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傳卷第十六
原夫至道沖漠。假蹄筌而後彰。玄致幽凝。藉師保以成用。是由聖迹疊興賢能異托。辯忠烈孝慈。以定君敬之道。明詩書禮樂。以成風俗之訓。或忘功遺事。尚彼虛沖。或體任榮枯。重茲達命。而皆教但域中功存近益。斯蓋漸染之方未奧盡其神性。至若能仁之爲訓也。考業果幽微。則循複叁世。言至理高妙。則貫絕百靈。若夫啓十地以辯慧宗。顯二谛以诠智府。窮神盡性之旨。管一樞極之致。余教方之猶群流之歸巨壑。衆星之共北辰。悠哉邈矣。信難得以言尚至。乃教滿叁千。形遍六道。皆所以接引幽昏爲大利益。而以淨穢異聞升墜殊見。故秋方先音形之本。東國後見聞之益。雲龍表于夜明。風虎彰乎宵夢。鴻風既扇。大化斯融。自爾西域名僧往往而至。或傳度經法。或教授禅道。或以異迹化人。或以神力救物。自漢之梁。紀曆彌遠。世涉六代。年將五百。此土桑門含章秀起。群英間出疊有其人。衆家記錄敘載各異。沙門法濟偏敘高逸一迹。沙門法安但列志節一行。沙門僧寶止命遊方一科。沙門法進乃通撰傳論。而辭事阙略。並皆互有繁簡出沒成異。考之行事未見其歸宋。臨川康王義慶宣驗記及幽明錄。大原王琰冥祥記。彭城劉俊益部寺記。沙門昙宗京師寺記。太原王延秀感應傳。朱君臺征應傳。陶淵明搜神錄。並傍出諸僧敘其風素。而皆是附見。亟多疏阙齊竟陵文宣王叁寶記傳。或稱佛史。或號僧錄。既叁寶共敘。辭旨相關。混濫難求。更爲蕪昧。琅琊王巾所撰僧史意似該綜。而文體未足。沙門僧祐撰叁藏記。止有叁十余僧。所無甚衆。中書郎郄景興東山僧傳。治中張孝秀廬山僧傳。中書陸明霞沙門傳。各競舉一方不通今古。務存一善不及余行。逮乎即時。亦繼有作者。然或褒贊之下。過相揄揚。或敘事之中。空列辭費。求之實理無的可稱。或複嫌以繁廣刪減其事。而抗迹之奇。多所遺削。謂出家之士。處國賓王。不應勵然自遠高蹈獨絕尋辭榮棄愛本以異俗爲賢。若此而不論竟何所紀。嘗以暇日遇覽群作。辄搜撿雜錄數十余家。及晉宋齊梁春秋書史。秦趙燕涼荒朝僞曆。地理雜篇。孤文片記。並博咨古老。廣訪先達。校其有無。取其同異。始于漢明帝永平十年。終至梁天監十八年。凡四百五十叁載。二百五十七人。又傍出附見者二百余人。開其德業大爲十例。一曰譯經。二曰義解。叁曰神異。四曰習禅。五曰明律。六曰遺身。七曰誦經。八曰興福。九曰經師。十曰唱導。然法流東土。蓋由傳譯之勳。或踰越沙險。或泛漾洪波。皆忘形殉道。委命弘法。震旦開明一焉是賴。茲德可崇。故列之篇首。至若慧解開神。則道兼萬億。通感適化。則強暴以綏。靖念安禅則功德森茂。弘贊毗尼。則禁行清潔。忘形遺體。則矜吝革心。歌誦法言。則幽顯含慶。樹興福善。則遺像可傳。凡此八科。並以軌迹不同。化洽殊異。而皆德效四依。功在叁業。故爲群經之所稱美。衆聖之所褒述。及夫討核源流商搉取舍。皆列諸贊論。備之後文。