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高僧傳卷第十叁

  高僧傳卷第十叁

  亡身 誦經

   亡身(十一人)

   晉霍山釋僧群。

   宋彭城駕山釋昙稱。

   宋高昌釋法進(僧導)

   宋魏郡廷尉寺釋僧富。

   宋僞秦蒱阪釋法羽(慧始)

   宋臨川招提寺釋慧紹(僧要)

   宋廬山招隱寺釋僧瑜。

   宋京師竹林寺釋慧益。

   宋蜀武擔寺釋僧慶。

   齊隴西釋法光。

   齊交阯仙山釋昙弘。

   誦經(二十一人)

   晉河陰白馬寺釋昙邃。

   晉越城寺釋法相(昙蓋 僧法)

   晉山陰顯義寺竺法純。

   晉蜀叁賢寺釋僧生。

   宋剡法華臺釋法宗。

   宋京師南澗寺釋道冏。

   宋廬山釋慧慶。

   宋臨渭釋普明。

   宋京師道場寺釋法莊。

   宋京師瓦官寺釋慧果。

   宋京師東安寺釋法恭(僧恭)

   宋京師彭城寺釋僧覆(慧琳)

   齊京師高座寺釋慧進(僧念)

   齊永興柏林寺釋弘明。

   齊京師靈根寺釋慧豫(法音)

   齊上定林寺釋道崇。

   齊上定林寺釋超辯(法明 僧志 法定)

   齊山陰天柱山釋法慧(昙遊)

   齊京師後岡釋僧侯(慧溫)

   梁上定林寺釋慧彌(法仙)

   梁富陽齊堅寺釋道琳。

  忘身第六

  晉 釋僧群一 宋 釋昙稱二 釋法進叁 釋僧富四 釋法羽五 釋慧紹六 釋僧瑜七 釋慧益八 釋僧慶九 齊 釋法光十 釋昙弘十一

  釋僧群。未詳何許人。清貧守節蔬食誦經。後遷居羅江縣之霍山構立茅室。山孤在海中。上有石盂。迳數丈許。水深六七尺。常有清流。古老相傳雲。是群仙所宅。群仙飲水不饑因絕粒。後晉守太守陶夔聞而索之群以水遺夔。出山辄臭。如此叁四。夔躬目越海。天甚晴霁。及至山風雨晦暝。停數日竟不得至。乃歎曰。俗內凡夫遂爲賢聖所隔。慨恨而返。群庵舍與盂隔一小澗。常以一木爲梁。由之汲水。後時忽有一折翅鴨。舒翼當梁頭就唼群。群欲舉錫杖撥之。恐畏傷損因此回還。絕水不飲。數日而終。春秋一百四十矣。臨終向人說。年少時經折一鴨翅驗此以爲現報。

  釋昙稱。河北人。少而仁愛。惠及昆蟲。晉末至彭城見有老人年八十夫妻窮悴。乃舍戒爲奴。累年執役。而內修道德未嘗有廢。鄉鄰嗟之。及二老卒。傭賃獲直悉爲二老福用。擬以自贖事畢。欲還入道。法物未備。宋初彭城駕山下虎災。村人遇害日有一兩。稱乃謂村人曰。虎若食我災必當消。村人苦谏不從即于是夜獨坐草中。咒願曰。以我此身充汝饑渴。令汝從今息怨害意。未來當得無上法食。村人知其意正各泣拜而還。至四更中聞虎取稱。村人逐至南山。啖身都盡。唯有頭在。因葬而起塔。爾後虎災遂息。

  釋法進。或曰道進。或曰法迎。姓唐。涼州張掖人。幼而精苦習誦。有超邁之德。爲沮渠蒙遜所重。遜卒子景環爲胡寇所破。問進曰。今欲轉略高昌爲可克不。進曰必捷。但憂災餓耳。回軍即定。後叁年景環卒。弟安周續立。是歲饑荒死者無限。周既事進。進屢從求乞以赈貧餓。國蓄稍竭。進不複求。乃淨洗浴取刀鹽。至深窮窟餓人所聚之處。次第授以叁歸。便挂衣缽著樹。投身餓者前雲。施汝共食。衆雖饑困猶義不忍受。進即自割肉和鹽以啖之。兩股肉盡心悶不能自割。因語餓人雲。汝取我皮肉猶足數日。若王使來必當將去。但取藏之。餓者悲悼無能取者。須臾弟子來至。王人複看。舉國奔赴號叫相屬。因輿之還宮。周敕以叁百斛麥以施餓者。別發倉廪以赈貧民。至明晨乃絕。出城北阇維之。煙炎沖天七日乃歇。屍骸都盡唯舌不爛。即于其處起塔叁層。樹碑于右。進弟子僧遵。姓趙。高昌人。善十誦律蔬食節行。誦法華勝鬘金剛波若。又笃厲門人常忏悔爲業。

