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忠州佛教異聞錄

  忠州佛教異聞錄

  華岩寺道堅述

  忠州佛教是巴蜀佛教的縮影,在研究忠州佛教之時,發現忠州曾經出現了許多奇聞異事,故而錄之于後。

  柳木知興衰

  唐時白居易作忠州刺史,修複龍昌古寺,並植柳于下寺,至此柳興盛則寺興,柳衰則寺敗。民國《忠縣志》雲:“巴臺寺,白公祠左,即唐之龍昌寺。按:龍昌寺有叁,一在山頂,一在山半,一在山下,巴臺即山頂一寺也。白居易刺忠時,曾植柳于此,柳盛則寺興,柳衰則寺敗,僧護此柳比甘棠雲。州人熊耳山人有題壁。”

  石寶寨出米石

  從古以來,巴蜀之間多匪患兵災,凡有戰事,寺院多成避亂山寨,民衆因之得以成活者,不可計數。考今日巴蜀山寺,多有出米石之傳聞,概因聚衆食糧,以寺救濟故,傳之久遠,才有出米石之訛。據《四川總志·石譜》雲:“忠州石寶山,一石突高,圓叁四丈余,根狹小,傍有一孔如盂,通明其頂,相傳昔有米出其中,日可食一人,僧日利焉,後以冗穢,米遂絕。巴縣亦有金田寺,宋時米自山孔中流出以供寺僧,今無矣。”

  寺穴出白霧

  忠州黎王鄉第叁保有寶光寺,宋代嘉定年間所建古寺,原有租田十二石。寶光寺旁有地穴,故傳時有白霧噴出,引以爲奇。據民國《忠縣志》卷載:“寶光寺,寺左五丈許,地中有孔,口徑一尺,每值欲晴欲雨時,噴出白霧,凝旋半空,經久不散,故名白雲山。後有僧葬塔于此,其霧始散。明成化二年鑄有大鍾一口。”

  土龍朝聖

  土龍,是民間傳說風水極佳之地,自然形成龍樣的土堆。據傳忠州黎王鄉第一保有寺名福田寺,爲南宋時建,明萬曆年間重修,重修寺廊時,地生土龍,鏟之一夜又起,一共生了五次,人謂土龍朝聖。據民國《忠縣志》卷二載:“福田寺,地名會龍山,稱廟居龍口,寺前二十四堡環立朝拱。寺左廊甫建數日,地忽墳起土龍一條,長丈余,高五寸,鏟之複起,似此五次乃已。內供釋迦佛像,鐵鍾二口,清知州劉肇孔題“林間夜宿還巢鳥,檻外朝飛出岫雲”。”

  潮水觀音

  忠州塗井跳桶岩半岩對面有觀音寺,極其險要,山洪時發,初有大水浮來一尊觀音造像,以其址建寺供俸,名潮水觀音。據民國《忠縣志》卷二雲:“觀音寺,峭岩間刻石佛叁尊,上懸岩疊疊,下臨大岩,河水濤聲如雷,路向半岩獨道過去,猶要攀岩把樹,極其險然。曾于某代,上河漲水,沖一觀音神像至此,浮入岩畔,自後發現,乃修廟其端,故名。今廟廢矣,而神像猶在岩上。”

  飛來神鍾

  忠州汝溪江溪場潼淵灘有寺,名潼淵寺,傳說寺有飛來神鍾一口,能生紅毛,歎以爲奇。據民國《忠縣志》卷二載:“潼淵寺,傳說原有小廟一座,僧人夜夢明日晨有大鍾一口至此,請早開門。及次晨,飛來一鍾,僧開山門不及,一觸而退落灘內,故名潼淵寺,其灘曰潼淵灘。現或發現其鍾已生紅毛矣。清嘉慶十年鑄大鍾一口,報鍾一口,磬二。”

  寺産名毯

  忠州清和鄉金剛山廣積寺,明弘治年間,由蔣氏始祖遷入忠州時捐贈修建,寺僧能織毯,技藝高超,一時遠銷千裏之外,名重一方,寺院得利潤置田五百石,爲忠州第二大寺(開禧寺最大,雕刻最爲精美)。據民國《忠縣志》卷二載:“廣積寺,由蔣氏遷忠始祖蔣德新施舍祇園,廣積功德,故名廣積寺。寺僧等數十人以織毯致富,其宗派有鐵壁、破山之分。”

