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傳卷第十五
經師 導師
經師(十一人)
晉中山帛法橋。
晉京師建初寺支昙籥。
宋京師祇洹寺釋法平。
宋京師白馬寺釋僧饒。
宋安樂寺釋道慧。
宋謝寺釋智宗。
齊烏衣寺釋昙遷。
齊東安寺釋昙智。
齊安樂寺釋僧辯。
齊白馬寺釋昙憑。
齊北多寶寺釋慧忍。
唱導(十人)
宋京師祇洹寺釋道照。
宋長幹寺釋昙穎。
宋瓦官寺釋慧璩。
宋靈味寺釋昙宗。
宋中寺釋昙光。
齊興福寺釋慧芬。
齊興福寺釋道儒。
齊瓦官寺釋慧重。
齊正勝寺釋法願。
齊濟隆寺釋法鏡。
經師第九
帛法橋一 支昙籥二 釋法平叁 釋僧饒四 釋道慧五 釋智宗六 釋昙遷七 釋昙智八 釋僧辯九 釋昙憑十 釋慧忍十一
帛法橋。中山人。少樂轉讀而乏聲。每以不暢爲慨。于是絕粒忏悔七日七夕。稽首觀音以祈現報。同學苦谏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覺喉內豁然。即索水洗漱雲。吾有應矣。于是作叁契經聲徹裏許。遠近驚嗟悉來觀聽。爾後誦經數十萬言。晝夜諷詠哀婉通神。至年九十聲猶不變。以晉穆帝永和中卒于河北。即石虎末也。有弟子僧扶。亦戒行清高。
支昙籥。本月支人。寓居建業。少出家清苦蔬食。憩吳虎丘山。晉孝武初。敕請出都止建初寺。孝武從受五戒。敬以師禮。籥特禀妙聲善于轉讀。嘗夢天神授其聲法。覺因裁製新聲。梵向清靡四飛卻轉。反折還喉疊哢。雖複東阿先變康會後造。始終循環未有如籥之妙。後進傳寫莫匪其法。所製六言梵呗傳響于今。後終于所住。年八十一。
釋法平。姓康。康居人。寓居建業。與弟法等俱出家止白馬寺爲昙籥弟子。共傳師業。響韻清雅運轉無方。後兄弟同移祇洹。弟貌小醜而聲踰于兄。宋大將軍于東府設齋。一往以貌輕之。及聞披卷叁契。便扼腕神服。乃歎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信矣。後東安嚴公發講。等作叁契經竟。嚴徐動麈尾曰。如此讀經亦不減發講遂散席。明更開題。議者以爲相成之道也。兄弟並以元嘉末卒。
釋僧饒。建康人。出家止白馬寺。善尺牍及雜技。而偏以音聲著稱。擅名于宋武文之世。響調優遊和雅哀亮與道綜齊肩。綜善叁本起及大挐每清梵一舉。辄道俗傾心。寺有般若臺。饒常繞臺梵轉以擬供養。行路聞者莫不息駕踟蹰。彈指稱佛。宋大明二年卒。年八十六。時同寺複有超明明慧。少俱爲梵呗長齋。時轉讀亦有名當世。
釋道慧。姓張。尋陽柴桑人。年二十四出家止廬山寺。素行清貞博涉經典。特禀自然之聲。故偏好轉讀。發響含奇製無定准。條章折句绮麗分明。後出都止安樂寺。轉讀之名大盛京邑。晚移朱方竹林寺。誦經數萬言。每夕諷詠辄聞闇中有彈指唱薩之聲。宋大明二年卒。年五十一。
釋智宗。姓周。建康人。出家止謝寺。博學多聞尤長轉讀。聲至清而爽快。若乃八關長夕中宵之後。四衆低昂睡蛇交至。宗則升座一轉梵響幹雲。莫不開神暢體豁然醒悟。大明叁年卒。年叁十一。時有慧寶道诠。雖非同時作法相似。甚豐聲而高調。製用無取焉。宋明忽賞道诠。議者謂逢時也。
釋昙遷。姓支。本月支人。寓居建康。笃好玄儒。遊心佛義。善談莊老。並注十地。又工正書。常布施題經。巧于轉讀有無窮聲韻。梵製新奇特拔終古。彭城王義康範晔王昙首。並皆遊狎。遷初止祇洹寺。後移烏依寺。及範晔被誅。門有十二喪。無敢近者。遷抽貨衣物悉營葬送。孝武聞而歎賞。謂徐爰曰。卿著宋書勿遺此士。王僧虔爲湘州及叁吳。並攜共同遊。齊建元四年卒。年九十九。時有道場寺釋法暢。瓦官寺釋道琰。並富聲哀婉。雖不競遷等。抑亦次之。
