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高僧傳卷第十一

  高僧傳卷第十一

  神異下

   十六人

   晉洛陽盤鸱山揵陀勒。

   晉洛陽婁至山呵羅竭。

   晉襄陽竺法慧(範材)

   晉洛陽大市寺安慧則(慧持)

   晉長安涉公。

   晉西平釋昙霍。

   晉上虞龍山史宗。

   宋京師杯度。

   宋僞魏長安釋昙始。

   宋高昌釋法朗(法整)

   宋岷山通雲寺邵碩。

   宋江陵琵琶寺釋慧安(僧覽 法衛)

   齊京師枳園寺沙彌釋法匮(法揩)

   齊荊州釋僧慧(慧遠)

   齊壽春釋慧通。

   梁京師釋保志(道香 僧朗)

  揵陀勒者。本西域人。來至洛陽積年。衆雖敬其風操。而終莫能測。後謂衆僧曰洛東南有槃鸱山。山有古寺廟處。基墌猶存。可共修立。衆未之信。試逐檢視。入山到一處。四面平坦。勒示雲。此即寺基也。即掘之果得寺下石基。後示講堂僧房處。如言皆驗。衆鹹驚歎。因共修立。以勒爲寺主。寺去洛城一百余裏。朝朝至洛陽諸寺赴中。暮辄乞油一缽還寺然燈。以此爲常。未曾違失。有人健行欲隨勒觀其遲疾。奔馳流汗恒苦不及。勒令執袈裟角。唯聞厲風之響。不複覺倦。須臾至寺。勒後不知所終。

  诃羅竭者。本樊陽人。少出家。誦經二百萬言。性虛玄守戒節。善舉厝美容色。多行頭陀獨宿山野。晉武帝太康九年暫至洛陽。時疫疾甚流。死者相繼。竭爲咒治。十差八九。至晉惠帝元康元年。乃西入止婁至山石室中坐禅。此室去水既遠。時人欲爲開澗。竭曰。不假相勞。乃自起以左腳蹍室西石壁。壁陷沒指。既拔足水從中出。清香軟美四時不絕。來飲者皆止饑渴除疾病。至元康八年端坐從化。弟子依西國法阇維之。焚燎累日而屍猶坐火中水不灰燼。乃移還石室內。後西域人竺定。字安世。晉鹹和中往其國。親自觀視屍俨然平坐已叁十余年。定後至京傳之道俗。

  竺法慧。本關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事浮圖密爲師。晉康帝建元元年。至襄陽止羊叔子寺。不受別請。每乞食辄赍繩床。自隨于閑曠之路則施之而坐。時或遇雨以油帔自覆。雨止唯見繩床。不知慧所在。訊問未息慧已在床。每語弟子法照曰。汝過去時折一雞腳其殃尋至。俄而照爲人所擲。腳遂永疾。後語弟子雲。新野有一老公當命過。吾欲度之。仍行于畦畔之間。果見一公將牛耕田。慧從公乞牛。公不與。慧前自捉牛鼻。公懼其異遂以施之。慧牽牛咒願。七步而反以牛還公。公少日而亡。後征西庾稚恭鎮襄陽。既素不奉法。聞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慧預告弟子曰。吾宿對尋至。誡勸眷屬令勤修福善。爾後二日果收而刑之。春秋五十八矣。臨死語衆人雲。吾死後叁日天當暴雨。至期果洪注城門水深一丈。居民漂沒多有死者。時有範材者。巴西阆中人。初爲沙門賣蔔于河東市。徒跣弊衣冬夏一服。言事亦頗時有驗。後遂退道染俗。習張陵之教雲。

  安慧則。未詳氏族。少無恒性卓越異人而工正書善談吐。晉永嘉中天下疫病。則晝夜祈誠。願天神降藥以愈萬民。一日出寺門見兩石形如甕。則疑是異物。取看之。果有神水在內。病者飲服莫不皆愈。後止洛陽大市寺。手自細書黃缣寫大品經一部。合爲一卷。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識。凡十余本。以一本與汝南周仲智妻胡母氏供養。胡母過江赍經自隨。後爲災火所延。倉卒不暇取經。悲泣懊惱。火息後乃于灰中得之。首軸顔色一無虧損。于時同見聞者莫不回邪改信。此經今在京師簡靖寺首尼處。時洛陽又有康慧持者。亦神異通靈雲。

