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
傳印
前言
有史以來,不論東西方,宗教信仰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科技信息發展迅速,能源物資逐漸短缺,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經濟商貿步向一體化的今日世界,佛教對今日世界出現的各種問題,應怎樣發揮其影響力,如何以其獨特的教義與修持方法,透過各種教育途徑,爲今日人類所面臨的空前危機作出貢獻,這是我們當今佛教徒所面對的課題與挑戰。
佛教教育的特色
(一)佛教是宗教並超越宗教
佛教被稱爲宗教,因佛教與一般宗教一樣有教義主張,有信奉對象,有教團組織,有崇拜修持儀式。
但是,佛教“緣起性空”的根本教義,否定萬能宇宙創造者的存在,否定神力命運主宰者的存在。認爲,每個人可藉自覺、自修而改善人生,不是依賴神力,敬畏神力而得改善。佛教認爲:透過內省覺悟與修行體驗互相印證,循環推動而獲得學識智慧,在不斷學習、實踐中改善人生。
(二)佛教含哲學亦符合科學
佛教的教理博大精深,有關于宇宙緣起的本體論,業力輪回的生命論,行爲因果自負的人生觀,促進生命淨化的各種理論及修持方法,是一門可以實踐、有益身心修養的哲學。
佛教的基本理論是合乎科學的,例如:無際無邊的宇宙觀,現象界萬物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因果觀,自然界不斷地成、住、壞、空變遷,動物界生、老、病、死的循環現象,人類心理上、行爲上的發展曆程的闡述,都與科學所論互相吻合。可以說:佛教是一門符合科學、可補科學不足的人文教育。
(叁)佛教是知行並重、悲智雙運的自覺教育
人類文明進步是建立在知識的不斷探研和實踐經驗的相互結合。佛教的修學過程是:由信仰進而理解,由理解而加強信心,然後付諸實踐,在實踐體驗中獲得證悟。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內心的反省、自覺,行爲的自律,由內心良知的自覺,展現出端正善良的品德,由此締造出善良無爭,互惠有序的和諧社會。
佛教特別推崇中道主義,嚴防思想偏激、行爲極端。講究信仰與理解並重、理論與實踐兼顧、情感(慈悲愛心)與理智(自覺自律)交融。以理性的態度探求智慧,不斷改善人生,創造文明。以感性的愛心做好人際關系,造就社會長遠的和諧。
宗教的使命
古代民智未開,原始宗教信仰産生于對自然界的恐懼及對生命界的迷惘。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教義漸漸充實,教化逐步擴大。高級的宗教都具備哲理思維,並且重視人格修養。
以佛教的角度來看,宗教具有下列數種功能:
1.依自覺、內省探索真理,創造精神文明。
2.建立正確的觀念,啓發人性善良的心胸,提升人格、品行的修養。
3.藉宗教信仰增強生命力,克服困苦,渡過難關。
4.讓過錯者、犯罪者獲得悔改重生機會。
5.關心苦難者,對弱勢群體給予幫助。
6.以心靈輔導,協助失意者恢複信心。
綜觀世界叁大宗教在曆史上對人類的影響,西歐耶教曾經集宗教、政治、教育叁大權力于一身,形成中古歐洲思想、學術、科學的黑暗時期,直至文藝複興,政教分離,文明發展才重現曙光。
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舍王位而出家修道,以少欲知足的環保生活自修,以自覺、反省創造精神文明,以平等,慈悲發揮人性光輝。佛教以柔性的言教、身教感化世人,所以自創教以來,從未因宗教問題而發生戰爭。
本人覺得,宗教家應認清自己的崗位與責任,宗教家關心國家,但不參與政治。在政治、宗教、教育叁系統中,我認爲:佛教徒應本著佛教的精神,透過教育、文化、慈善、民俗活動等管道,善導時代思潮,扶正社會風氣,爲締造和諧幸福的社會貢獻力量。
佛教教育的機遇
(一)思想開放、佛教再創光輝
宗教本身就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它具有引帶潮流求真理、做善事、重修養的積極進取一面,但是,也有它保守、固執、消極的一面。所以,在文明的演進中應去蕪存精,留取精華,舍去糟粕,才能做好文化的傳承工作。
