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高僧傳卷第十二

  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禅 明律

   習禅(二十一人)

   晉江左竺僧顯。

   晉剡隱嶽山帛僧光。

   晉始豐赤城山竺昙猷(慧開 慧真)

   晉長安釋慧嵬。

   晉廣漢閻興寺釋賢護。

   晉始豐赤城山支昙蘭。

   晉蜀石室山釋法緒。

   晉僞魏平城釋玄高(慧崇)

   宋長安寒山釋僧周(僧亮)

   宋長安太後寺釋慧通。

   宋余杭釋淨度。

   宋始豐瀑布山釋僧從。

   宋廣漢釋法成。

   宋京師中興寺釋慧覽。

   宋荊州長沙寺釋法期(道果)

   宋成都釋道法。

   宋蜀安樂寺釋普恒。

   齊京師靈鹫寺釋僧審(僧謙 法隱 超志 法達 慧勝)

   齊武昌樊山釋法悟(道濟)

   齊錢塘靈苑山釋昙超。

   齊始豐赤城山釋慧明。

   明律(十叁人)

   宋江陵釋慧猷。

   宋吳閑居寺釋僧業(慧光)

   宋京師長樂寺釋慧詢。

   宋京師莊嚴寺釋僧璩(道遠)

   宋彭城郡釋道俨(慧曜)

   宋江陵釋僧隱(成具)

   宋廣漢釋道房。

   宋京師閑心寺釋道營(慧祐)

   齊鍾山靈曜寺釋志道(超度)

   齊京師多寶寺釋法穎(慧文)

   齊蜀靈建寺釋法琳。

   齊京師安樂寺釋智稱(聰超)

   梁京師建初寺釋僧祐。

  習禅第四

  竺僧顯一 帛僧光二 竺昙猷叁 釋慧嵬四 釋賢護五 釋支昙蘭六 釋法緒七 釋玄高八 釋僧周九 釋慧通十 釋淨度十一 釋僧從十二 釋法成十叁 釋慧覽十四 釋法期十五 釋道法十六 釋普恒十七 釋法晤十九 釋僧審十八 釋昙超二十 釋慧明二十一

  竺僧顯。本姓傅氏。北地人。貞苦善戒節。蔬食誦經業禅爲務。常獨處山林頭陀人外。或時數日入禅亦無饑色。時劉曜寇蕩西京朝野崩亂。顯以晉太興之末。南逗江左。複曆名山修己恒業。後遇疾綿笃。乃屬想西方心甚苦至。見無量壽佛降以真容光照其身。所苦都愈是夕便起澡浴。爲同住及侍疾者說己所見。並陳誡因果。辭甚精析。至明清晨平坐而化。室內有殊香。旬余乃歇。

  帛僧光。或雲昙光。未詳何許人。少習禅業。晉永和初遊于江東投剡之石城山。山民鹹雲。此中舊有猛獸之災及山神縱暴人蹤久絕。光了無懼色。雇人開剪。負杖而前。行入數裏。忽大風雨群虎號鳴。光于山南見一石室。仍止其中安禅合掌以爲棲神之處。至明旦雨息。乃入村乞食。夕複還中經叁日乃夢見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競來怖光。光一皆不恐。經叁日又夢見山神。自言。移往章安縣寒石山住。推室以相奉。爾後薪采通流道俗宗事。樂禅來學者起茅茨于室側。漸成寺舍。因名隱嶽。光每入定辄七日不起。處山五十叁載。春秋一百一十歲。晉太元之末。以衣蒙頭安坐而卒。衆僧鹹謂依常入定。過七日後怪其不起。乃共看之顔色如常。唯鼻中無氣。神遷雖久而形骸不朽。至宋孝建二年。郭鴻任剡入山禮拜。試以如意撥胸。飒然風起衣服銷散。唯白骨在焉。鴻大愧懼收之于室。以塼疊其外而泥之。畫其形像于今尚存。

