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的“一個根本 叁個借助”
葉小文
《中國宗教》
這個佛教教育論壇,有來自韓國、日本、泰國、美國和我國臺灣、香港、大陸地區的大學校長、學者專家、高僧大德。聽了發言,看了論文,收獲頗豐。面對這個衆人關心、常講不衰的題目,不禁想到中國佛教的前景,想到中國佛學院的建設,難免有幾分感慨和思考,歸納爲“一個根本,叁個借助”,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個根本,就是在今天這樣一個變動不居、充滿誘惑的時代和環境中,我感到佛教更需要抓住教育、培養僧才這一根本,以法爲師、以戒爲師,沈下心來,入于定境,研習經律論,勤修戒定慧。在讀書、修持、教育上,要學習和弘揚鑒真精神。鑒真大師不畏艱險,不顧目盲,六次東渡,舍身送法,這是一種何惜身命、爲法忘軀的獻身精神,一種勇猛精進、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一種傳播文化,寬廣無私的包容精神。今天的大陸,雖然寺塔聳立,寶刹莊嚴,雖然也有一些高僧大德,但比起事業的需要,缺乏的是人才,尤其缺乏的是有鑒真精神的人才。培養人才,刻不容緩。
叁個借助,即:
一是借助現代教育。中國佛教曆久不衰,不斷煥發生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一個綿綿不絕的叢林教育傳統,有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豐富的教育思想、靈活多樣的教育方法。所謂“隨緣說法,應機施教”。自古至今,高僧不斷,龍象輩出,才得以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但在走出山林、走入現代之後,中國佛教恰恰又需要一些“隨緣方便”,需要吸取現代的養分。傳統教育的優勢在于僧格的熏陶與培養,現代教育的優勢在于知識的普及與人才的規模生産。因此,中國佛教教育在立足傳統的同時,需要借鑒現代教育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傳統更加需要與現代對接,巧妙地融人現代。
二是借助社會人文。中國佛教教育面臨許多資源,有傳統資源,也有現代資源,有教內資源,也有教外資源。其中不可忽視的是社會人文資源。中國佛教浸潤于中華文化的傳統之中,文化與宗教水乳交融,文化因宗教而具有靈性,宗教因文化而提升品位。中國佛教在大力加強佛教教育、傳燈續焰,傳續香火之時,應該發揚光大重人文、重文化的傳統。在中華民族複興的偉大進程中,佛教可以張揚其文化的特性,散發其文化的魅力。
叁是借助外文工具。中國佛教教育的發展不是孤立的,還要有開放的世界眼光。當今,日本、韓國、泰國、斯裏蘭卡等國家以及我國臺灣、香港地區的佛教教育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有許多好的教育經驗可以借鑒。鄧小平先生早就講過,中國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今天的中國佛教教育,同樣離不開廣采衆長,離不開對外交流與合作,離不開必要的外語人才和外文工具。中國佛教、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傳播友誼,廣結善緣,離不開直接的語言交流。參禅學道可以直指人心,默默無語,但與各國佛教界交往,卻不能不懂外語,不講外語。我們很高興鑒真學院圖書館的落成,也期待著鑒真學院辦成一所培養中國佛教外語專門人才的學校。
一個根本,根深才能葉茂。叁個借助,因緣才能具足。希望各位大學校長、學者專家、高僧大德,多介紹你們興辦佛教教育、培養佛教人才的成功經驗。期盼中國佛教紹隆佛種,人才輩出,應時契機,走向人間、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