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高僧传卷第十四

  高僧传卷第十四

  兴福第八

   十四人

   晋并州竺慧达。

   晋武陵平山释慧元(竺慧直)

   晋京师瓦官寺释慧力。

   晋京师安乐寺释慧受。

   宋京师崇明寺释僧慧。

   宋山阴法华山释僧翼。

   宋豫州释僧洪。

   宋京师释僧亮。

   宋京师延贤寺释法意。

   齐南海云峰寺释慧敬。

   齐南海藏薇山释法献。

   齐上定林寺释法献(玄畅)

   梁剡石城山释僧护。

   梁京师正觉寺释法悦。

   经师(十一人)

   晋中山帛法桥。

   晋京师建初寺支昙籥。

   宋京师祇洹寺释法平。

   宋京师白马寺释僧饶。

   宋安乐寺释道慧。

   宋谢寺释智宗。

   齐乌衣寺释昙迁。

   齐东安寺释昙智。

   齐安乐寺释僧辩。

   齐白马寺释昙凭。

   齐北多宝寺释慧忍。

   唱导(十人)

   宋京师祇洹寺释道照。

   宋长干寺释昙颖。

   宋瓦官寺释慧璩。

   宋灵味寺释昙宗。

   宋中寺释昙光。

   齐兴福寺释慧芬。

   齐兴福寺释道儒。

   齐瓦官寺释慧重。

   齐正胜寺释法愿。

   齐济隆寺释法镜。

  释慧达。姓刘。本名萨河。并州西河离石人。少好田猎。年三十一忽如暂死。经日还苏。备见地狱苦报。见一道人云。是其前世师。为其说法训诲令出家往丹阳会稽吴郡觅阿育王塔像。礼拜悔过以忏先罪。既醒即出家学道。改名慧达。精勤福业。唯以礼忏为先。晋宁康中至京师。先是简文皇帝于长干寺造三层塔。塔成之后每夕放光。达上越城顾望见此刹杪独有异色。便往拜敬晨夕恳到。夜见刹下时有光出。乃告人共掘。掘入丈许得三石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铁函。函中又有银函。银函里金函。金函里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发。发申长数尺。卷则成螺。光色炫耀。乃周敬王时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此其一也。既道俗叹异。乃于旧塔之西更竖一刹。施安舍利。晋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为三层。又昔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于张侯桥浦里掘得一金像。无有光趺。而制作甚工。前有梵书云。是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载像还至长干巷口。牛不复行非人力所御。乃任牛所之。径趣长干寺。尔后年许。有临海渔人张系世。于海口得铜莲华趺浮在水上。即取送县。县表上上台。敕使安像足下。契然相应。后有西域五僧诣悝云。昔于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邺遭乱藏置河边。王路既通寻觅失所。近得梦云。像已出江东为高悝所得。故远涉山海欲一见礼拜耳。悝即引至长干。五人见像歔欷涕泣。像即放光照于堂内。五人云。本有圆光今在远处。亦寻当至。晋咸安元年交州合浦县采珠人董宗之。于海底得一佛光。刺史表上。晋简文帝敕施此像。孔穴悬同光色一重。凡四十余年东西祥感光趺方具。达以刹像灵异倍加翘励。后东游吴县礼拜石像以像于西晋将末建兴元年癸酉之岁。浮在吴松江沪渎口。渔人疑为海神。延巫祝以迎之。于是风涛俱盛骇惧而还。时有奉黄老者。谓是天师之神。复共往接飘浪如初。后有奉佛居士吴县民朱应。闻而叹曰。将非大觉之垂应乎。乃洁斋共东云寺帛尼及信者数人到沪渎口。稽首尽虔歌呗至德。即风潮调静。遥见二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铭志一名惟卫。二名迦叶。即接还安置通玄寺。吴中士庶嗟其灵异。归心者众矣。达停止通玄寺首尾三年。昼夜虔礼未尝暂废。顷之进适会稽礼拜[鄧-豆+貝]塔。此塔亦是育王所造。岁久荒芜示存基蹠。达翘心束想乃见神光焰发。因是修立龛砌。群鸟无敢栖集。凡近寺侧畋渔者必无所获。道俗传感莫不移信。后郡守孟顗。复加开拓。达东西觐礼屡表征验。精勤笃励终年无改。后不知所之。

