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向世界的中國佛教教育(惟善法師)

  走向世界的中國佛教教育

  惟善法師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佛教界不斷向世界輸送留學生,大批留學生學成歸國,培養起了一支高素質、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同時,越來越多的出家僧衆接受過高等教育,這也爲佛教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些都是中國佛教界國際化的優勢所在。

  同時,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的提高。目前,法師們的文化素養參差不齊。有的接受過高等教育,更多的年少出家,只有初中水平,根本談不上系統的教育。基于這種現狀,中國佛教教育可以借鑒斯裏蘭卡的佛學教育體系。將佛學院的學位體製參照國家學位體製來設計,因材施教。例如,對于取得學士學位後皈依的法師,他們可以只修學佛教研修班,補充佛學知識,而不用再次攻讀本科。對于文化基礎知識較爲薄弱的法師,可以開設多種文化課程,以提高法師的文化修養。佛教課程設置也有待調整。目前,中國佛教課程設置多集中于具體佛法課程,而綜合課程相對較少,如,表達能力和儀態訓練、禮儀常識等方面的課程較少。同時,部分寺院較爲保守,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中國佛教國際化的進程。

  還有就是外語在佛教教育中的重要位置。中國佛教現代化、國際化的羁絆之一就是語言的限製。語言是對外交流的工具。雖然中國對外交流日益頻繁,但是中國法師出國留學人員比例仍然相對較少。他說,這裏的外語是廣義的外語,包括梵文、巴利文等古代語言在內。許多佛教經典著作是由梵文和巴利文書寫而成的,學習梵文和巴利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佛法要義。狹義的外語就是當今世界除中文之外的語言。這些語言是交流的媒介,是相互學習、借鑒的橋梁。很多法師雖意識到外語的重要性,但在語言表達上仍需提高。很多法師的外語也多是紙上談兵,外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較強,交流能力則相對較爲薄弱。因此,如何提高法師們的外語水平是中國僧伽教育所面臨的艱巨任務之一。

  我們也無需太過悲觀。高速發展的經濟是中國佛教界崛起的堅強後盾。在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今天,中國佛教的外語教育也將不斷發展、不斷提高。中國佛教的發展離不開佛教教師隊伍的培養。目前,中國佛教教師的地位仍然較低。很多教師沒有經濟上的保證,使得他們無法集中精力進行教學方面的改進與創新。同時,佛教教師間的交流也較少,知識更新的周期較長。只有通過相互交流,方能發現自身的不足,方能發現新的教學方法。佛教教師間的交流應該是開放的、自由的。既有不同佛學院間的交流,也可以有佛學院與大學間的交流,既有宗派內部間的交流,也應有叁大語系、叁大佛教宗派的交流。通過交流,佛教教師就能不斷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中國佛教教育事業的發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