  忠州特産木蓮

  香 山居士白居易作忠州刺史時,曾在州治西十裏見木蓮數棵,當時頗爲罕見。據民國《忠縣志》卷叁載:“木蓮洞,洞在治西十裏,昔白居易于此得木蓮數本,故名。按:蓮曰木本,世所罕見。當時獨産于吾忠,事屬奇特,今遍覓不得其種,洞亦不識何在。舊志載道旁有石刻,今已不見。惟居易有《木蓮圖詩》。”按《酉陽雜俎》載,忠州溪及澗臨卭白鶴山寺俱有之。白居易有雲:“木蓮樹生巴峽山谷間,巴民亦呼黃心樹。大者高五尺,經冬不凋,身如青陽有白文,葉如桂,厚大無脊,花如蓮,香色豔膩皆同,獨房蘂有異。四月初始開,自開迨謝,僅二十日。卭僧雲:花拆時有聲如破竹。”其詩雲:“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拋芍藥挂高枝;雲埋水隔無人見,惟有南賓太守知。”

  開禧寺稱蜀中第一

  忠州汝溪鄉高峰山上,有禅院名開禧寺,始建于明代正德二年。清康熙年間,高僧鐵壁、叁山、別庵先後持錫于此。寺極莊嚴,受皇朝封賜,曾有數百間石木結構古建築,稱巴蜀第一寺。據民國《忠縣志》卷叁載:“寺前建造叁塔,即以上叁僧歸骨之所,旁置塔院,院內供奉叁僧銅像,四時香火不絕。相傳其地爲四龍拱向,事聞于朝,清聖祖敕賜“妙光”二字匾額,懸諸殿上,所以矜鐵壁之妙相光明,而寂照靡遺也。並禦賜禮祖牌四具,現仍陳列塔院中。光緒間,其寺叁毀于火。經住持通江重新構建,壯麗逾昔。期間石棟錯落,數以百計,工程之巨,爲川中寺宇所罕匹。”

  惡女變豬

  此爲因果報應之說,然世不多見。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雲:“崇祯七年,桐樹結實如刀狀。十二年叁月十四日,張某屠豕,蹄上有“惡婦再世”四字。”雖不知是何道理,存之以示人也。

  古寺枯木逢春

  枯木逢春,古稱瑞相。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雲:“道光十二年,普照場紅岩寺皂莢樹大可數圍,中空丈余,枯死,越二年後複活,樹葉仍茂。”

  左脅生子爲僧

  佛教有釋迦脅生之說,而世無所據。今見古時忠州竟有脅生之記載,不知是何道理?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載:“明萬曆四十四年,陳氏婦左脅生一子,以爲不祥,遂舍爲僧,名慈運,有傳。”考此慈運禅師爲鐵壁慧機大師嗣法弟子,爲忠州一代高僧。

  吹萬大師神行術

  吹萬廣真大師,爲聚雲法派之開創者,爲忠州曆史上最有影響之大德。吹萬著作等身,現在佛教所習《佛教叁字經》爲其著述。然據忠州古藉所載,吹萬神通廣大,能夜行八千裏。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所載:“忠州高僧吹萬老人,道行甚高,常飛錫于大江南北,與州人進士田一甲交誼彌深。明萬曆時,田入部,官河南道監察禦史。除夕枯坐無聊,忽老人掩入,約歸家度歲。田笑曰:“路隔八千余裏,豈片刻所能到耶?”老人曰:“此易易耳。”令田閉目,而以肘挾之。無何,直沖霄漢,禦風而行。移時,田啓眸下視,城上奎閣,紅燈懸繞,始悉故鄉已至。及履地地家,家人異之,以爲甫得家書,歸期原訂明春二月,何今遽歸來。田緬述顛末,家人聞之,莫不服老人之神也。”

  長髯韋陀佛老叟

  韋陀天將是叁界護法神王,爲一年青威武像,而忠州聚雲寺韋陀卻爲長髯老叟;佛像有叁十二像八十種好,清靜莊嚴爲上,皆是精健之像,而忠州聚雲寺佛像卻爲老人像,爲中國佛寺所獨有。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載:“田一甲(忠州進士)致仕歸,與吹萬老人盤桓于北門外聚雲寺,禮忏談經,朝夕不辍。時縣人集資改塑寺內佛與韋陀像不成,老人笑曰:“昉老僧與田君之貌,塑之何如?”塑工颔之,果一抹而成。考各寺佛像無須,獨此像有之;韋陀本少年,獨此像是一長髯叟,蓋兩像酷肖老人與田君也。迄今猶可指正。”