釋昙智。姓王。建康人。出家止東安寺。性風流善舉止。能談莊老。經論書史多所綜涉。既有高亮之聲。雅好轉讀。雖依擬前宗而獨拔新異。高調清徹寫送有余。宋孝武蕭思話王僧虔等。並深加識重。僧虔臨湘州攜與同行。蕭守吳複招同入。齊永明五年卒于吳國。年七十九。時有道朗法忍智欣慧光。並無余解。薄能轉讀。道朗捉調小緩。法忍好存擊切智欣善能側調。慧光喜騁飛聲。
釋僧辯。姓吳。建康人。出家止安樂寺。少好讀經。受業于遷暢二師。初雖祖述其風。晚更措意斟酌。哀婉折衷獨步齊初。嘗在新亭劉紹宅齋。辯初夜讀經始得一契。忽有群鶴下集階前。及辯度卷一時飛去。由是聲振天下遠近知名。後來學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夢于佛前詠維摩一契。同聲發而覺。即起至佛堂中。還如夢中法。更詠古維摩一契。便覺韻聲流好著工恒日。明旦即集京師善聲沙門龍光普智新安道興多寶慧忍天保超勝及僧辯等。集第作聲。辯傳古維摩一契瑞應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後人時有傳者。並訛漏失其大體。辯以齊永明十一年卒。中興有釋僧恭。當時與辯齊名。後遂退道。
釋昙憑。姓楊揵。爲南安人。少遊京師學轉讀。止白馬寺音調甚工而過旦自任。時人未之推也。于是專精規矩更加研習。晚遂出群翕然改觀。誦叁本起經尤善其聲。後還蜀止龍淵寺。巴漢懷音者皆崇其聲範。每梵音一吐辄鳥馬悲鳴行途住足。因製造銅鍾。願于未來常有八音四辯。庸蜀有銅鍾始于此也。後終于所住。時蜀中有僧令道光。亦微善轉讀。
釋慧忍。姓蒉。建康人。少出家住北多寶寺。無余行解。止是愛好音聲。初受業于安樂辯公。備得其法。而哀婉細妙特欲過之。齊文宣感夢之後集諸經師。乃共忍斟酌舊聲诠品新異。製瑞應四十二契。忍所得最長妙。于是令慧滿僧業僧尚超朗僧期超猷慧旭法律昙慧僧胤慧彖法慈等四十余人皆就忍受學。遂傳法于今。忍以隆昌元年卒。年四十余。
釋法鄰(平調牒句。殊有宮商) 釋昙辯(一往無奇。彌久彌勝)
釋慧念(少氣調。殊有細美) 釋昙幹(爽快碎磕。傳寫有法)
釋昙進(亦八能流。編善還國品) 釋慧超(善于叁契。後不能稱)
釋道首(怯于一往。長道可觀) 釋昙調(寫送清雅。恨功夫未足)
凡此諸人。並齊代知名。其淅左江西荊陝庸蜀亦頗有轉讀。然止是當時詠歌。乃無高譽。故不足而傳也。
論曰。夫篇章之作。蓋欲申暢懷抱褒述情志。詠歌之作。欲使言味流靡辭韻相屬。故詩序雲。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詠歌之也。然東國之歌也。則結詠以成詠。西方之贊也。則作偈以和聲。雖複歌贊爲殊。而並以協諧鍾律符靡宮商。方乃奧妙。故奏歌于金石。則謂之以爲樂。設贊于管弦。則稱之以爲呗。夫聖人製樂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萬民。成性類。如聽呗亦其利有五。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懈倦。音聲不壞。