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高僧传卷第十三

  高僧传卷第十三

  亡身 诵经

   亡身(十一人)

   晋霍山释僧群。

   宋彭城驾山释昙称。

   宋高昌释法进(僧导)

   宋魏郡廷尉寺释僧富。

   宋伪秦蒱阪释法羽(慧始)

   宋临川招提寺释慧绍(僧要)

   宋庐山招隐寺释僧瑜。

   宋京师竹林寺释慧益。

   宋蜀武担寺释僧庆。

   齐陇西释法光。

   齐交阯仙山释昙弘。

   诵经(二十一人)

   晋河阴白马寺释昙邃。

   晋越城寺释法相(昙盖 僧法)

   晋山阴显义寺竺法纯。

   晋蜀三贤寺释僧生。

   宋剡法华台释法宗。

   宋京师南涧寺释道冏。

   宋庐山释慧庆。

   宋临渭释普明。

   宋京师道场寺释法庄。

   宋京师瓦官寺释慧果。

   宋京师东安寺释法恭(僧恭)

   宋京师彭城寺释僧覆(慧琳)

   齐京师高座寺释慧进(僧念)

   齐永兴柏林寺释弘明。

   齐京师灵根寺释慧豫(法音)

   齐上定林寺释道崇。

   齐上定林寺释超辩(法明 僧志 法定)

   齐山阴天柱山释法慧(昙游)

   齐京师后冈释僧侯(慧温)

   梁上定林寺释慧弥(法仙)

   梁富阳齐坚寺释道琳。

  忘身第六

  晋 释僧群一 宋 释昙称二 释法进三 释僧富四 释法羽五 释慧绍六 释僧瑜七 释慧益八 释僧庆九 齐 释法光十 释昙弘十一

  释僧群。未详何许人。清贫守节蔬食诵经。后迁居罗江县之霍山构立茅室。山孤在海中。上有石盂。迳数丈许。水深六七尺。常有清流。古老相传云。是群仙所宅。群仙饮水不饥因绝粒。后晋守太守陶夔闻而索之群以水遗夔。出山辄臭。如此三四。夔躬目越海。天甚晴霁。及至山风雨晦暝。停数日竟不得至。乃叹曰。俗内凡夫遂为贤圣所隔。慨恨而返。群庵舍与盂隔一小涧。常以一木为梁。由之汲水。后时忽有一折翅鸭。舒翼当梁头就唼群。群欲举锡杖拨之。恐畏伤损因此回还。绝水不饮。数日而终。春秋一百四十矣。临终向人说。年少时经折一鸭翅验此以为现报。

  释昙称。河北人。少而仁爱。惠及昆虫。晋末至彭城见有老人年八十夫妻穷悴。乃舍戒为奴。累年执役。而内修道德未尝有废。乡邻嗟之。及二老卒。佣赁获直悉为二老福用。拟以自赎事毕。欲还入道。法物未备。宋初彭城驾山下虎灾。村人遇害日有一两。称乃谓村人曰。虎若食我灾必当消。村人苦谏不从即于是夜独坐草中。咒愿曰。以我此身充汝饥渴。令汝从今息怨害意。未来当得无上法食。村人知其意正各泣拜而还。至四更中闻虎取称。村人逐至南山。啖身都尽。唯有头在。因葬而起塔。尔后虎灾遂息。

  释法进。或曰道进。或曰法迎。姓唐。凉州张掖人。幼而精苦习诵。有超迈之德。为沮渠蒙逊所重。逊卒子景环为胡寇所破。问进曰。今欲转略高昌为可克不。进曰必捷。但忧灾饿耳。回军即定。后三年景环卒。弟安周续立。是岁饥荒死者无限。周既事进。进屡从求乞以赈贫饿。国蓄稍竭。进不复求。乃净洗浴取刀盐。至深穷窟饿人所聚之处。次第授以三归。便挂衣钵着树。投身饿者前云。施汝共食。众虽饥困犹义不忍受。进即自割肉和盐以啖之。两股肉尽心闷不能自割。因语饿人云。汝取我皮肉犹足数日。若王使来必当将去。但取藏之。饿者悲悼无能取者。须臾弟子来至。王人复看。举国奔赴号叫相属。因舆之还宫。周敕以三百斛麦以施饿者。别发仓廪以赈贫民。至明晨乃绝。出城北阇维之。烟炎冲天七日乃歇。尸骸都尽唯舌不烂。即于其处起塔三层。树碑于右。进弟子僧遵。姓赵。高昌人。善十诵律蔬食节行。诵法华胜鬘金刚波若。又笃厉门人常忏悔为业。