  聚雲老人圓寂而雙開竹死

  物與人非,皆運化之極致。忠州聚雲寺吹萬廣真大師,爲一代豪傑,生而爲世間模範,逝時其院有雙開竹自然槁死,竹與老人俱生,亦爲一奇也。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載:“明季,吾忠北門外聚雲寺側,有雙開竹一簇,與震旦所産無異。迨寺僧吹萬老人之寂後,則槁死無存。當年特産是竹,得毋誕生吹萬老人之兆欤。”

  熊月岩異夢得法

  明季工部主事、江西豐城熊汝學,字月岩,因夢得入川拜見聚雲法系鐵壁慧機大師而得法,歎爲希有。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載:“明崇祯六年,工部主事、江西豐城熊汝學,字月岩,奉旨督荊南稅,出京時夢一僧捧大慧語錄相贈,繼而登山,見趺坐定僧,頭上出五色彩雲。致敬已,入大殿禮地藏菩薩時,供燈朗耀,壁間持有蒲團,覺而異之。因關揚州有行僧通宿命,公往問曰:“某久慕禅宗,末審契合何處?”僧雲:“此去西蜀,有人候汝。”公入川,至忠州雲根驿,一聞聚雲吹萬大師,特登山禮塔;次到平都地藏寺遇鐵壁大師,乃蒙印可,從派以燈,俗名之“附行腳蒲團一員”。故感今思昔,恍與夢會,豈壁岩果有夙緣欤?”

  鐵壁大師靈應護寺

  鐵壁大師爲聚雲系第二代傳人,吹萬廣真大師之徒。據傳大師圓寂後,靈驗非常,有保寺之功。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載:“郡城東門外振宗禅寺(即巴臺寺,爲清帝賜名)祖師鐵壁,道行高深,清康熙末火化,寺僧爲建一殿,奉祀不衰。民十八年,匪軍盤踞寺內,每晨集鐵壁殿上演習神拳。一晨,匪衆啓殿門,瞥見一老僧,趺坐香案上,合掌閉目,朗誦佛經,態度莊嚴,莫敢侵犯,群懼而卻走。移時返探,則渺不複見,因報請其匪目,移駐他廟。又寺內設有佛會,會長錫蘭,夜分聞剝啄聲,啓戶偵之,見一長袍老僧,鹄立階前,偈聲琅琅。錫蘭急合掌頂禮,須臾形聲俱渺。據寺僧談老僧狀貌衣冠,酷肖鐵壁老僧。其鐵壁之現身欤。”

  寺僧養虎自害

  佛戒以許弟子于寺中畜養寵物,以荒道業故。而忠州有僧養寵物,卻養猛虎于寺,竟致虎食主人的下場。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載:“清光緒初年,王場某寺,僧豢養一乳虎,行止與俱,初不覺其噬人也。及體大如犬,仍愛若掌珠。鄰人勸棄之,弗聽。一日,與鄰人作葉子戲,忽聞案下有咆哮聲,俯視之,見其虎露牙張爪,狀如噬人,鄰人等倉皇避入室內。移時,聞虎聲昂昂,達于寺外。啓戶視之,則僧首已失所在矣。噫!虎之反噬,可不懼哉。”

  群蛇朝會

  蛇類,古時與龜、鹿、鶴等一並稱爲靈物,有蛇大成蛟,蛟大成龍之謂。故對蛇的崇拜與對龍的崇拜有所關聯。今日聽說有群蛙集會者,亦有群蛇集會者,而忠州集蛇朝會,古有記焉。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載:“一日,鄰人過寺前,見大小蛇數萬,萃一大田中,駭極。隴畔一小沙彌,搖手示勿聲張。令人颔之,乃疾趨而過。沙彌告之曰:“先師曾道此爲蛇會,數十年不一見,見之必祥。見時如出聲,或擊之以石子,則蛇必群起而逐殺之。”鄰人聞之悚然。”

  怨鬼索命

  忠州志書所載怨鬼索命之事甚多,如清光緒十二年知州田子石,即死于怨鬼。所載不一,今僅錄關志靈索命之事。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雲:“郡人關志靈,豪爽好義,以義兵從征大小金川,有功授參將,加叁品街。同治元年,回籍辦團防匪。與吏目徐子和有隙,徐誣控靈謀反,州牧捕殺之。臨刑時謂徐曰:“余于鬼門關待汝。”徐果于是夜患風魔死。靈之首級懸老關廟前榕樹上,其婢連夜行竊,叁次皆以不能升木而返。第四夜,抱樹而哭,忽繩斷頭落,婢遂攜歸以葬。”

