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下紮根,往上結果--中小學在萬佛聖城叁十年的經驗(釋近梵)

  向下紮根,往上結果

  --中小學在萬佛聖城叁十年的經驗

  釋近梵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

  

   育良小學、培德中學創辦人宣化上人,中國東北吉林省人。幼年家貧失學,至十五歲始入私塾讀書,由于體會出讀書貴在「專心」之訣竅,在兩年半的時間即學貫四書、五經等古書及十余本醫書。有感于自己書讀得太晚,貧窮人家甚至沒有受教育之機會,因此自十八歲(1936年)開始,在自家創辦公益學校,免費教導鄰近叁十余位貧苦兒童讀書。這是上人創辦義學之始。

   1962年上人由香港赤手空拳到美國弘揚佛法,初期住在一個沒有窗戶的地下室中,自稱「墓中僧」,待緣而化。1968年應華盛頓州立大學師生之請,開設暑假楞嚴講修班,九十六天後結業時,五位美籍青年請求剃度出家,隨後到臺灣受具足戒,這是法界佛教總會在美國建立僧團之始。由于上人德行感召,追隨者逐漸增多,僧團亦日益壯大,分支道場相繼成立。

   上人有感于世風日下,道德漸趨淪亡,唯有提倡教育,才能振衰起蔽,挽救世道人心。因此于1976 年,在舊金山國際譯經學院成立育良小學,顧名思義,就是要培育優良的兒童。學校以「孝」爲宗旨,目的是要教育幼童做人的根本道理,尤其在西方國家,提倡孝道是最契機的方法。

   一開始,只有八位4到8歲的兒童,校長則是上人的美籍在家女弟子易果參(Terri Nicholson),教職員則包含了幾位比丘尼。「創辦學校這個理念既新鮮且令人振奮;我們不但幫助把佛法帶入西方國家,還建立學校,教導孩子們如何做個好人。」在慶祝建校叁十周年的書上,易果參如此回憶著。

   1978年學校遷入距舊金山北部110英裏,清淨寬廣,占地488英畝的萬佛聖城。繼而于1981年成立培德中學,以「忠孝」爲宗旨,除了孝道之外,進一步教育學生忠于國家,對己盡責。學校除了加州政府規定的正式課程外,並以中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古八德來教導學生,使他們將來能成爲卓越的公民,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風氣。瑜珈市的市民知道有育良、培德之後,逐漸地把子女送來就讀,學生人數因而增多。爲了讓學生專心課業,1982年開始采男女分校製。

   除了正規的學術課程外,佛學課、打坐課、道德課,都是本校最具特色的課程。學校以中文爲第二語言,弟子規、論語等儒家思想,是教導學生的主要素材,讓學生在做人處事、待人接物方面有行爲之准繩。並每年參與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所舉辦的學術賽,如演講、作文、翻譯、書法、繪畫等等不同的項目。此外也參加中國文化常識比賽,學生在這些比賽中,除了學習更廣泛的常識外,更能拓展視野,與其它學校學生做學術交流。課外尚有國樂、舞龍、舞獅、書法、太極拳、民族舞蹈等極具中國傳統文化之社團活動。

   陳曼億是畢業生嘉凡的母親,她說:「中國文化的熏陶,是我和許多家長送孩子來聖城求學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她們有許多是第一次觸摸中國樂器,第一次學習中國舞蹈。看著這些孩子漸漸地在優質的傳統文化洗禮下,越來越有屬于中國女性的典雅氣質,心裏就有說不出的感動。嘉凡最大的收獲之一,是代表學校參加中國文化常識比賽。這個寶貴的經驗讓她常常津津樂道,反複回味。這個經驗已爲她的人生寫下豐富的一頁,也把她的中文和中國文化常識,帶進了另一個讓她無比欣慰的層次。」

   自1992年起,上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悲懷,指示學校每年在春季舉辦懷少節,邀請鄰近學校學生約四百人同樂;在秋季則舉辦敬老節,邀請小區內的老人到萬佛聖城內,由學生表演各項節目,並提供美味可口的素食來招待嘉賓。這兩項活動讓學生們身體力行「敬老懷少」的的美德,已受到瑜珈市民衆的肯定與響應。暑假期間則舉辦青少年夏令營,每年以不同的主題和課程,讓青少年能在佛教道場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深受歡迎。