  涉公者。西域人也。虛靖服氣不食五谷。日能行五百裏。言未然之事。驗若指掌。以苻堅建元十二年至長安。能以秘咒咒下神龍。每旱堅常請之咒龍。俄而龍下缽中。天辄大雨。堅及群臣親就缽中觀之。鹹歎其異。堅奉爲國神。士庶皆投身接足。自是無複炎旱之憂。至十六年十二月無疾而化。堅哭之甚恸。卒後七日堅以其神異。試開棺視之。不見屍骸所在。唯有殓被存焉。至十七年。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堅減膳撤懸以迎和氣。至七月降雨。堅謂中書朱肜曰。涉公若在朕豈燋心于雲漢若是哉。此公其大聖乎。肜曰。斯術幽遠。實亦曠古之奇也。

  釋昙霍者。未詳何許人。蔬食苦行。常居冢間樹下。專以神力化物。時河西鮮卑偷發利鹿孤。愆據西平。自稱爲王。號年建和。建和二年十一月。霍從河南來至自西平。持一錫杖令人跪之雲。此是波若眼。奉之可以得道。人遺其衣物受而辄投諸地。或放之河中。有頃衣自還本主。一無所汙。行疾如風。力者追之。恒困不及。言人死生貴賤毫厘無爽。人或藏其錫杖。霍閉目少時。立知其處。並奇其神異終莫能測。然因之事佛者甚衆。鹿孤有弟耨檀。假署車騎。權傾僞國。性猜忌多所賊害。霍每謂檀曰。當修善行道爲後世橋梁。檀曰。仆先世以來恭事天地名山大川。今一旦奉佛恐違先人之旨。公若能七日不食顔色如常。是爲佛道神明。仆當奉之。乃使人幽守七日。而霍無饑渴之色。檀遣沙門智行密持餅遺霍。霍曰。吾嘗誰欺。欺國王耶。檀深奇之厚加敬仰。因此改信節殺興慈。國人既蒙其祐。鹹稱曰大師。出入街巷百姓並迎爲之禮。檀有女病甚笃。請霍救命。霍曰。死生有命。聖不能轉。吾豈能延壽。正可知早晚耳。檀固請之。時宮後門閉。霍曰。急開後門。及開則生。不及則死。檀命開之。不及而卒。至晉義照叁年耨檀爲勃勃所破。涼土兵亂不知所之。

  史宗者。不知何許人。常著麻衣或重之爲納。故世號麻衣道士。身多瘡疥性調不恒。常在廣陵白土[土*彔]賃[土*彔]。讴唱引笮以自欣暢。得直隨以施人。棲憩無定所。或隱或顯。時高平檀只爲江都令。聞而召來應對。機捷無所拘滯。博達稽古辯說玄儒。乃賦詩一首曰。有欲苦不足。無欲亦無憂。未若清虛者帶索被玄裘。浮遊一世間。泛若不系舟。方當畢塵累。棲志且山丘。檀只知非常人。遣還所在。遺布叁十匹悉以乞人。後有一道人。不知姓名。常赍一杖一箱自隨。嘗逼暮來。詣海鹽令雲。欲數日行。暫倩一人可見給不。令曰。隨意取之。乃選取守鵝鴨小兒形服最醜者將去。倏忽之間至一山上。山上有屋。屋中有叁道人。相見欣然共語。小兒不解。至中困道人爲小兒就主人索食。得一小塸食狀如熟艾。食之饑止。向冥道人辭欲還去。聞屋中人問雲。君知史宗所在不。其讁何當竟。道人雲。在徐州江北廣陵白土[土*彔]上。計其讁亦竟也。屋中人便作書曰。因君與之。道人以書付小兒。比曉便至縣與令相見雲。欲少日停此。令曰大善。問箱中有何等。答雲。書疏耳。道人常在廳事上眠。以箱杖著床頭令使持。時人夜偷取欲看之道人已知。暮辄高懸箱杖。當下而臥。永不可得。後與令辭曰。吾欲小停而君恒欲偷人。正爾便去耳。令呼先小兒問近所經。小兒雲。道人令其捉杖飄然而去。或聞足下波浪耳。並說山中人寄書猶在小兒衣帶。令開看都不解。乃寫取封其本書。令人送此小兒至白土[土*彔]送與史宗。宗開書大驚雲。汝那得蓬萊道人書耶。宗後南遊吳會。嘗過漁梁。見漁人大捕。宗乃上流洗浴。群魚皆散。其潛拯物類如此。後憩上虞龍山大寺。善談莊老究明論孝。而韬光隱迹世莫之知。會稽謝邵魏邁之放之等。並笃論淵博皆師受焉。後同止沙門夜聞宗共語者。頗說蓬萊上事。曉便不知宗所之。陶淵明記。白土[土*彔]遇叁異法師。此其一也。或雲。有商人海行于孤洲上見一沙門。求寄書與史宗。置書于船中。同侶欲看書。書著船不脫。及至白土[土*彔]。書飛起就宗。宗接而將去。

