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高僧傳卷第十四

  高僧傳卷第十四

  興福第八

   十四人

   晉並州竺慧達。

   晉武陵平山釋慧元(竺慧直)

   晉京師瓦官寺釋慧力。

   晉京師安樂寺釋慧受。

   宋京師崇明寺釋僧慧。

   宋山陰法華山釋僧翼。

   宋豫州釋僧洪。

   宋京師釋僧亮。

   宋京師延賢寺釋法意。

   齊南海雲峰寺釋慧敬。

   齊南海藏薇山釋法獻。

   齊上定林寺釋法獻(玄暢)

   梁剡石城山釋僧護。

   梁京師正覺寺釋法悅。

   經師(十一人)

   晉中山帛法橋。

   晉京師建初寺支昙籥。

   宋京師祇洹寺釋法平。

   宋京師白馬寺釋僧饒。

   宋安樂寺釋道慧。

   宋謝寺釋智宗。

   齊烏衣寺釋昙遷。

   齊東安寺釋昙智。

   齊安樂寺釋僧辯。

   齊白馬寺釋昙憑。

   齊北多寶寺釋慧忍。

   唱導(十人)

   宋京師祇洹寺釋道照。

   宋長幹寺釋昙穎。

   宋瓦官寺釋慧璩。

   宋靈味寺釋昙宗。

   宋中寺釋昙光。

   齊興福寺釋慧芬。

   齊興福寺釋道儒。

   齊瓦官寺釋慧重。

   齊正勝寺釋法願。

   齊濟隆寺釋法鏡。

  釋慧達。姓劉。本名薩河。並州西河離石人。少好田獵。年叁十一忽如暫死。經日還蘇。備見地獄苦報。見一道人雲。是其前世師。爲其說法訓誨令出家往丹陽會稽吳郡覓阿育王塔像。禮拜悔過以忏先罪。既醒即出家學道。改名慧達。精勤福業。唯以禮忏爲先。晉甯康中至京師。先是簡文皇帝于長幹寺造叁層塔。塔成之後每夕放光。達上越城顧望見此刹杪獨有異色。便往拜敬晨夕懇到。夜見刹下時有光出。乃告人共掘。掘入丈許得叁石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鐵函。函中又有銀函。銀函裏金函。金函裏有叁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發。發申長數尺。卷則成螺。光色炫耀。乃周敬王時阿育王起八萬四千塔。此其一也。既道俗歎異。乃于舊塔之西更豎一刹。施安舍利。晉太元十六年。孝武更加爲叁層。又昔晉鹹和中丹陽尹高悝。于張侯橋浦裏掘得一金像。無有光趺。而製作甚工。前有梵書雲。是育王第四女所造。悝載像還至長幹巷口。牛不複行非人力所禦。乃任牛所之。徑趣長幹寺。爾後年許。有臨海漁人張系世。于海口得銅蓮華趺浮在水上。即取送縣。縣表上上臺。敕使安像足下。契然相應。後有西域五僧詣悝雲。昔于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邺遭亂藏置河邊。王路既通尋覓失所。近得夢雲。像已出江東爲高悝所得。故遠涉山海欲一見禮拜耳。悝即引至長幹。五人見像歔欷涕泣。像即放光照于堂內。五人雲。本有圓光今在遠處。亦尋當至。晉鹹安元年交州合浦縣采珠人董宗之。于海底得一佛光。刺史表上。晉簡文帝敕施此像。孔穴懸同光色一重。凡四十余年東西祥感光趺方具。達以刹像靈異倍加翹勵。後東遊吳縣禮拜石像以像于西晉將末建興元年癸酉之歲。浮在吳松江滬渎口。漁人疑爲海神。延巫祝以迎之。于是風濤俱盛駭懼而還。時有奉黃老者。謂是天師之神。複共往接飄浪如初。後有奉佛居士吳縣民朱應。聞而歎曰。將非大覺之垂應乎。乃潔齋共東雲寺帛尼及信者數人到滬渎口。稽首盡虔歌呗至德。即風潮調靜。遙見二人浮江而至。乃是石像。背有銘志一名惟衛。二名迦葉。即接還安置通玄寺。吳中士庶嗟其靈異。歸心者衆矣。達停止通玄寺首尾叁年。晝夜虔禮未嘗暫廢。頃之進適會稽禮拜[鄧-豆+貝]塔。此塔亦是育王所造。歲久荒蕪示存基蹠。達翹心束想乃見神光焰發。因是修立龛砌。群鳥無敢棲集。凡近寺側畋漁者必無所獲。道俗傳感莫不移信。後郡守孟顗。複加開拓。達東西觐禮屢表征驗。精勤笃勵終年無改。後不知所之。