   教育是最神聖的工作與使命,而老師是教育成敗的關鍵。老師若能以身作則,必能教育出品學兼優的學生。上人以自身創辦義學的經驗,提倡義務教學,因此于1992年召募義務老師,成員有出家人與在家人,他們有些完全不受薪,有些則支領基本生活津貼而已,他們不會爲要求加薪而罷課,成爲本校特色之一。現在義務老師分別來自美國、英國、西班牙、中國大陸和臺灣、馬來西亞、越南、日本、南美等地,越來越多的老師願獻身于這項神聖的工作。

   現任法界佛總會會長的比丘恒實法師說:「要學佛,首先要做個好人,所謂『人道盡,佛道成。』因此修行佛道始于良好的人格,這正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當務之急。在學校,我們不要求學生教條口號要應答如流,也不要求他們背誦經典。我們只要求他們尊師重道、報答親恩。這種孝順之德乃爲大智大悲之本。我曾在育良小學教叁年級,自忖這算得上是我修行中最艱巨的一項任務。學生無時無刻不在考驗我的耐心,每一堂課莫不迫使我將創意和想象力發揮到極點。」

   美國籍的比丘恒順法師,自1994年即在男校任教,他說:「根據上人的辦學指導願景,我發現要灌輸學生做好人的基本道德,就首先要自己修行。例如,如果我對人不高興或發脾氣時,就難以教導學生之間和睦相處。老師以身作則很重要。」又說:「很早我就發現,面對學生,自己必須保持一個標准:即完全誠實,敞開心胸。如果你要邊帶個假面具,邊隱瞞甚麼的話,他們會很快看穿。在教育學生向善的同時,也培養自己的內在道德──我認爲這是個人修行與栽培品德的最好方法了。」

   在童年時憧憬著做幼兒園老師的比丘尼恒音法師,當她來到萬佛聖城後,她的夢想一一實現了,現在更肩負著女校校長的重任。她說:「在萬佛聖城,孩子們可以保持他們的純真,並不會因爲做一個自己想做的人而受到嘲笑。這是一個年輕人學習與同學、家人及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地方;是一個年輕人深深以人類幸福與地球安甯爲己任的地方。因此,在他們長大成人後會成爲改善社會的一股動力。」因爲恒音法師致力于教育的誠心,現在她的父母葉祖堯博士夫婦在退休後,也來到萬佛聖城做無私的奉獻。

   葉教授夫婦在萬佛聖城,盡己所能,在多方面貢獻他們的經驗與智慧。他們說:「當家庭教育普遍的缺乏時,想要有效的教育出有用之才,學校不得不雙管齊下,品德與學術並重。但要這樣做實在是相當困難,不但教材得大篇幅的修整,要找能做學生榜樣、有愛心、有品德的師資更是不易,絕對不是有幾千學生的公立學校在短時間內辦得到的。育良小學與培德中學就是一所品德與學術並重的學校。學校的老師都是極富愛心的修行人,絕大多數都是義務老師。」

   在馬來西亞高中教數學與物理的顔亞日,已經擔任義務老師十六個年頭,並曾任男校校長,他說:「一九九二年,我妻子帶了四個孩子來萬佛聖城。上人看到孩子們,對著妻子微笑,說孩子們可以念這裏的育良小學。妻子天真地問:『那我丈夫在馬來西亞怎麼辦?』上人回答:『他可以來當義務老師啊!』我們立即幫孩子們注冊上學。來年,我來學校擔任義務老師。」現在顔老師的子女已紛紛從大學畢業,或取得碩士學位,或已成爲合格教師,小女兒今年即將從培德女校畢業,並已得到太平洋大學之獎學金。「這是我從未想象會成真的美夢!」義務老師製度徹底改變了顔老師及其家人的人生。

   西班牙籍的葛西亞老師,在五年前,帶著妻子和兩個未滿六歲的兒子來到萬佛聖城。他說:「大約十六年前,我來到美國。很快就意識到這裏的教育系統,並不比西班牙的優越。我常常讀到關于毒品、打群架、少年懷孕,及校園中設置金屬檢測器等。並且問題不只在于學生,教師們走出教室要求提高薪水,而學生則被丟在一邊沒有課上。」「當好像看不到希望時,我卻發現了宣公上人辦學校的遠見。他完全看清了現今教育系統的問題所在,並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法。這裏沒有什麼火箭科學,只是純粹的直覺性智慧。」這是年輕的葛西亞,以及他出生于中國新疆的妻子張敏博士到萬佛聖城的動機。

