻孔吐氣,

  然後再吸氣,氣壓在肚臍下,從右鼻孔吐氣,再吸氣,將氣壓在肚臍下,

  然後從二個鼻孔一起吐氣;吐氣的時候,要觀想把業力、病痛、障礙..通通都往外排出去,

  或者觀想很多、很多黑色、肮髒的物質往外排出去也可以;

  另外,我們也可以觀想叁個字-嗡、阿、吽;

  吸氣的時候定在「嗡」上面,住的時候定在「阿」上面,吐出去時定在「吽」上面!

  這個觀想練習時間要叁天。

  以上所描述的是有相禅修的方式,

  它教導我們如何將心定下來,心定在外在的相上面,

  或者定在內在的氣上面,都可以!

  

  

《西藏生死學《六中有自解脫導引》10處生中陰04》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