  釋慧元。河北人。爲人性善喜愠無色。常習禅誦經。勸化福事以爲恒業。晉太元初于武陵平山立寺。有二十余僧。飧蔬幽遁永絕人途。以太元十四年卒。卒後有人入武當山下見之。神色甚暢。寄語寺僧勿使寺業有廢。自是寺內常聞空中應時有磬聲。依而集衆未嘗差失。沙門竺慧直居之。直精苦有戒節。後絕粒唯餌松柏。因登山蟬蛻焉。

  釋慧力。未知何人。晉永和中來遊京師。常乞食蔬苦頭陀修福。至晉興甯中啓乞陶處以爲瓦官寺。初標塔基是今塔之西。每夕標辄東移十余步。旦取還已複隨徙。潛共伺之。見一人著朱衣武冠拔標置東方。仍于其處起塔。今之塔處是也。記者雲。寺立後叁十年。當爲天火所燒。至晉孝武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火起。寺僧數十都無知者。明旦見塔已成灰聚。帝曰。此國不祥之相也。即敕楊法尚李緒等速令修複。至九月帝崩。有戴安道所製五像及戴颙所治丈六金像。昔鑄像初成。而面首殊瘦。諸工無如之何。乃迎颙看之。颙曰。非面瘦也。乃臂胛肥耳。既鑢減臂胛而面相自滿。諸工無不歎息。又有師子國四尺二寸玉像。並皆在焉。昔師子國王。聞晉孝武精于奉法。故遣沙門昙摩抑遠獻此佛。在道十余年。至義熙中乃達晉。司徒王谧嘗入臺見東掖門口有寺。人擲樗戲樗所著處辄有光出。怪令掘之得一金像。合光趺長七尺二寸。谧即啓聞宋高祖迎入臺供養。宋景平末送出瓦官寺。今移龍光寺。

  釋慧受。安樂人。晉興甯中來遊京師。蔬食苦行常修福業。嘗行過王坦之園。夜辄夢于園中立寺。如此數過。受欲就王乞立一間屋處。未敢發言。且向守園客松期說之。期雲。王家之園恐非所圖也。受曰。若令誠感何憂不得。即詣王陳之。王大喜。即以許焉。初立一小屋。每夕複夢見一青龍從南方來化爲刹柱。受將沙彌試至新亭江尋覓。乃見一長木隨流來下。受曰。必是吾所見者也。于是雇人牽上。豎立爲刹。架以一層。道俗競集鹹歎神異。坦之即舍園爲寺。以受本鄉爲名號曰安樂寺。東有丹陽尹王雅宅。西有東燕太守劉鬥宅。南有豫章太守範甯宅。並施以成寺。後有沙門道靖道敬等。更加修飾。于今崇麗焉。

  釋僧慧。未知何人。少來好修福業。晉義熙中共長安人行長生。立寺于京師破塢村中。始迂域其處起草屋數間。便集僧設齋。至中夜堂內兩燈忽自然行進前數十步。油纂如故無所傾覆。大衆驚嗟訪諸耆老鹹言。燈所移處是昔時外國道人起塔之基。于是就共修立。以燈移表瑞。因號崇明寺焉。

  釋僧翼。本吳興余杭人。少而信悟。早有絕塵之操。初出家止廬山寺依慧遠修學。蔬素苦節見重門人。晚適關中。複師羅什。經律數論。並皆參涉。又誦法華一部。以晉義熙十叁年與同志昙學沙門俱遊會稽履訪山水。至秦望西北見五岫骈峰有耆阇之狀。乃結草成庵。稱曰法華精舍。太守孟顗富人陳載。並傾心挹德贊助成功。翼蔬食澗飲叁十余年。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春秋七十。立碑山寺旌其遺德。會稽孔逭製文。翼同遊昙學沙門。後移蔔秦望之北。號曰樂林精舍。有韶相灌茜。並東嶽望僧鹹共憩焉。時有釋道敬者。本琅琊胄族。晉右將軍王羲之曾孫。避世出家。情愛丘壑棲于若耶山。立懸溜精舍。敬後爲供養衆僧。乃舍具足。專精十戒雲。