  竺昙猷。或雲法猷。炖煌人。少苦行習禅定。後遊江左止剡之石城山。乞食坐禅。嘗行到一行蠱家乞食。猷咒願竟。忽有蜈蚣從食中跳出。猷快食無他。後移始豐赤城山石室坐禅。有猛虎數十蹲在猷前。猷誦經如故。一虎獨睡。猷以如意扣虎頭問。何不聽經。俄而群虎皆去。有頃壯蛇競出。大十余圍。循環往複舉頭向猷。經半日複去。後一日神現形。詣猷曰。法師威德既重來止此山。弟子辄推室以相奉。猷曰。貧道尋山願得相值。何不共住。神曰。弟子無爲不爾。但部屬未洽法化。卒難製語。遠人來往或相侵觸。人神道異。是以去耳。猷曰。本是何神居之久。近欲移何處去耶。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余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當往彼住。尋還山陰廟。臨別執手贈猷香叁奁。于是鳴鞞吹角陵雲而去赤城山。山有孤岩獨立秀出千雲猷抟石作梯升岩宴坐。接竹傳水以供常用。禅學造者十有余人。王羲之聞而故往。仰峰高挹致敬而反。赤城岩與天臺瀑布靈溪四明。並相連屬。而天臺懸崖峻峙峰嶺切天。古老相傳雲。上有佳精舍。得道者居之。雖有石橋跨澗而橫石斷人。且莓苔青滑自終古以來無得至者。猷行至橋所。聞空中聲曰。知君誠笃今未得度。卻後十年自當來也。猷心怅然夕留中宿。聞行道唱薩之聲。旦複欲前。見一人須眉皓白。問猷所之。猷具答意。公曰。君生死身何可得去。吾是山神故相告耳。猷乃退還。道經一石室。過中憩息。俄而雲霧晦合室中盡鳴。猷神色無擾。明旦見人著單衣袷來曰。此乃仆之所居。昨行不在家中。遂致搔動大深愧怍。猷曰。若是君室請以相還。神曰。仆家室已移。請留令住。猷停少時。猷每恨不得度石橋。後潔齋累日複欲更往。見橫石洞開度橋少許。睹精舍神僧。果如前所說。因共燒香中食。食畢神僧謂猷曰。卻後十年自當來此。今未得住。于是而返。顧看橫石還合如初。晉太元中有妖星。帝普下諸國有德沙門令齋忏悔攘災。猷乃祈誠冥感。至六日旦見青衣小兒來悔過雲。橫勞法師。是夕星退。別說雲。攘星是帛僧光。未詳。猷以太元之末卒于山室。屍猶平坐而舉體綠色。晉義熙末隱士神世標入山登岩。故見猷屍不朽。其後欲往觀者。辄雲霧所惑無得窺也。時又有慧開慧真等。亦善禅業。入余姚靈秘山。各造方丈禅龛。于今尚在。

  釋慧嵬不知何許人。止長安大寺。戒行澄潔。多棲處山谷修禅定之業。有一無頭鬼來。嵬神色無變。乃謂鬼曰。汝既無頭。便無頭痛之患。一何快哉。鬼便隱形。複作無腹鬼來。但有手足。嵬又曰。汝既無腹。便無五藏之憂。一何樂哉。須臾複作異形。嵬皆隨言遣之。後又時天甚寒雪。有一女子來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鮮明。姿媚柔雅。自稱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來以相慰喻。談說欲言勸動其意。嵬執志貞確一心無擾。乃謂女曰。吾心若死灰無以革囊見試。女遂陵雲而逝。顧而歎曰。海水可竭須彌可傾。彼上人者秉志堅貞。後以晉隆安叁年。與法顯俱遊西域。不知所終。

  釋賢護。姓孫。涼州人。來止廣漢閻興寺。常習禅定爲業。又善于律行纖毫無犯。以晉隆安五年卒。臨亡口出五色光明照滿寺內。遺言使燒身。弟子行之。既而支節都盡。唯一指不然。因埋之塔下。

