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传卷第十五
经师 导师
经师(十一人)
晋中山帛法桥。
晋京师建初寺支昙籥。
宋京师祇洹寺释法平。
宋京师白马寺释僧饶。
宋安乐寺释道慧。
宋谢寺释智宗。
齐乌衣寺释昙迁。
齐东安寺释昙智。
齐安乐寺释僧辩。
齐白马寺释昙凭。
齐北多宝寺释慧忍。
唱导(十人)
宋京师祇洹寺释道照。
宋长干寺释昙颖。
宋瓦官寺释慧璩。
宋灵味寺释昙宗。
宋中寺释昙光。
齐兴福寺释慧芬。
齐兴福寺释道儒。
齐瓦官寺释慧重。
齐正胜寺释法愿。
齐济隆寺释法镜。
经师第九
帛法桥一 支昙籥二 释法平三 释僧饶四 释道慧五 释智宗六 释昙迁七 释昙智八 释僧辩九 释昙凭十 释慧忍十一
帛法桥。中山人。少乐转读而乏声。每以不畅为慨。于是绝粒忏悔七日七夕。稽首观音以祈现报。同学苦谏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觉喉内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应矣。于是作三契经声彻里许。远近惊嗟悉来观听。尔后诵经数十万言。昼夜讽咏哀婉通神。至年九十声犹不变。以晋穆帝永和中卒于河北。即石虎末也。有弟子僧扶。亦戒行清高。
支昙籥。本月支人。寓居建业。少出家清苦蔬食。憩吴虎丘山。晋孝武初。敕请出都止建初寺。孝武从受五戒。敬以师礼。籥特禀妙声善于转读。尝梦天神授其声法。觉因裁制新声。梵向清靡四飞却转。反折还喉叠哢。虽复东阿先变康会后造。始终循环未有如籥之妙。后进传写莫匪其法。所制六言梵呗传响于今。后终于所住。年八十一。
释法平。姓康。康居人。寓居建业。与弟法等俱出家止白马寺为昙籥弟子。共传师业。响韵清雅运转无方。后兄弟同移祇洹。弟貌小丑而声踰于兄。宋大将军于东府设斋。一往以貌轻之。及闻披卷三契。便扼腕神服。乃叹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信矣。后东安严公发讲。等作三契经竟。严徐动麈尾曰。如此读经亦不减发讲遂散席。明更开题。议者以为相成之道也。兄弟并以元嘉末卒。
释僧饶。建康人。出家止白马寺。善尺牍及杂技。而偏以音声著称。擅名于宋武文之世。响调优游和雅哀亮与道综齐肩。综善三本起及大挐每清梵一举。辄道俗倾心。寺有般若台。饶常绕台梵转以拟供养。行路闻者莫不息驾踟蹰。弹指称佛。宋大明二年卒。年八十六。时同寺复有超明明慧。少俱为梵呗长斋。时转读亦有名当世。
释道慧。姓张。寻阳柴桑人。年二十四出家止庐山寺。素行清贞博涉经典。特禀自然之声。故偏好转读。发响含奇制无定准。条章折句绮丽分明。后出都止安乐寺。转读之名大盛京邑。晚移朱方竹林寺。诵经数万言。每夕讽咏辄闻闇中有弹指唱萨之声。宋大明二年卒。年五十一。
释智宗。姓周。建康人。出家止谢寺。博学多闻尤长转读。声至清而爽快。若乃八关长夕中宵之后。四众低昂睡蛇交至。宗则升座一转梵响干云。莫不开神畅体豁然醒悟。大明三年卒。年三十一。时有慧宝道诠。虽非同时作法相似。甚丰声而高调。制用无取焉。宋明忽赏道诠。议者谓逢时也。
释昙迁。姓支。本月支人。寓居建康。笃好玄儒。游心佛义。善谈庄老。并注十地。又工正书。常布施题经。巧于转读有无穷声韵。梵制新奇特拔终古。彭城王义康范晔王昙首。并皆游狎。迁初止祇洹寺。后移乌依寺。及范晔被诛。门有十二丧。无敢近者。迁抽货衣物悉营葬送。孝武闻而叹赏。谓徐爰曰。卿着宋书勿遗此士。王僧虔为湘州及三吴。并携共同游。齐建元四年卒。年九十九。时有道场寺释法畅。瓦官寺释道琰。并富声哀婉。虽不竞迁等。抑亦次之。
释昙智。姓王。建康人。出家止东安寺。性风流善举止。能谈庄老。经论书史多所综涉。既有高亮之声。雅好转读。虽依拟前宗而独拔新异。高调清彻写送有余。宋孝武萧思话王僧虔等。并深加识重。僧虔临湘州携与同行。萧守吴复招同入。齐永明五年卒于吴国。年七十九。时有道朗法忍智欣慧光。并无余解。薄能转读。道朗捉调小缓。法忍好存击切智欣善能侧调。慧光喜骋飞声。
释僧辩。姓吴。建康人。出家止安乐寺。少好读经。受业于迁畅二师。初虽祖述其风。晚更措意斟酌。哀婉折衷独步齐初。尝在新亭刘绍宅斋。辩初夜读经始得一契。忽有群鹤下集阶前。及辩度卷一时飞去。由是声振天下远近知名。后来学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梦于佛前咏维摩一契。同声发而觉。即起至佛堂中。还如梦中法。更咏古维摩一契。便觉韵声流好着工恒日。明旦即集京师善声沙门龙光普智新安道兴多宝慧忍天保超胜及僧辩等。集第作声。辩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后人时有传者。并讹漏失其大体。辩以齐永明十一年卒。中兴有释僧恭。当时与辩齐名。后遂退道。