  释僧富。姓山。高阳人。父霸为蓝田令。富少孤居贫而笃学无厌。采薪为烛以照读书。及至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后遇伪秦卫将军杨邕资其衣粮。习凿齿携共志学。及听安公讲放光经。遂有心乐道。于是剃发依安受业。安亡后还魏郡廷尉寺。下帷潜思绝事人间。时村中有劫。劫得一小儿。欲取心肝以解神。富逍遥路口。遇见劫具问其意。因脱衣以易小儿。群劫不许。富曰。大人五藏亦可用不。劫谓富不能亡身。妄言亦好。富乃念曰。我幻炎之躯会有一死。以死济人。虽死犹生。即自取劫刀划胸至脐。群劫更相咎责四散奔走。即送小儿还家。路口时行路一人见富如此。因问其故。富虽复顿闷口犹能言。乃具答以事。此人悲悼伤心还家取针缝其腹皮。涂以验药。舆还寺将息。少时而差。后不知所终。

  释法羽。冀州人。十五出家。为慧始弟子。始立行精苦修头陀之业。羽操心勇猛深达其道。常欲仰轨药王烧身供养。时伪晋王姚绪镇蒱阪。羽以事白绪。绪曰入道多方何必烧身。不敢固违。幸愿三思。羽誓志既重。即服香屑以布缠体。诵舍身品。竟以火自燎。道俗观视莫不悲慕焉。时年四十有五。

  释慧绍。不知氏族。小儿时母哺鱼肉辄吐。咽菜不疑。于是便蔬食。至八岁出家为僧要弟子。精勤懔励苦行标节。后随要止临川招提寺。乃密有烧身之意。常雇人斫薪[卄/積]于东山石室高数丈。中央开一龛足容己身。乃还寺辞要。要苦谏不从。即于焚身之日。于东山设大众八关。并告别知识。其日阖境犇波。车马人众及赍金宝者。不可称数。至初夜行道。绍自行香。行香既竟执烛然薪。入中而坐。诵药王本事品。众既不见绍。悟其已去。礼拜未毕。悉至薪所。[卄/積]已恫然诵声未息。火至额闻唱一心。言已奄绝。大众咸见有一星。其大如斗。直下烟中俄而上天。时见者咸谓天宫迎绍。经三日薪聚乃尽。绍临终谓同学曰。吾烧身处当生梧桐。慎莫伐之。其后三日果生焉。绍焚身是元嘉二十八年。年二十八。绍师僧要亦清谨有懿德。年一百六十终于寺矣。

  释僧瑜。姓周。吴兴余杭人。弱冠出家。业素纯粹。元嘉十五年。与同学昙温慧光等。于庐山南岭共建精舍。名曰招隐。瑜常以为结累三涂情形故也。情将尽矣形亦宜损。药王之[跳-兆+(轍-車)]独何云远。于是屡发言誓始契烧身。以宋孝建二年六月三日。集薪为龛。并请僧设斋。告众辞别。是日云雾晦合密雨交零。瑜乃誓曰。若我所志克明天当清朗。如其无感便当滂注。使此四辈知神应之无昧也。言已云景明霁。至初夜竟便入薪龛中。合掌平坐。诵药王品。火焰交至犹合掌不散。道俗知者奔赴弥山。并稽首作礼。愿结因缘。咸见紫气腾空久之乃歇。时年四十四。其后旬有四日。瑜房中生双梧桐。根枝丰茂。巨细相如。贯壤直耸。遂成连树理。识者以为娑罗宝树克炳泥洹。瑜之庶几故现斯证。因号为双桐沙门。吴郡张辩为平南长史。亲睹其事。具为传赞。赞曰。悠悠玄机。茫茫至道。出生入死。孰为妙宝(其一)。自昔药王。殊化绝伦。往闻其说。今睹斯人(其二)。英英沙门。慧定心固。凝神紫气。表迹双树(其三)。其德可乐。其操可贵。文之作矣。式飘仿佛(其四)