而論所著辭微異恒體。始標大意類猶前序。未辯時人事同後議。若間施前後。如謂煩雜。故總布一科之末。通稱爲論。其轉讀宣唱。雖源出非遠。然而應機悟俗。實有偏功。故齊宋雜記。鹹條列秀者。今之所取。必其製用超絕。及有一分通感。乃編之傳末。如或異者非所存焉。凡十科所敘。皆散在衆記。今止刪聚一處。故述而無作。俾夫披覽于一本之內可兼諸要。其有繁辭虛贊或德不及稱者。一皆省略。故述六代賢異。止爲十叁卷。並序錄合十四軸。號曰高僧傳。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故省名音代以高字。其間草創或有遺逸。今此一十四卷。備贊論者意以爲定。如未隱括覽者詳焉。
高僧傳第一卷(譯經上十五人)
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
漢雒陽白馬寺竺法蘭。
漢雒陽安清。
漢雒陽支樓迦谶(竺佛朔 安玄 嚴佛調 支曜 康巨 康孟詳)
魏雒陽昙柯迦羅(康僧铠 昙帝 帛延)
魏吳建業建初寺康僧會。
魏吳武昌維只難(法立 法巨)
晉長安竺昙摩羅刹(聶承遠 聶道真)
晉長安帛遠(帛法祚 衛士度)
晉建康建初寺帛屍梨蜜。
晉長安僧伽跋澄(佛圖羅刹)
晉長安昙摩難提(趙政)
晉廬山僧伽提婆(僧伽羅叉)
晉長安竺佛念。
晉江陵辛寺昙摩耶舍(竺法度)
高僧傳第二卷(譯經中七人)
晉長安鸠摩羅什。
晉長安弗若多羅。
晉長安昙摩流支。
晉壽春石澗寺卑摩羅叉。
晉長安佛陀耶舍。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
晉河西昙無谶(安陽[色-巴+(廠@矢)] 道普 法盛 法維 僧表)
高僧傳第叁卷(譯經下十叁人)
宋江陵辛寺釋法顯。
宋黃龍釋昙無竭。
宋建康龍光寺佛馱什。
宋河西浮陀跋摩。
宋京師枳園寺釋智嚴。
宋六合山釋寶雲。
宋京師祇洹寺求那跋摩。
宋京師奉誠寺僧伽跋摩。
宋上定林寺昙摩蜜多。
宋京兆釋智猛。
宋京師道林寺畺良耶舍(僧伽達多 僧伽羅多哆)
宋京師中興寺求那跋陀羅(阿那摩低)
齊建康正觀寺求那毗地(僧伽婆羅)
高僧傳第四卷(義解一 十四人)
晉洛陽朱士行(竺叔蘭 無羅叉)
晉淮陽支孝龍。
晉豫章山康僧淵(康法暢 支敏度)
晉高邑竺法雅(毗浮 昙相 昙習)
晉中山康法朗(令韶)
晉炖煌竺法乘(竺法行 竺法存)
晉剡東仰山竺法潛(竺法友 竺法蘊 竺法濟 康法谶)
晉剡沃洲山支遁(支法度 竺法仰)
晉剡山于法蘭(竺法興 支法淵 于法道)
晉剡白山于法開(于法威)
晉炖煌于道邃。
晉剡葛岘山竺法崇(道寶)
晉始甯山竺法義。
晉東莞竺僧度(竺慧超)
高僧傳第五卷(義解二 十五人)
晉長安五級寺釋道安(王嘉)
晉蒱阪釋法和。
晉泰山昆侖岩竺僧朗(支 僧敦)
晉京師瓦官寺竺法汰(昙壹 昙貳)
