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南麗江藏傳佛教的曆史與佛法事業展望(序)

  雲南麗江藏傳佛教的曆史與佛法事業展望(序)

   藏傳佛教在西藏的廣泛傳播是在公元八世紀,即藏王赤松德贊在位期間。佛教從印度傳入西藏後,以佛教的思想爲本,吸收了一些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方法而以藏語言傳播,逐漸形成藏傳佛教。從大小乘來分,它屬于大乘;從顯密來分,它屬于密乘,又稱金剛乘;從語系來分,它屬于藏語系佛教。金剛乘佛教在唐代被吐蕃王朝引進藏區,取代了苯教的主導地位。今天所說的藏傳佛教,實際上是涵蓋了小乘、大乘和金剛乘等叁乘教法的佛教。

   藏王赤松德贊大力提倡佛教而貶斥苯教,苯教自此失去了它“國教”的地位。很多苯教徒被流放到對西藏來說是邊疆的康區,康區便成爲苯教的大本營。麗江與康區毗鄰,也成了苯教傳播的輻射區。西藏原始苯教與納西民俗融合逐漸形成具有納西特色的宗教――東巴教。

   宋朝後期,在甯瑪派之後,相繼形成了藏傳佛教的薩迦派、嘎舉派、格魯和新苯教等許多教派。嘎舉派和甯瑪派率先傳入今天的迪慶和麗江等地區。

   元朝初期,忽必烈尊奉薩迦派,教主八思巴被朝廷封爲“帝師”,在他的主張和努力下,西藏歸附中央朝廷,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忽必烈南征大理途經麗江,薩迦派隨之而傳入麗江、甯蒗、永甯,並建有薩迦寺院。

  

   元朝初期,嘎舉派也受到朝廷的重視。八思巴去世後,嘎舉派的第叁世噶mb成爲朝廷的國師。嘎舉派在麗江的影響也得到增強。

   清朝時,格魯派勢力擴張到永甯、甯蒗,當地逐步形成永甯、甯蒗普米族和摩梭人全民信仰藏傳佛教的局面。

   明朝永樂年間,第五世噶mb應邀到南京爲太後做超薦法會,十叁日間天天顯現神通,震服朝野,皇帝封他爲“DB法王統領天下釋教”,成爲大明朝的最高宗教領袖。同行的仲巴活佛被封爲“東寶活佛”。

   明朝時,納西首領歸附大明中央政府,受封爲土知府,勢力發展很快。當時木氏土司的疆土包括今天的雲南迪慶、麗江、怒江以及大理北部、四川甘孜州、涼山州的木裏縣以及西藏昌都的部分地區,藏語稱它爲“江地”,即納西人的地方。當時木氏土司以迪慶的小中甸爲夏宮,以麗江木府爲冬宮,統治著叁江並流腹地的大片土地。

   由于木氏土司大力支持藏傳佛教,很多寺廟裏都塑有木氏土司像作爲護法,被民衆尊爲“木天王”。木氏土司支持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尊崇木氏土司,相互依存,使江地的藏傳佛教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寺院管理製度。江地的嘎舉派在教法上則與西藏拉薩堆龍的楚布寺和四川德格的八邦寺保持著傳承體系的聯系。第十世噶mb在江地傳教二十多年,使江地成爲佛法教化的地方,成爲叁江並流地區重要的藏傳佛教區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