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第二章 道 第一節 道的選擇▪P2

  ..續本文上一頁會更有信心了。然而,你卻不應該盡信書;書上說某人修了什麼特別的法便成就了某某境界,你不應該看到這些之後,就完全相信。夠水准的老師絕不會要你相信他所說的一切話,在你對任何人或任何事物許下承諾之前,永遠應該親自仔細分析情況。

  佛陀曾經說:“依法不依人。”舉例來說,我們不必特別信任龍樹這個人,但是我們可以讀他寫的書,書中有他對許多不同情況所作的分析。我們可以研究那瀾陀大學所有偉大學者的作品,他們有些人在兩千多年前所達到的結論,現代科學家才剛剛發現出來。

  現在,我們要開始討論佛教中證悟“無我見地”的各種技巧。我們經常能直覺地知道實相,但是由于我們的執著不接受,而忽略掉它。當你戀愛的時候,你不願相信自己正在體驗的感覺是無常的煩惱,而它阻礙了你得到真正的快樂;你反倒珍視那些感覺,讓它永遠存在,並且蓋一座像泰姬瑪哈陵的大紀念物來表彰它;但是,如果是別人談戀愛,你就很容易可以發現那有多瘋狂。雖然明知有一天你和你所愛的每個人都會死,但是你卻不會真正相信這件事實;在情緒上,你成功地把它遮蓋起來——盡管死亡是生命中少數幾個絕對確定的事情之一。

  爲了幫助衆生超越他們的希望與恐懼、證悟實相,佛陀給予教授,轉動*輪。一般來說,佛陀叁次轉*輪,每次教授的內容,都是根據聽法弟子的根器來決定的。

  初轉*輪是在印度的鹿野苑,聽法會衆具有小乘的傾向。這次轉的是四聖谛*輪,目的在使衆生轉向佛法。這次教法的直接受益者是佛陀六年苦行時的同修五位比丘——當然還有許多衆生都得到利益。

  二轉*輪是在靈鹫山,被稱爲“無體性*輪”,它的內容是現象無可言谕的本質。佛陀教導弟子,從色相到智慧,沒有一種現象具有真實存在的特性。直接的教授是空性:根或迷惑是空性,道是迷惑,但也超越二元對立;果完全沒有二元對立,非概念,無法言谕而且無法想像。這種隱密的教授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也是衆生透過對于空性的逐漸了悟後所生起的品質。這是大乘衆生的教法,在場有許多弟子,而主要是菩薩。

  叁轉*輪教導絕對實相。傳法的地點不定,一般相信是在幾個不同的地方。同樣地,有許多弟子參加,但是這次教授,主要是利益那些不再回到輪回的菩薩,重點在于開示佛性。

  爲了簡化,佛的教法可分爲經和釋論。“經”通常是佛陀親口所說,其中又依主題與內容的不同再分成叁部(即叁藏)。

  第一部爲阿毗達磨藏——論藏,這是佛教的形上學,重點集中在智慧;它的主題包括了心的起源、心的不同種類、五蘊、不同心理狀態,以及去除這些狀態以後不同的結果等等。第二部爲毗奈耶藏——律藏,即戒律,教你如何正常處理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其中包括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居士五戒等。第叁部爲經藏,主要介紹叁摩地、禅定和止觀等等。

  “釋論”是經的注釋與說明,釋論絕不可和佛陀所說的相抵觸,必須完全基于佛語來作闡述,不可攙入錯誤與疑惑的見解。

  佛法接受下列四種見解,一般認爲,這四點就是佛教和其他宗教與哲學的差異:

  一、所有和合者都無常(諸行無常)

  二、所有被二元對立染汙的現象都是苦(諸受是苦)

  叁、所有現象都沒有本質(諸法無我)

  四、涅槃寂靜,沒有煩惱與二元對立(涅槃寂靜)

  一般說來,佛法可以分爲叁乘:聲聞乘、辟支佛乘和大乘。叁乘都接受痛苦的原因是“自我”,去除我執就得到涅槃。叁乘的差別在于如何處理自我以及處理自、他之間的方式。有些修行之道以非常固定且狹窄的方式處理自我,所謂狹窄,就是集中在自己達成無我。有些修行之道較爲廣闊,也嘗試了解現象的無我。另外,有些修行之道對于衆生的自我負起較大的責任,而其他修行法門的目標就可能僅僅是個人的解脫。

  在物質化的世界中,有的行爲是好的、高尚的,這是社會正常運作所必需的。這樣的行爲包括不殺生、不偷盜、誠實、對別人仁慈、分享、某種法律和秩序,以及在全世界多數社會中所發現的類似事物。佛陀曾說,缺乏一般善良社會的這種基礎,也就是缺乏人天乘,就無法建立小乘;而缺乏小乘,就無法發展辟支佛乘;同樣地,辟支佛乘又是大乘發展所必需的——如此,每一個在後面的乘,都以它前面所有的乘爲基礎。

  小乘和大乘之間有一些差別。簡單地說,差別在于對正見的了解、修行方法、戒、所須舍棄的染汙,以及果位的不同。

  在見解方面,大乘具有包含“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無我空,小乘則只了解“人無我”就可以了。

  在染汙方面,小乘著力于除去煩惱障;大乘除了煩惱障,還要除去所知障。只要有主體“能知”和客體“所知”——也就是只要有主客分別,即使微細,都是二元分別。

  小乘的目標在于達到涅槃,大乘的目標則如彌勒菩薩所言:“菩薩因智慧故,不住輪回;因大悲故,不住涅槃。”