  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度水。因而爲目。初見在冀州。不修細行。神力卓越。世莫測其由來。嘗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度竊而將去。家主覺而追之。見度徐行走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于水。憑之度河。無假風棹。輕疾如飛。俄而度岸。達于京師。見時可年四十許。帶索褴縷殆不蔽身。言語出沒喜怒不均。或嚴冰扣凍而灑浴。或著屐上床。或徒行入市。唯荷一蘆圌子更無余物。乍往延賢寺法意道人處。意以別房待之。後欲往延步江。于江側就航人告度。不肯載之。複累足杯中顧眄吟詠。杯自然流直度北岸。行向廣陵遇村舍有李家八關齋。先不相識。乃直入齋堂而坐。置蘆圌于中庭。衆以其形陋無恭敬心。李見蘆圌當道。欲移置牆邊。數人舉不能動。度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李家于時有一豎子。窺其圌中。見四小兒。並長數寸。面目端正衣裳鮮潔。于是追覓不知所在。後叁日乃見在西界蒙籠樹下坐。李跪拜請還家。月日供養。度不甚持齋。飲酒啖肉。至于辛鲙與俗不殊。百姓奉上或受不受。沛國劉興伯爲兖州刺史。遣使要之。負圌而來。興伯使人舉視。十余人不勝。伯自看唯見一敗納及一木杯。後還李家複得叁十余日。清旦忽雲。欲得一袈裟中時令辦。李即經營至中未成。度雲暫出至冥不反。合境聞有異香。疑之爲怪。處處覓度。乃見在北岩下鋪敗袈裟于地臥之而死。頭前腳後皆生蓮華。華極鮮香。一夕而萎。邑人共殡葬之。後數日有人從北來雲。見度負蘆圌行向彭城。乃共開棺唯見靴履。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黃欣深信佛法。見度禮拜請還家。其家至貧。但有麥飯而已。度甘之怡然止得半年。忽語欣雲。可覓蘆圌叁十六枚。吾須用之。答雲。此間正可有十枚。貧無以買。恐不盡辦。度曰。汝但檢覓宅中應有。欣即窮檢果得叁十六枚。列之庭中。雖有其數亦多破敗。比欣次第熟視皆已新完。度密封之。因語欣令開。乃見錢帛皆滿可堪百許萬。識者謂是杯度分身他土所得嚫施回以施欣。欣受之皆爲功德。經一年許度辭去。欣爲辦糧食。明晨見糧食具存。不知度所在。經一月許複至京師。時潮溝有朱文殊者。少奉法。度多來其家。文殊謂度雲。弟子脫舍身沒苦。願見救濟。脫在好處願爲法侶。度不答。文殊喜曰。佛法默然已爲許矣後東遊入吳郡。路見釣魚師。因就乞魚。魚師施一餧者。度手弄反覆還投水中。遊泳而去。又見魚網師。更從乞魚。網師嗔罵不與…

《高僧傳卷第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高僧傳卷第十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