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賢慶法師開示

  賢慶法師開示

  《菩提道次第廣論》

  -前行不夠做事情容易失敗,結行不做,好的經驗不容易保留。

  -供佛是供我們這顆心。

  -皈依:心要跟法相合。

  -七支供養是淨罪集資最方便的方法。

  -平時應多觀想佛菩薩,而取代塵俗煩惱。

  -最好的美容辦法是緣念佛菩薩。

  -憶念諸佛功德再禮佛。

  -我們的問題是在因地種下錯誤的種子,卻想著圓滿的果。

  -因爲我們是凡夫,所以應在因地上多集資糧。

  -修行不難,任何時候只要往前跨一步。

  -多念《普賢行願品》心胸會開闊

  -境是沒有好壞的,就看心有沒有力量。永遠不要抱怨。

  -安住當下,要看到自己“永遠不滿意”的習性

  -我們修學佛法的致命傷是什麼?離開因果談佛法。

  -做白日夢就是不懂因果。

  -祈求是一個助緣,有因還得有助緣。

  -佛菩薩對我們就像陽光。

  -如果碰到不饒益我們的境,我們要發願饒益他人。

  -因果要從起心動念去判斷

  -香水可以先供佛

  -供養完了要發願

  -外在隨份隨力,內心盡量圓滿。

  -不回向就會把供養變成福報,而不是福德。

  -供空杯是貧窮的因,供燙水是燥慮的因。

  -苦果來的時候要思維如何種正因

  -背書的殊勝:

  1 養成背書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做依止法。

  2 古來大德學有所成,一定從小背書。唐朝背不下來《法華經》是不允許出家的。(《法華經》全誦下來需要6、7個小時。)

   自己能背,並帶動別人一起背是很殊勝的事。

  3 時間有限,要龐大的聖人智慧,最好的方法是學習背書。

  4 所背的每一句都是聖賢的智慧,都是珍寶。

  5 背書可以對治愚癡,智慧可以變得清明,身心愉快。

  -之所以“忙”並不是真的忙,而是不認爲真的重要,永遠有別的事情去代替它(背書)。

  -對電腦、MP3越來越依賴,自己腦子裏的東西就不去開發。

  -臨終彌留的時候只有存在腦裏的東西才會被喚起。

  -佛陀的每一句每一偈都是城邑、生命換來的。

  -現代人背書打瞌睡就是愚癡現形。

  -好好利用時間,不要去談論人我是非。

  -我們爲什麼不快樂?就是不會隨喜他人。

  -如果把隨喜和忏悔把握好,任何時候都可以增長功德。

  -請轉*輪就是請果上的佛成就我因地的心。

  -任何做對的事都是請佛住世。

  -每一個心念都會感果。

  -坐公交車去請法的一路都是功德

  -懈怠的時候要請轉*輪。用佛法催伏我們的煩惱,當下就會快樂。

  -講人過失的時候不提人名,講人功德的時候要提名字。

  -增上就是外在環境

  -最下線的功課:每天早晨對佛念叁遍叁皈依。

  -1、祈求 2、聞思 3、淨除忏悔罪障

  -人的心力是練出來的。

  -我們自己心靈若是純淨到一定程度的話到哪裏都是一團和氣。

  -弘揚佛法不要談信仰,要當成傳統文化去弘揚。

  -心的特質就是攀緣

  -我們的心是隨煩惱自在的。

  -我們就是周末上山洗個澡,回去再沾一身泥。

  -能做多少是能力問題,想做多少是發心。

  -我們警惕的敵人是內心的煩惱。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圓滿的佛法是法界每一個衆生的。

  -我們不標宗派

  -人間沒有圓滿,人間只有無常。無常沒來要做好准備。

  -物質上要少欲知足,才有機會提升心靈。

  -不可能通過造惡業得善果的。

  -業果法則,世間正見。

  -先不要急著對治煩惱,先把正念提起來。

  -生命要有宗旨,生活要有目標,工作要有熱情。——學誠大和尚

  -少年養志,中年養德。都不養的話晚年會很痛苦。

  -因爲不知道自己生命目標是什麼,所以心總是隨著外境轉。

  -末法時代衆生福薄,所以才會追逐五欲。

  -生命目標不拉遠,周圍隨便一點事情都可能讓我們痛苦。

  -外境沒有好壞,好壞在內心。境好壞都是宿生的業果,無所謂的,關鍵看內心能不能提起正念。

  -讀公案要把自己放進去。

  -佛菩薩對我們是無限的關懷,永恒的等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