  許多大乘行者認爲小乘是比較低級的乘,不值得注意;這是由于他們完全缺乏對佛法的了解——不同的乘並非代表精神上的階級。雖然大乘表示偉大,小乘表示小、低劣;但是“小乘”一詞是大乘某些學派所造出來的,所謂的小乘行者,稱自己的派別爲“上座部”。

  所有的乘都有一個目標:讓衆生了悟究竟真理。哪個法門對某人最好是很難說的,這要看個人的情況。一般說來,小乘對每一種人都適用,而某些大乘的教法則需要某類的弟子或修行人。這並不表示小乘比較不用選弟子所以比較衰弱、低劣,它只是表示小乘對任何人都適用;如果夠精進的話,即使行者智慧非常微小,也能證得果位。

  根據曆史的記載,佛陀在印度給了叁類教法;根據小乘的理論,佛陀只在鹿野苑轉了一次*輪,開示四聖谛。小乘和大乘之間一直有理論上的爭論,小乘堅持認定佛陀從未真正給過大乘教法;而大乘還是得承認小乘是佛陀給予的教法,因爲小乘是大乘的基礎。

  輪回就像一場病,不同的乘就是治病的不同方法——能這樣思惟是有幫助的。如果你去找一位小乘醫生,他會規定你飲食必須節製,在固定時間吃固定分量的藥,沒有自己斟酌的余地;如果你沒有偏差地遵照他的指示去做,就會痊愈。相對地,如果你去找一位大乘醫生,他就像另一種治療師,爲你開列許多不同的食物和藥品,然後要你根據身體在不同時期的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和直觀力來決定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如果你判斷錯誤,可能會病得更厲害;但是如果判斷正確,就會達到你從未想見的健康狀況。

  很明顯地,不同的人心儀不同的醫生。有些人只要醫生爲他們開出固定的處方,讓病好起來就可以了;另外有些人比較喜歡多一點自主權,願意嘗試不同的可能性,也不在乎冒一點險。

  根據大乘,只要動機善良、能夠利益衆生,那麼使用任何方法都可以。然而,就算從大乘的觀點來看,釋迦牟尼佛示現出離,成爲持戒比丘,而不留在王宮當王子的理由——就是因爲這樣,以一般情況來說,小乘更合適大多數人。

  小乘最重視個人的解脫,因此盡管有居士戒,要成爲真正認真修行的人,幾乎一定要出家才行。大乘以利益衆生爲優先,要不要出家決定于哪一種生活方式能爲衆生帶來最大的利益。

  從前面醫生的例子來看,大乘有更大的自由來選擇——利益大,危險性也高。由于彈性大,所以利益自他的可能性便提高不少;危險則是對于某些大乘的藥上了瘾,變成在增長疾病而不是在治病。

  大乘行者常說他們做某件事是爲了利益衆生,而實際上,則是在增加自我、占他人的便宜。由于一切事物是由動機意圖來決定,而自我所玩的遊戲又非常巧妙,因此要真正地跟從大乘並不容易。從這個角度來看,小乘一板一眼的修行方式就實際多了:行者只要守戒,避免某些行爲即可,根本不用去擔心什麼是正確的選擇?有沒有正確的發心?和大乘不同的是,小乘行者永遠都可以精確地知道自己是否破戒?是否走入歧途?這樣就很難欺騙自己爲做出的事情找借口。

  印度的佛法理論分成四派:毗婆沙宗、經部宗、唯識宗和中觀宗。前面兩宗屬于小乘,後面兩宗屬于大乘,每一派都有不同的系統以及分析實相的獨特方式。

  簡單地說,這四派都在回答這類的問題,譬如,什麼是實相?什麼是真實?有沒有什麼超越了我們的迷惑、幻覺和想像?有沒有真實存在的東西?如果有的話,又是什麼?是誰或者是什麼創造了宇宙?

  佛教出現之前,印度就已經有許多信奉神祇的宗教,它們都假設有各種的造物主以回答上面這些問題。爲了回應這個狀況,毗婆沙宗發展出非常精巧的辯論,證明沒有任何造物主或永恒的神存在,現象也不可能沒有原因地出現。但毗婆沙宗相信,在絕對的層次上有不可分割的次原子粒子存在。中觀宗則堅持,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真實存在,因此所有認爲有東西實存的理論都不正確。根據中觀宗的看法,是有所謂正確的相對真理存在著,那就是人們不加分析就認爲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事件和現象;在相對層次上,中觀宗也接受這些,而不加分析太陽升起、太陽落下、花開等等。相對真理作爲發展絕對真理模型的基礎是很有用的。絕對真理不能被想成像真空那樣,所以通常都把它想作相對存在事物的絕對本性。

  一切佛法修行目的都在于了解心的本性,但是修行的方法則有差別:有些法門以調伏自心的方法了悟心的本性,有些法門則讓心變得更純真、更明顯;極端的苦行除非用來間接地調煉心性,否則佛教各宗派都不鼓勵。除了有調煉心性的可能外,佛教不認爲折磨身體或耗盡體能有任何利益。實際上,佛陀十二大行之一,就是經過六年苦行之後,摒棄了苦行——極端苦行不僅對修道沒有幫助,反而妨礙證悟。

  佛教清楚地區分理論與實修。話雖如此,修行也必須先了解見地,這樣子理論與實行才能一致。就好比住旅館要先登記一樣,即使你沒有一直待在旅館的…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第二章 道 第一節 道的選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