  支昙蘭。青州人。蔬食樂禅。誦經叁十萬言。晉太元中遊剡。後憩始豐赤城山。見一處林泉清曠而居之。經于數日忽見一人。長大數呵蘭令去。又見諸異形禽獸數以恐蘭。見蘭恬然自得。乃屈膝禮拜雲。珠欺王是家舅。今往韋卿山就之。推此處以相奉。爾後叁年忽聞車騎隱隱從者彌峰。俄而有人著帻。稱珠欺王通。既前從其妻子男女等二十叁人。並形貌端整有逾于世。既至蘭所暄涼訖。蘭問住在何處。答雲。樂安縣韋卿山。久服風問今與家累仰投乞受歸戒。蘭即授之。受法竟嚫錢一萬蜜二器。辭別而去。便聞鳴笳動吹響振山谷。蘭禅衆十余共所聞見。晉元熙中卒于山。春秋八十有叁矣。

  釋法緒。姓混。高昌人。德行清謹蔬食修禅。後入蜀于劉師冢間頭陀山谷。虎兕不傷。誦法華維摩金光明。常處石室中且禅且誦。盛夏于室中舍命。七日不臭。屍左側有香。經旬乃歇。每夕放光照徹數裏。村人即于屍上爲起冢塔焉。

  釋玄高。姓魏。本名靈育。馮翊萬年人也。母寇氏本信外道。始適魏氏首孕一女。即高之長姊。生便信佛。乃爲母祈願。願門無異見得奉大法。母以僞秦弘始叁年。夢見梵僧散華滿室。覺便懷胎。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家內忽有異香。及光明照壁。迄且乃息。母以兒生瑞兆。因名靈育。時人重之。複稱世高。年十二辭親入山。久之未許。異日有一書生寓高家宿。雲欲入中常山隱。父母即以高憑之。是夕鹹見村人共相祖送。明旦村人盡來候高。父母雲。昨已相送今複覓耶。村人雲。都不知行。豈容已送。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高初到山便欲出家。山僧未許。雲父母不聽法不得度。高于是暫還家啓求入道。經涉兩旬方卒先志。既背俗乖世。改名玄高。聰敏生知學不加思。至年十五已爲山僧說法。受戒已後專精禅律。聞關中有浮馱跋陀禅師在石羊寺弘法。高往師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跋陀歎曰。善哉佛子。乃能深悟如此。于是卑顔推遜不受師禮。高乃杖策西秦隱居麥[卄/積]山。山學百余人。崇其義訓禀其禅道。時有長安沙門釋昙弘。秦地高僧隱在此山。與高相會。以同業友善。時乞佛熾槃跨有隴西西接涼土。有外國禅師昙無毗。來入其國。領徒立衆訓以禅道。然叁昧正受既深且妙。隴右之僧禀承蓋寡。高乃欲以己率衆。即從毗受法。旬日之中毗乃反啓其志。時河南有二僧。雖形爲沙門而權侔僞相。恣情乖律頗忌學僧。昙無毗既西返舍夷。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讒構玄高。雲蓄聚徒衆將爲國災。曼信讒便欲加害。其父不許。乃擯高往河北林陽堂山。山古老相傳雲。是群仙所宅。高徒衆叁百。往居山舍。神情自若禅慧彌新。忠誠冥感多有靈異。磬既不擊而鳴。香亦自然有氣。應真仙士往往來遊。猛獸馴伏蝗毒除害。高學徒之中遊刃六門者百有余人。有玄紹者。秦州隴西人。學究諸禅神力自在。手指出水供高洗漱。其水香淨倍異于常。每得非世華香以獻叁寶。靈異如紹者又十一人。紹後入堂術山蟬蛻而逝。昔長安昙弘法師。遷流岷蜀道洽成都。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弘既聞高被擯。誓欲申其清白。乃不顧棧道之難。冒險從命。既達河南。賓主儀畢。便謂王曰。既深鑒遠識何以信讒棄賢。貧道所以不遠數千裏。正欲獻此一白。王及太子赧然愧悔。即遣使詣高。卑辭遜謝請高還邑。高既廣濟爲懷。忘忿赴命。始欲出山。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高咒願曰。吾誓志弘道。豈得滯方。乃風息路開。漸還到國。王及臣民近道候迎。內外敬奉崇爲國師。河南化畢進遊涼土。沮渠蒙遜深相敬事集會英賓發高勝解。時西海有樊僧印。亦從高受學。志狹量褊得少爲足。便謂已…

《高僧傳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高僧傳卷第十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