  釋僧富。姓山。高陽人。父霸爲藍田令。富少孤居貧而笃學無厭。采薪爲燭以照讀書。及至冠年備盡經史。美姿容善談論。後遇僞秦衛將軍楊邕資其衣糧。習鑿齒攜共志學。及聽安公講放光經。遂有心樂道。于是剃發依安受業。安亡後還魏郡廷尉寺。下帷潛思絕事人間。時村中有劫。劫得一小兒。欲取心肝以解神。富逍遙路口。遇見劫具問其意。因脫衣以易小兒。群劫不許。富曰。大人五藏亦可用不。劫謂富不能亡身。妄言亦好。富乃念曰。我幻炎之軀會有一死。以死濟人。雖死猶生。即自取劫刀劃胸至臍。群劫更相咎責四散奔走。即送小兒還家。路口時行路一人見富如此。因問其故。富雖複頓悶口猶能言。乃具答以事。此人悲悼傷心還家取針縫其腹皮。塗以驗藥。輿還寺將息。少時而差。後不知所終。

  釋法羽。冀州人。十五出家。爲慧始弟子。始立行精苦修頭陀之業。羽操心勇猛深達其道。常欲仰軌藥王燒身供養。時僞晉王姚緒鎮蒱阪。羽以事白緒。緒曰入道多方何必燒身。不敢固違。幸願叁思。羽誓志既重。即服香屑以布纏體。誦舍身品。竟以火自燎。道俗觀視莫不悲慕焉。時年四十有五。

  釋慧紹。不知氏族。小兒時母哺魚肉辄吐。咽菜不疑。于是便蔬食。至八歲出家爲僧要弟子。精勤懔勵苦行標節。後隨要止臨川招提寺。乃密有燒身之意。常雇人斫薪[卄/積]于東山石室高數丈。中央開一龛足容己身。乃還寺辭要。要苦谏不從。即于焚身之日。于東山設大衆八關。並告別知識。其日阖境犇波。車馬人衆及赍金寶者。不可稱數。至初夜行道。紹自行香。行香既竟執燭然薪。入中而坐。誦藥王本事品。衆既不見紹。悟其已去。禮拜未畢。悉至薪所。[卄/積]已恫然誦聲未息。火至額聞唱一心。言已奄絕。大衆鹹見有一星。其大如鬥。直下煙中俄而上天。時見者鹹謂天宮迎紹。經叁日薪聚乃盡。紹臨終謂同學曰。吾燒身處當生梧桐。慎莫伐之。其後叁日果生焉。紹焚身是元嘉二十八年。年二十八。紹師僧要亦清謹有懿德。年一百六十終于寺矣。

  釋僧瑜。姓周。吳興余杭人。弱冠出家。業素純粹。元嘉十五年。與同學昙溫慧光等。于廬山南嶺共建精舍。名曰招隱。瑜常以爲結累叁塗情形故也。情將盡矣形亦宜損。藥王之[跳-兆+(轍-車)]獨何雲遠。于是屢發言誓始契燒身。以宋孝建二年六月叁日。集薪爲龛。並請僧設齋。告衆辭別。是日雲霧晦合密雨交零。瑜乃誓曰。若我所志克明天當清朗。如其無感便當滂注。使此四輩知神應之無昧也。言已雲景明霁。至初夜竟便入薪龛中。合掌平坐。誦藥王品。火焰交至猶合掌不散。道俗知者奔赴彌山。並稽首作禮。願結因緣。鹹見紫氣騰空久之乃歇。時年四十四。其後旬有四日。瑜房中生雙梧桐。根枝豐茂。巨細相如。貫壤直聳。遂成連樹理。識者以爲娑羅寶樹克炳泥洹。瑜之庶幾故現斯證。因號爲雙桐沙門。吳郡張辯爲平南長史。親睹其事。具爲傳贊。贊曰。悠悠玄機。茫茫至道。出生入死。孰爲妙寶(其一)。自昔藥王。殊化絕倫。往聞其說。今睹斯人(其二)。英英沙門。慧定心固。凝神紫氣。表迹雙樹(其叁)。其德可樂。其操可貴。文之作矣。式飄仿佛(其四)