  趙璧城遇狐仙

  狐仙精怪之事,傳之于鄉野,多認爲是無稽之談。忠州曆史上發生過多起狐仙與人的愛情故事,如光緒末年孔廟一秀才遇狐仙事,又司祝張天順與弟張天德見狐仙吐納修練事等,而趙璧城遇狐仙,尤爲精彩,可博一笑也。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雲:“清諸生趙璧城,家窶貧,世居城西鳴玉橋畔。平生不事生産,亦未嘗一試秋閨。年邁五十,乃欲赴鄉試而苦無資斧,謀益友陳子昭。子昭以其晚年不宜問名,弗許。趙固哀之,且言其必操左卷。陳問其故,曰:“余弱冠時有女狐,晝去宵來,缱绻備至,且盟白首,常爲余點竄窗課。窘時亦微有將助,凡出處休咎,就而決之,無不應驗。屢科鄉試,女皆以不售見阻,獨今年謂試則中,不中則死,與其生而吃苦,不若作孤注一擲,余深然其言,故謀及于君耳。”陳因贈白金二錠,趙晉省,果死闱中,同考鄉人扶柩歸葬。其從弟良臣,堂言其從兄“鰥居終老,學無業師”,又言“幼時常見一黑狐,緣屋後穿岩而過,其幻人形僅一二見耳”。足證璧城遇狐甚確。”

  王複階死後還陽

  古代志怪類書多有死雲還陽,訴說死後情景,以教育世人因果報應之事。在忠州有光緒年間的王複階,就經曆了別死後還陽的事。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載:“清光緒時,群隊王複階病笃,見二隸持簽至榻前,促其入城候案。從之,抵城隍廟,仿佛一大衙署,規模與世同。頃之,一宰官出坐堂上,點王名,王跻堂長跪。宰注視良久,怒目胃隸曰:“此乃明年新貴人,誰遣誤拘,可速送還。”隸頷之,導之出署門。見同裏某荷枷鹄立,相晤流涕;至養老院谒其已亡父母,談家事甚悉;出見劍樹刀山,毛發豎立。盤桓叁日,始隨隸返家。家人正環柩衷啼,將斂矣,忽見王屍顫動,群驚而走。王曰:“我已還陽,幸勿疑懼。”家人喜而問之,王緬述遊冥始末綦詳,且冥間示谕、楹聯等文,尚能強記。次年,王果入郡庠,人皆以其言不謬。”

  掘穴見金鲫

  古時凡置陰陽二宅,皆尊風水之術。風水之于國人,須臾不可離也。余判信仰之分類,將風水術載入文化信仰類,即喻其以人文教化之功,而非專注于迷信也。掘穴見有活物,多年來時有所聞,家鄉也多傳其事,但未曾親見。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載:“郡人熊夢彩,葬其父仰渠于水磨溪。掘之其穴如盂,中有金鲫二,當掩埋之,其名其堂曰“瑞璘”。”

  周某豐都遇鬼

  遇鬼之事,代有發生,而周某所遇,爲其舅江曉岚新死,正赴豐都,以爲奇也。余也曾經曆過此事,遇見逝去前父親于路途。回顧此事,頗爲神傷。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載:“縣人江曉岚外甥周某,由渝返忠,道經豐都,舍舟登岸,遇曉岚乘黃包車過。驚而問舅氏:“何日至此,下榻何處?”曉岚答:“寓延生堂,甫叁日。”移時,走訪不遇。及抵家詢之,曉岚死叁日矣。相傳豐都爲冥府,于此足信。”延生堂,即余所住持之寺院也。

  唐鍾飛墜鍾溪

  石柱唐代有鍾,爲唐天冊元年時物,據傳飛墜入東溪大江,江因名鍾溪。後鍾爲大西軍所毀。據民國《忠縣志》卷二十二載:“石柱方鬥山方廣寺,有銅鍾二,爲寺僧所穢,遂飛去。一墜于東溪大江中,故名鍾溪;一止于治城鼓樓上,質精聲洪,上鑄“唐天冊元年製”等字。相傳爲獻賊所捽,確否待考。”

  

  

《忠州佛教異聞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