  释慧益。广陵人。少出家随师止寿春。宋孝建中出都憩竹林寺。精勤苦行誓欲烧身。众人闻者或毁或赞。至大明四年始就却粒唯饵麻麦。到六年又绝麦等。但食苏油。有顷又断苏油唯服香丸。虽四大绵微而神情警正。孝武深加敬异致问殷勤。遣太宰江夏王义恭诣寺谏益。益誓志无改。至大明七年四月八日将就焚烧。乃于钟山之南置镬办油。其日朝乘牛车而以人牵。自寺之山。以帝王是兆民所凭又三宝所寄。乃自力入台至云龙门不能步下。令人启闻。慧益道人今舍身诣门奉辞。深以佛法仰累帝闻改容。即躬出云龙门。益既见帝。重以佛法凭嘱。于是辞去。帝亦续至。诸王妃后道俗士庶填满山谷。投衣弃宝不可胜计。益乃入镬据一小床以衣具自缠。上加一长帽以油灌之。将就着火。帝令太宰至镬所请喻曰。道行多方何必殒命。幸愿三思更就异途。益雅志确然曾无悔念。乃答曰。微躯贱命何足上留天心圣慈罔已者。愿度二十人出家。降敕即许。益乃手自执烛以然帽。帽然乃弃烛合掌诵药王品。火至眉诵声犹分明。及眼乃昧。贵贱哀嗟响振幽谷。莫不弹指称佛惆怅泪下。火至明旦乃尽。帝于时闻空中笳管异香芬苾。帝尽日方还宫。夜梦见益振锡而至。更嘱以佛法。明日帝为设会度人。令斋主唱白具序征祥。烧身之处谓药王寺以拟本事也。

  释僧庆。姓陈。巴西安汉人。家世事五斗米道。庆生而独悟。十三出家止义兴寺。净修梵行愿求见佛。先舍三指末誓烧身。渐绝粮粒唯服香油。到大明三年二月八日。于蜀城武担寺西对其所造净名像前焚身供养。刺史张悦躬出临视。道俗侨旧观者倾邑。行云为结苦雨悲零。俄而晴景开明天色澄净。见一物如龙从[卄/積]升天。时年二十三。天水太守裴方明。为收灰起塔。

  释法光。秦州陇西人。少而有信。至二十九方出家。苦行头陀不服绵纩。绝五谷唯饵松叶。后誓志烧身。乃服松膏及饮油经于半年。至齐永明五年十月二十日。于陇西记城寺内集薪焚身以满先志。火来至目诵声犹记。至鼻乃昧。奄然而绝。春秋四十有一。时永明末始丰县有比丘法存。亦烧身供养。郡守萧缅遣沙门慧深。为起灰塔。

  释昙弘。黄龙人。少修戒行专精律部。宋永初中南游番禺止台寺。晚又适交趾之仙山寺。诵无量寿及观经。誓心安养。以孝建二年于山上聚薪。密往[卄/積]中以火自烧。弟子追及。抱持将还。半身已烂。经月少差。后近村设会举寺皆赴。弘于是日复入谷烧身。村人追求命已绝矣。于是益薪进火明日乃尽。尔日村居民咸见弘身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不暇暄凉。道俗方悟其神异。共收灰骨以起塔焉。

  论曰。夫有形之所贵者身也。情识之所珍者命也。是故餐脂饮血乘肥衣轻。欲其怡怿也。饵术含丹防生养性。欲其寿考也。至如析一毛以利天下。则吝而弗为。彻一餐以续余命。则惜而不与。此其弊过矣。自有宏知达见遗己瞻人。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悟四生为梦幻之境。精神逸乎蜚羽。…

《高僧传卷第十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高僧传卷第十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