  釋慧益。廣陵人。少出家隨師止壽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燒身。衆人聞者或毀或贊。至大明四年始就卻粒唯餌麻麥。到六年又絕麥等。但食蘇油。有頃又斷蘇油唯服香丸。雖四大綿微而神情警正。孝武深加敬異致問殷勤。遣太宰江夏王義恭詣寺谏益。益誓志無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將就焚燒。乃于鍾山之南置镬辦油。其日朝乘牛車而以人牽。自寺之山。以帝王是兆民所憑又叁寶所寄。乃自力入臺至雲龍門不能步下。令人啓聞。慧益道人今舍身詣門奉辭。深以佛法仰累帝聞改容。即躬出雲龍門。益既見帝。重以佛法憑囑。于是辭去。帝亦續至。諸王妃後道俗士庶填滿山谷。投衣棄寶不可勝計。益乃入镬據一小床以衣具自纏。上加一長帽以油灌之。將就著火。帝令太宰至镬所請喻曰。道行多方何必殒命。幸願叁思更就異途。益雅志確然曾無悔念。乃答曰。微軀賤命何足上留天心聖慈罔已者。願度二十人出家。降敕即許。益乃手自執燭以然帽。帽然乃棄燭合掌誦藥王品。火至眉誦聲猶分明。及眼乃昧。貴賤哀嗟響振幽谷。莫不彈指稱佛惆怅淚下。火至明旦乃盡。帝于時聞空中笳管異香芬苾。帝盡日方還宮。夜夢見益振錫而至。更囑以佛法。明日帝爲設會度人。令齋主唱白具序征祥。燒身之處謂藥王寺以擬本事也。

  釋僧慶。姓陳。巴西安漢人。家世事五鬥米道。慶生而獨悟。十叁出家止義興寺。淨修梵行願求見佛。先舍叁指末誓燒身。漸絕糧粒唯服香油。到大明叁年二月八日。于蜀城武擔寺西對其所造淨名像前焚身供養。刺史張悅躬出臨視。道俗僑舊觀者傾邑。行雲爲結苦雨悲零。俄而晴景開明天色澄淨。見一物如龍從[卄/積]升天。時年二十叁。天水太守裴方明。爲收灰起塔。

  釋法光。秦州隴西人。少而有信。至二十九方出家。苦行頭陀不服綿纩。絕五谷唯餌松葉。後誓志燒身。乃服松膏及飲油經于半年。至齊永明五年十月二十日。于隴西記城寺內集薪焚身以滿先志。火來至目誦聲猶記。至鼻乃昧。奄然而絕。春秋四十有一。時永明末始豐縣有比丘法存。亦燒身供養。郡守蕭緬遣沙門慧深。爲起灰塔。

  釋昙弘。黃龍人。少修戒行專精律部。宋永初中南遊番禺止臺寺。晚又適交趾之仙山寺。誦無量壽及觀經。誓心安養。以孝建二年于山上聚薪。密往[卄/積]中以火自燒。弟子追及。抱持將還。半身已爛。經月少差。後近村設會舉寺皆赴。弘于是日複入谷燒身。村人追求命已絕矣。于是益薪進火明日乃盡。爾日村居民鹹見弘身黃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不暇暄涼。道俗方悟其神異。共收灰骨以起塔焉。

  論曰。夫有形之所貴者身也。情識之所珍者命也。是故餐脂飲血乘肥衣輕。欲其怡怿也。餌術含丹防生養性。欲其壽考也。至如析一毛以利天下。則吝而弗爲。徹一餐以續余命。則惜而不與。此其弊過矣。自有宏知達見遺己瞻人。體叁界爲長夜之宅。悟四生爲夢幻之境。精神逸乎蜚羽。…

《高僧傳卷第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高僧傳卷第十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