  释慧元。河北人。为人性善喜愠无色。常习禅诵经。劝化福事以为恒业。晋太元初于武陵平山立寺。有二十余僧。飧蔬幽遁永绝人途。以太元十四年卒。卒后有人入武当山下见之。神色甚畅。寄语寺僧勿使寺业有废。自是寺内常闻空中应时有磬声。依而集众未尝差失。沙门竺慧直居之。直精苦有戒节。后绝粒唯饵松柏。因登山蝉蜕焉。

  释慧力。未知何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食蔬苦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以为瓦官寺。初标塔基是今塔之西。每夕标辄东移十余步。旦取还已复随徙。潜共伺之。见一人着朱衣武冠拔标置东方。仍于其处起塔。今之塔处是也。记者云。寺立后三十年。当为天火所烧。至晋孝武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火起。寺僧数十都无知者。明旦见塔已成灰聚。帝曰。此国不祥之相也。即敕杨法尚李绪等速令修复。至九月帝崩。有戴安道所制五像及戴颙所治丈六金像。昔铸像初成。而面首殊瘦。诸工无如之何。乃迎颙看之。颙曰。非面瘦也。乃臂胛肥耳。既鑢减臂胛而面相自满。诸工无不叹息。又有师子国四尺二寸玉像。并皆在焉。昔师子国王。闻晋孝武精于奉法。故遣沙门昙摩抑远献此佛。在道十余年。至义熙中乃达晋。司徒王谧尝入台见东掖门口有寺。人掷樗戏樗所著处辄有光出。怪令掘之得一金像。合光趺长七尺二寸。谧即启闻宋高祖迎入台供养。宋景平末送出瓦官寺。今移龙光寺。

  释慧受。安乐人。晋兴宁中来游京师。蔬食苦行常修福业。尝行过王坦之园。夜辄梦于园中立寺。如此数过。受欲就王乞立一间屋处。未敢发言。且向守园客松期说之。期云。王家之园恐非所图也。受曰。若令诚感何忧不得。即诣王陈之。王大喜。即以许焉。初立一小屋。每夕复梦见一青龙从南方来化为刹柱。受将沙弥试至新亭江寻觅。乃见一长木随流来下。受曰。必是吾所见者也。于是雇人牵上。竖立为刹。架以一层。道俗竞集咸叹神异。坦之即舍园为寺。以受本乡为名号曰安乐寺。东有丹阳尹王雅宅。西有东燕太守刘斗宅。南有豫章太守范宁宅。并施以成寺。后有沙门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饰。于今崇丽焉。

  释僧慧。未知何人。少来好修福业。晋义熙中共长安人行长生。立寺于京师破坞村中。始迂域其处起草屋数间。便集僧设斋。至中夜堂内两灯忽自然行进前数十步。油纂如故无所倾覆。大众惊嗟访诸耆老咸言。灯所移处是昔时外国道人起塔之基。于是就共修立。以灯移表瑞。因号崇明寺焉。

  释僧翼。本吴兴余杭人。少而信悟。早有绝尘之操。初出家止庐山寺依慧远修学。蔬素苦节见重门人。晚适关中。复师罗什。经律数论。并皆参涉。又诵法华一部。以晋义熙十三年与同志昙学沙门俱游会稽履访山水。至秦望西北见五岫骈峰有耆阇之状。乃结草成庵。称曰法华精舍。太守孟顗富人陈载。并倾心挹德赞助成功。翼蔬食涧饮三十余年。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春秋七十。立碑山寺旌其遗德。会稽孔逭制文。翼同游昙学沙门。后移卜秦望之北。号曰乐林精舍。有韶相灌茜。并东岳望僧咸共憩焉。时有释道敬者。本琅琊胄族。晋右将军王羲之曾孙。避世出家。情爱丘壑栖于若耶山。立悬溜精舍。敬后为供养众僧。乃舍具足。专精十戒云。