諸天歡喜。是以般遮弦歌于石室。請開甘露之初門。淨居舞頌于雙林。奉報一化之恩德。其間隨時贊詠。亦在處成音。至如億耳細聲于宵夜。提婆揚響于梵宮。或令無相之旨奏于篪笛之上。或使本行之音宣乎琴瑟之下。並皆抑揚通感佛所稱贊。故鹹池韶武無以匹其工。激楚梁塵無以較其妙。自大教東流。乃譯文者衆。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始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製。于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爲學者之宗。傳聲則叁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其後帛橋支籥亦雲祖述陳思。而愛好通靈別感神製。裁變古聲所存止一十而已。至石勒建平中有天神降于安邑廳事。諷詠經音七日乃絕。時有傳者並皆訛廢。逮宋齊之間有昙遷僧辯太傅文宣等。並殷勤嗟詠曲意音律。撰集異同斟酌科例。存仿舊法正可叁百余聲。自茲厥後聲多散落。人人致意補綴不同。所以師師異法家家各製。皆由昧乎聲旨莫以裁正。夫音樂感動自古而然。是以玄師梵唱赤雁愛而不移。比丘流響青鳥悅而忘翥。昙憑動韻。猶令鳥馬踡局。僧辯折調。尚使鴻鶴停飛。量人雖複深淺。籌感抑亦次焉。故夔擊石拊石則百獸率舞。箫韶九成則鳳凰來儀。鳥獻且猶致感。況乃人神者哉。但轉讀之爲懿。貴在聲文兩得。若唯聲而不文。則道心無以得生。若唯文而不聲。則俗情無以得入。故經言。以微妙音歌歎佛德。斯之謂也。而頃世學者裁得首尾余聲。便言。擅名當世。經文起盡曾不措懷。或破句以合聲。或分文以足韻。豈唯聲之不足。亦乃文不成诠。聽者唯增恍忽。聞之但益睡眠。使夫八真明珠未揜而藏曜。百味淳乳不澆而自薄。哀哉。若能精達經旨洞曉音律。叁位七聲次而無亂。五言四句契而莫爽。其間起擲蕩舉平折放殺。遊飛卻轉反疊嬌弄。動韻則流靡弗窮。張喉則變態無盡。故能炳發八音光揚七善。壯而不猛凝而不滯。弱而不野剛而不銳。清而不擾濁而不蔽。諒足以起暢微言怡養神性。故聽聲可以娛耳。耹語可以開襟。若然可謂梵音深妙令人樂聞者也。然天竺方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爲呗。至于此土詠經則稱爲轉讀。歌贊則號爲梵呗。昔諸天贊呗皆以韻入弦绾。五衆既與俗違。故宜以聲曲爲妙。原夫梵呗之起亦兆自陳思。始著太子頌及睒頌等。因爲之製聲。吐納抑揚並法神授。今之皇皇顧惟。蓋其風烈也。其後居士支謙。亦傳梵呗叁契。皆湮沒而不存。世有共議一章。恐或謙之余則也。唯康僧會所造泥洹梵呗于今尚傳。即敬谒一契文出雙卷泥洹。故曰泥洹呗也。爰至晉世有高座法師。初傳覓曆。今之行地印文即其法也。籥公所造六言。即大慈哀愍一契。于今時有作者。近有西涼州呗。源出關右。而流于晉陽。今之面如滿月是也。凡此諸曲並製出名師。後人繼作多所訛漏。或時沙彌小兒互相傳授。疇昔成規殆無遺一。惜哉。此既同是聲例。故備之論末。
唱導第十
宋 釋道照一 釋昙穎二 釋慧璩叁 釋昙宗四 釋昙光五 齊 釋慧芬六 釋道儒七 釋慧重八 釋法願九 釋法鏡十…
《高僧傳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