释昙凭。姓杨揵。为南安人。少游京师学转读。止白马寺音调甚工而过旦自任。时人未之推也。于是专精规矩更加研习。晚遂出群翕然改观。诵三本起经尤善其声。后还蜀止龙渊寺。巴汉怀音者皆崇其声范。每梵音一吐辄鸟马悲鸣行途住足。因制造铜钟。愿于未来常有八音四辩。庸蜀有铜钟始于此也。后终于所住。时蜀中有僧令道光。亦微善转读。
释慧忍。姓蒉。建康人。少出家住北多宝寺。无余行解。止是爱好音声。初受业于安乐辩公。备得其法。而哀婉细妙特欲过之。齐文宣感梦之后集诸经师。乃共忍斟酌旧声诠品新异。制瑞应四十二契。忍所得最长妙。于是令慧满僧业僧尚超朗僧期超猷慧旭法律昙慧僧胤慧彖法慈等四十余人皆就忍受学。遂传法于今。忍以隆昌元年卒。年四十余。
释法邻(平调牒句。殊有宫商) 释昙辩(一往无奇。弥久弥胜)
释慧念(少气调。殊有细美) 释昙干(爽快碎磕。传写有法)
释昙进(亦八能流。编善还国品) 释慧超(善于三契。后不能称)
释道首(怯于一往。长道可观) 释昙调(写送清雅。恨功夫未足)
凡此诸人。并齐代知名。其淅左江西荆陕庸蜀亦颇有转读。然止是当时咏歌。乃无高誉。故不足而传也。
论曰。夫篇章之作。盖欲申畅怀抱褒述情志。咏歌之作。欲使言味流靡辞韵相属。故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咏歌之也。然东国之歌也。则结咏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设赞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夫圣人制乐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如听呗亦其利有五。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懈倦。音声不坏。诸天欢喜。是以般遮弦歌于石室。请开甘露之初门。净居舞颂于双林。奉报一化之恩德。其间随时赞咏。亦在处成音。至如亿耳细声于宵夜。提婆扬响于梵宫。或令无相之旨奏于篪笛之上。或使本行之音宣乎琴瑟之下。并皆抑扬通感佛所称赞。故咸池韶武无以匹其工。激楚梁尘无以较其妙。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其后帛桥支籥亦云祖述陈思。而爱好通灵别感神制。裁变古声所存止一十而已。至石勒建平中有天神降于安邑厅事。讽咏经音七日乃绝。时有传者并皆讹废。逮宋齐之间有昙迁僧辩太傅文宣等。并殷勤嗟咏曲意音律。撰集异同斟酌科例。存仿旧法正可三百余声。自兹厥后声多散落。人人致意补缀不同。所以师师异法家家各制。皆由昧乎声旨莫以裁正。夫音乐感动自古而然。是以玄师梵唱赤雁爱而不移。比丘流响青鸟悦而忘翥。昙凭动韵。犹令鸟马踡局。僧辩折调。尚使鸿鹤停飞。量人虽复深浅。筹感抑亦次焉。故夔击石拊石则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则凤凰来仪。鸟献且犹致感。况乃人神者哉。但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故经言。以微妙音歌叹佛德。斯之谓也。而顷世学者裁得首尾余声。便言。擅名当世。经文起尽曾不措怀。或破句以合声。或分文以足韵。岂唯声之不足。亦乃文不成诠。听者唯增恍忽。闻之但益睡眠。使夫八真明珠未揜而藏曜。百味淳乳不浇而自薄。哀哉。若能精达经旨洞晓音律。三位七声次而无乱。五言四句契而莫爽。其间起掷荡举平折放杀。游飞却转反叠娇弄。动韵则流靡弗穷。张喉则变态无尽。故能炳发八音光扬七善。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谅足以起畅微言怡养神性。故听声可以娱耳。耹语可以开襟。若然可谓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者也。然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绾。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兆自陈思。始着太子颂及睒颂等。因为之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其后居士支谦。亦传梵呗三契。皆湮没而不存。世有共议一章。恐或谦之余则也。唯康僧会所造泥洹梵呗于今尚传。即敬谒一契文出双卷泥洹。故曰泥洹呗也。爰至晋世有高座法师。初传觅历。今之行地印文即其法也。籥公所造六言。即大慈哀愍一契。于今时有作者。近有西凉州呗。源出关右。而流于晋阳。今之面如满月是也。凡此诸曲并制出名师。后人继作多所讹漏。或时沙弥小儿互相传授。畴昔成规殆无遗一。惜哉。此既同是声例。故备之论末。
唱导第十
宋 释道照一 释昙颖二 释慧璩三 释昙宗四 释昙光五 齐 释慧芬六 释道儒七 释慧重八 释法愿九 释法镜十…
《高僧传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