  释僧洪。豫州人。止于京师瓦官寺。少而修身整洁。后率化有缘造丈六金像。镕铸始毕。未及开模。时晋末铜禁甚严。犯者必死。宋武于时为相国。洪坐罪系于相府。唯诵观世音经。一心归命佛像。夜梦所铸像来。手摩洪头问怖不。洪言。自念必死。像曰无忧。见像胸方尺许铜色燋沸。会当行刑府参军监杀。而牛奔车壤。因更克日。续有令。从彭城来云。未杀僧洪者可原。遂获免。还开模见像胸前果有燋沸。洪后以苦行卒矣。

  释僧亮。未知何人。少以戒行著名。欲造丈六金像。用铜不少。非细乞能办。闻湘州界铜溪伍子胥庙多有铜器。而庙甚威严无人敢近。亮闻而造焉。告刺史张邵借健人百头大船十艘。邵曰。庙既灵验犯者必毙。且有蛮人守护。讵可得耶。亮曰。若果福德与檀越共。如其有咎躬自当之。邵即给人船。三日三夜行至庙所。亮与手力一时俱进。未至庙屋二十许步。有两铜镬容百余斛。中有巨蛇长十余丈出遮行路。亮乃正仪执锡。咒愿数十言。蛇忽然而隐。俄见一人秉竹笏而出。云闻法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今特相随喜。于是令人辇取。庙铜既多十不取一。而舫已满。唯神床头有一唾壶。中有一蝘蜓长二尺许。乍出乍入。议者咸云。神最爱此物。亮遂不取。于是而去。遇风水甚利。比群蛮相报追逐不复能及。还都铸像既成。唯焰光未备。宋文帝为造金薄圆光安置彭城寺。至宋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宫寺。今犹在焉。

  释法意。江左人。好营福业起五十三寺。晋义熙中钟山祭酒朱应子。先是孙恩建义之党窜居此山。分其外地少许。与意为寺号曰延贤寺。后杯度去来此寺云。此处寻有诸变。后时当好地对天堂易为福业。俄为野火所烧。后齐谐及张寅等。藉杯度之旨。语在度传。乃与意共行山地更欲修立。而无水不可住。意惟杯度之言。乃竭诚礼忏。乞西方池水。经于三日恳恻弥至。忽闻空中有声扑然着地。意恐是金帛。试令人掘。入二尺许泫然清流遂成涧不绝。于是立寺。意后不知所终。

  释慧敬。南海人。少游学荆楚亦博通经论。而常以福业为务。故义学不得全功。凡所之造皆兴立塔像助成众业。后还乡复修理云峰永安诸寺。敬既精于戒节。而志操严明。故岭外僧尼咸附咨禀。后被敕为僧主。训领有功。敬有一奴子及沙弥。忽为鬼所打。后山精见形。诣敬具谢愆失云。部属不解横挠法师眷属。有顷悉皆平复。凡兴造福业。皆回向西方。临终之日室有奇香。经久乃歇。

  释法献。广州人。始居北寺。寺岁久凋衰。献率化有缘更加治葺。改曰延祥。后入藏薇山创寺。寺成后有两童子。携手来歌云。藏薇有道德。欢乐方未央。言终忽然不见。举寺惊嗟。咸叹神异。献后入禅忽见一人来云。磬绳欲断何不治。献惊起往视垂将委地。由其手接得无折损。献出家以来常劝化福事。而栖心禅戒。未尝亏节。后不知所终。

  释法献。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随舅至梁州乃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

《高僧传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高僧传卷第十五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