   根據創辦學校的理念,以及絕大部份義務老師熱心的投入,培德中學期許每位畢業生都能夠達到四種教育目標:

   1. 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諧的處世態度,以及領導溝通的能力;

   2. 透過打坐及其它靈性的教導與學習,啓發內在本具的智慧;

   3. 在學術方面發展各人的潛能和人文、科學、藝術方面的才華;

   4. 具有全球性的宏觀胸襟,去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

   良好的教育環境,以及明確的教育目標,吸引了有心的家長們把子女送到萬佛聖城來接受教育。一位家長陳果侖說:「美國友人問我,怎麼舍得讓兩個女兒去那麼遠的地方讀書?我說:『萬佛聖城有清淨幽美的環境,注重道德教育,又有佛法、中文、打坐課程,這種完美的教育是別處找不到的。爲了她們好,有些東西是須割舍的。我們的小孩即使現在和我們在一起,上大學時不也多半要離開我們嗎?她們不過是提早幾年離開罷了。』」

   1991年朱建和居士放棄了外交官的工作,偕妻子帶著年僅兩歲多的女兒,開了九天的車,從華府橫越美國來到萬佛聖城當義工,主要是讓女兒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說:「每一位育良小學和培德中學學生都是最幸運的天之驕子,因爲他們能夠在最清淨、最重視品德的環境之中,培養完整的人格並接受優良的學術教育。」現在女兒已經就讀東岸之大學,他回憶說:「回顧這十幾年來,果凡在育良小學和培德中學的求學生涯,她不僅學到尊師重道、戒殺護生、與人分享等爲人處事的觀念與良好習慣,也度過了沒有毒品暴力種種染汙的青少年時期。我們經常聽到人家說,果凡小時候總是鎖著眉頭,現在可是常帶微笑的開朗女孩了。」

   2007年畢業的劉親智同學,是父母在1994年把他從馬來西亞帶到萬佛聖城,從幼兒園到高中,接受一系列的完整教育,父親做義工,母親則在學校幫忙行政工作。他以優良的成績與表現,得到普林斯頓大學四年全額獎學金。去年他在大學裏首度成立佛學社,開始分享他從小到大所學習到的佛法,目前有十余個同學加入。這是畢業生把自己所得到的體驗,擴大到校外的成果。他的父親劉德福居士說:「宣公上人常說讀書是爲了明理,不是爲了名利。我們希望孩子們真真實實地朝這個方向走。我已經虛度了大半輩子的功夫,不希望孩子們再步著我的後塵,走那麼多的冤枉路。想到這裏,不禁爲自己在1994年所做的抉擇而慶幸。」

   2007年也是培德中學意義重大的一年,學校通過了美國西部院校協會(WASC)的嚴格評鑒,成爲全美第一所佛教立案的合格高中,畢業生的成績將被全美各大學院校所接受,並可簽發國際學生簽證。學生在此熏陶和訓練之後,畢業生已有多人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等各分校、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名校就讀。有些學生于完成學業後,即回到母校加入義務教師的行列。

   事實上,育良小學和培德中學是超級迷你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大約只有一百七十人,但是投入教學的老師卻超過四十位,大家齊心協力爲教育而努力。這種特殊的教育環境,不但讓學生受到佛法的熏陶,也學習了中國儒家的思想,並且不和現代學術脫節,培育出更健康的下一代。這種教育,表面上似乎是教育了學生,事實上還教育了老師和家長,也會教育更多有緣的人。

   學生的來源已逐漸擴大到美國各州及加拿大,以及亞洲的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還有歐洲的西班牙、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國家和地區。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學生,將會把所學帶回去。誠如義務老師陳威宏所說:「我們的學校雖然規模不大,人數不多。但是每一位學生就好比一顆種子,只要盡心盡力地培植他們,將來每一顆種子都會變成一棵大樹;當這些大樹開花結果時,也將是百千萬億新種子誕生之時。」

   (作者系法界佛教總會董事)

  

  

《向下紮根,往上結果--中小學在萬佛聖城叁十年的經驗(釋近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