晉飛龍山釋僧先(道護)
晉荊州上明竺僧輔。
晉京師瓦官寺竺僧敷。
晉荊州長沙寺釋昙翼(僧衛)
晉荊州長沙寺釋法遇。
晉荊州上明釋昙徽。
晉長安覆舟山釋道立(僧常 法浚)
晉長沙寺釋昙誡。
晉于替青山竺法曠。
晉吳虎丘東寺竺道壹(帛道猷 道寶 道施)
晉山陰嘉祥寺釋慧虔(昙誡 智明)
高僧傳第六卷(義解叁 十叁人)
晉廬山釋慧遠。
晉蜀龍淵寺釋慧持(慧岩 僧恭 道泓 昙蘭)
晉廬山釋慧永(僧融)
晉廬山釋僧濟。
晉新陽釋法安。
晉廬山釋昙邕。
晉吳臺寺釋道祖(慧要 昙順 昙說 法幽 道恒 道授)
晉長安大寺釋僧[(豐*力)/石](弘覺)
晉彭城郡釋道融。
晉長安釋昙影。
晉長安釋僧睿(僧揩)
晉長安釋道恒(道標)
晉長安釋僧肇。
高僧傳第七卷(義解四 十四人)
宋京師龍光寺竺道生(寶林 法寶 慧生)
宋京師烏衣寺釋慧睿。
宋京師東安寺釋慧嚴(法智)
宋京師道場寺釋慧觀(僧馥 法業)
宋京師祇洹寺釋慧義(僧睿)
宋京師彭城寺釋道淵(慧琳)
宋京師彭城寺釋僧弼。
宋東阿釋慧靜。
宋京師祇洹寺釋僧苞(法和)
宋余杭方顯寺釋僧诠。
宋江陵辛寺釋昙鑒(道海 慧龛 慧恭 昙泓 道廣)
宋廬山淩雲寺釋慧安。
宋淮南中寺釋昙無成(昙冏)
宋京師靈味寺釋僧含(道含)
高僧傳第八卷(義解五 十八人)
宋江陵瑟琶寺釋僧徹(僧莊)
宋吳虎丘山釋昙谛。
宋壽春石澗寺釋僧導(僧因 僧音 僧成)
宋蜀武擔寺釋道汪(普明 道訚)
宋山陰天柱山釋慧靜。
宋長沙麓山釋法愍(僧宗)
宋京師北多寶寺釋道亮(靜林 慧隆)
宋丹陽釋梵敏(僧籥)
宋京師中興寺釋道溫(僧慶 慧定 慧嵩)
宋京師中興寺釋昙斌(昙濟 昙宗)
宋京師何園寺釋慧亮。
宋下定林寺釋僧鏡(昙隆)
宋京師靈根寺釋僧瑾(昙度 玄運)
宋京師興皇寺釋道猛(道堅 慧鸾 慧敷 慧訓 道明)
宋山陰靈嘉寺釋超進(昙機 道憑)
宋吳興小山釋法瑤(昙瑤)
宋京師新安寺釋道猷(道慈 慧整 覺世)
宋京師冶城寺釋慧通。
高僧傳第九卷(義解六 二十七人)
齊僞魏濟州釋僧淵(慧記 道登)
齊僞魏釋昙度。
齊京師莊嚴寺釋道慧(玄趣 僧達)
齊京師中興寺釋僧鍾(昙纖 昙遷 僧表 僧最 敏達 僧寶)
齊京師天保寺釋僧盛。
齊京師湘官寺釋弘充(法鮮)
齊高昌郡釋智林。
齊京師靈根寺釋法瑗(法愛 法常 智興)
齊蜀齊後山釋玄暢。
齊上定林寺釋僧遠(道憑 法令 慧泰)
齊荊州竹林寺釋僧慧(昙慎 慧敞 僧岫)
齊上定林寺釋僧柔(弘稱 僧拔 慧熙)
齊山陰法華山釋慧基(曾行 慧恢 道旭 慧求 慧深 法洪)
齊京師謝寺釋慧次(僧寶 僧智 法珍 僧向 僧猛 法寶 慧調)
齊京師何園寺釋慧隆(智誕 僧辯 僧賢 通慧 法度)
齊京師太昌寺釋僧宗(昙…
《高僧傳卷第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