  釋僧洪。豫州人。止于京師瓦官寺。少而修身整潔。後率化有緣造丈六金像。镕鑄始畢。未及開模。時晉末銅禁甚嚴。犯者必死。宋武于時爲相國。洪坐罪系于相府。唯誦觀世音經。一心歸命佛像。夜夢所鑄像來。手摩洪頭問怖不。洪言。自念必死。像曰無憂。見像胸方尺許銅色燋沸。會當行刑府參軍監殺。而牛奔車壤。因更克日。續有令。從彭城來雲。未殺僧洪者可原。遂獲免。還開模見像胸前果有燋沸。洪後以苦行卒矣。

  釋僧亮。未知何人。少以戒行著名。欲造丈六金像。用銅不少。非細乞能辦。聞湘州界銅溪伍子胥廟多有銅器。而廟甚威嚴無人敢近。亮聞而造焉。告刺史張邵借健人百頭大船十艘。邵曰。廟既靈驗犯者必斃。且有蠻人守護。讵可得耶。亮曰。若果福德與檀越共。如其有咎躬自當之。邵即給人船。叁日叁夜行至廟所。亮與手力一時俱進。未至廟屋二十許步。有兩銅镬容百余斛。中有巨蛇長十余丈出遮行路。亮乃正儀執錫。咒願數十言。蛇忽然而隱。俄見一人秉竹笏而出。雲聞法師道業非凡營福事重。今特相隨喜。于是令人辇取。廟銅既多十不取一。而舫已滿。唯神床頭有一唾壺。中有一蝘蜓長二尺許。乍出乍入。議者鹹雲。神最愛此物。亮遂不取。于是而去。遇風水甚利。比群蠻相報追逐不複能及。還都鑄像既成。唯焰光未備。宋文帝爲造金薄圓光安置彭城寺。至宋太始中。明帝移像湘宮寺。今猶在焉。

  釋法意。江左人。好營福業起五十叁寺。晉義熙中鍾山祭酒朱應子。先是孫恩建義之黨竄居此山。分其外地少許。與意爲寺號曰延賢寺。後杯度去來此寺雲。此處尋有諸變。後時當好地對天堂易爲福業。俄爲野火所燒。後齊諧及張寅等。藉杯度之旨。語在度傳。乃與意共行山地更欲修立。而無水不可住。意惟杯度之言。乃竭誠禮忏。乞西方池水。經于叁日懇恻彌至。忽聞空中有聲撲然著地。意恐是金帛。試令人掘。入二尺許泫然清流遂成澗不絕。于是立寺。意後不知所終。

  釋慧敬。南海人。少遊學荊楚亦博通經論。而常以福業爲務。故義學不得全功。凡所之造皆興立塔像助成衆業。後還鄉複修理雲峰永安諸寺。敬既精于戒節。而志操嚴明。故嶺外僧尼鹹附咨禀。後被敕爲僧主。訓領有功。敬有一奴子及沙彌。忽爲鬼所打。後山精見形。詣敬具謝愆失雲。部屬不解橫撓法師眷屬。有頃悉皆平複。凡興造福業。皆回向西方。臨終之日室有奇香。經久乃歇。

  釋法獻。廣州人。始居北寺。寺歲久凋衰。獻率化有緣更加治葺。改曰延祥。後入藏薇山創寺。寺成後有兩童子。攜手來歌雲。藏薇有道德。歡樂方未央。言終忽然不見。舉寺驚嗟。鹹歎神異。獻後入禅忽見一人來雲。磬繩欲斷何不治。獻驚起往視垂將委地。由其手接得無折損。獻出家以來常勸化福事。而棲心禅戒。未嘗虧節。後不知所終。

  釋法獻。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隨舅至梁州乃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

《高僧傳卷第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高僧傳卷第十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