就佛教而言,它發源于印度,成熟並光大于中國,與中國的儒、道文化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自成體系的漢傳佛教。今日思想開放,學術空前自由,訊息通達無礙,在此百花齊放,千家爭鳴的大時代中,漢傳佛教與同根同源、因地理、民俗而發展互異的南傳、藏傳佛教,欣喜相逢,親切交流。若能結合南傳、藏傳佛教,憑籍佛教哲理的特色與佛法修持的宗教體驗,以嶄新的姿勢,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精彩多元的文化,彼此交流,互補長短,必能爲世界文明的進展再上層樓。
(二)中國富強、漢傳佛教面向世界
曆來優秀的文化或宗教,要有強大的國力作支持才能成爲強勢文化,才能順利邁向世界推廣海外。
中國的崛起,對國際事務的影響日增。這對成熟于中國本土的漢傳佛教,可說是一個機遇。2006年和這次2008年在中國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爲世界各地佛教徒提供了寶貴的平臺,大家以坦誠、開放的心懷,透過交流,無論在教義的探討、教團的聯誼、播教的心得、對信徒的教育、對社會的服務方方面面,提供意見,交流經驗,建立聯系合作管道,希望彙集各地佛教精英的力量,爲社會的和諧,爲世界的和平作出貢獻。
(叁)時代危機、奉獻輔助化導力量
當今社會變動轉型,環境染汙嚴重,産生兩大危機:
(1)心理危機:從質樸單純的農業社會步向複雜多變的工業、商貿社會,在轉型過程中,遭遇到許多前所未有的困惑。緊張的都市生活、沈重的工作壓力、瞬息萬變的工貿商機與財經市場,存強汰弱,分秒必爭,令人焦慮不安,情緒失控。宗教的功用就是提供人類心靈的慰藉、思維矛盾的化解,情緒波動的舒緩。佛教對人生的煩惱及心靈的困惑,有其一套圓善的哲理及修持方法,運用佛教的哲理,推介佛教的修持方法以消除現代人的心理危機,是今日佛教徒的時代任務。
(2)環境危機:科學的進步給人類提供莫大的方便,物質的昌盛給人們帶來舒適的生活。但也給人類帶來難以挽救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枯竭。面對這嚴峻的世紀危機,全人類值得深思反省,全世界的政治俊傑、科學精英都在爲我們人類共同、唯一的家園環境惡化的問題,同心協力共謀對策。
少欲、知足、惜福是佛教的根本教義,佛教徒簡樸的生活極符合今日所提倡的環保精神。大乘佛教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觀念。有情的動物世界與無情的自然世界,其本質是平等的,二者應互相尊重,和諧共存。
人類爲了改善物質生活,毫無節製地向大自然肆意開取,伐木、采礦、鑽油……,結果嚴重破壞生態,危害人類文明的長遠發展,對未來後代的禍害難以估價。
道家老子的摒除機智、崇尚自然的思想,有反科學的意味。這與佛教有情(動物生靈界)無情(物質自然界)本質平等的觀念,二者皆有控製物欲、返歸自然、重視生態平衡的理念。這種理念有助于今日環保的推行。
佛教教育的挑戰
既有機遇,必然要面對挑戰。悠久古老的佛教有上述各種機遇,將面臨下列各種挑戰:
(一)思維的改變:佛經對衆生叁世(過去、現在、未來)業報輪回有詳盡的論述。但今日佛教、要注重現在的把握,現世人生的改善。雖保持傳統行儀,更注重實質行動。切實在人間依佛法修持,締造人間淨土。
(二)人才的吸取與培育:面對新時代,各行各業彭勃發展,佛教的傳布人才與管理人才,遠遠不足以應付社會迅速發展的需求。僧人的學養素質與佛教對社會的影響力是對等的,尤其在學術、文化、教育高層次的互動,更需要學有專長的人才。所以,培育人才與提高僧人的學養爲當務之急。
(叁)製度的建立與組織的加強:佛教向來注重主觀的內省,重視個體的自發,所以客觀製度與組織的迠立相對薄弱。傳統的叢林製度僅適合僧人自修,難以發揮播教的力量。主動而有系統、有效率的傳教弘法工作,必須有完善的製度與健全的組織爲後盾。製度的迠立與組織的加強是推行佛教教育的一大挑戰。
結語
清淨的世界、福樂的人生是佛教的理想。也是全人類所追求的目標。科技、工業發展既已成爲人類曆史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爲珍惜地球有限的資源和保護自然生態,如何有節製的開取能源、如何把汙染破壞降至最低,各先進國家正密切關注,研討各項環保方案,分階段實施。社會各階層也群起響應。佛教徒不僅支持環保,更要主動地負起心靈環保的任務。佛教既擁有殊勝的教義,應運用各種教育途徑,把握機遇,面對挑戰,發揮佛教濟世利民的宗教精神,爲解救今日人類的危機作出實質的奉獻。
(作者系菲律賓大乘信願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