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講 業之因果
釋迦牟尼佛初轉*輪即宣苦谛,而欲了知器情世界之痛苦本性,首當了知痛苦之因,以及由此感召之苦果。外道教見解總歸于斷見和常見,執斷見之外道者(順世派),否認輪回、因果法則,認爲生命如花開花落,人死如燈滅,故不具生起追求解脫之出離心的緣起;執常見之外道者,誤將輪回執爲實有,因畏懼叁惡趣之痛苦而行持善法,雖願自他一切衆生獲得叁善道之果,然叁善道並未超越輪回苦海,有漏福報消盡之時必墮惡趣,故非究竟解脫。而佛教因果不虛之法規乃本師釋迦牟尼佛之谛實語,洞徹一切顯現背後的究竟本質,于此心生定解而如法行持,方能從根本上消除痛苦之因,增上善果,最終趨向解脫。
一、一切業之自性
業之因果指的是導致流轉叁惡道抑或叁善道之因,以及如是行持感受的果報。佛教的戒律即以此緣起而製定。上至有頂下到地獄的一切有情各自感受不可思議、千差萬別的痛苦和快樂,皆來源于往昔各自所積累的惡業與善業。如《百業經》雲:“衆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諸業亦種種,造種種衆生,漂泊于輪回,業網極廣大。”
一個人無論在世間曾經多麼功成名就、位居王臣,臨終之時亦無法帶走世間的毫許受用,唯有自己此生積累的善業、惡業緊緊跟隨,將自己引入輪回的善趣或惡趣之中。如《功德藏》中雲:“高空飛翔金翅鳥,雖暫不見身影現,然與其身無離合,因緣聚合定現前。”意爲當金翅鳥展翅翺翔在高空中時,雖未看到身影,然並非沒有身影,無論其最後降落在哪裏,那裏就會出現其黑乎乎的身影。同樣,所造的善業、惡業果報雖然不一定立竿見影、現前果報,但是因果毫厘不爽,一旦因緣聚合時必定降臨到自己的頭上,自食其果。如《百業經》雲:“衆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
《功德藏》雲:“樹根爲藥芽亦藥,根爲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意爲若樹根爲藥,則樹幹、樹葉均爲藥;若樹根爲毒,則樹幹、樹葉均爲毒。因此,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善是惡,完全取決于發心。故汝等當時時刻刻觀自心,若爲善念,祈禱上師加持護持善念並令善念增長;若爲惡念,心生忏悔並祈禱上師加持,斷除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惡念;若爲無記之念,祈禱上師加持,斷除無記,增上智慧。
就沒有絲毫自私自利、內心無比清淨的菩薩而言,一切行持(包括表面的身語七種不善業)皆爲利益衆生,如釋迦牟尼佛于因地作爲大悲商主殺死短矛黑人。但對于我等凡夫,日常行持不滋生惡分別念是不現實的,關鍵在于護持正念,及時發現惡念的苗頭,懸崖勒馬,並以正念忏前戒後。即使日常行持善法,首先要詳細觀察自己的動機,若確實是無私的善念,則盡管如法行持;若摻雜私心或者貪圖名利之世間八法,則應立即調正發心,以菩提心攝持;若實在無法調整自己的動機,不妨先暫緩行持此等善法。
蓮花生大師曰:“證悟見解廣若虛空,取舍因果細如粉末。”
往昔阿瑞仁波切作爲德高望重的大成就者,雖不乏受用,然生活起居極其簡樸,因果抉擇慎之又慎。午炊時,侍者喇嘛仁波切若劃了叁根火柴還未能將火燃起,這天即不再生火做飯,因他覺得叁根火柴已夠浪費了。阿瑞仁波切從不踐踏一切文字,因爲文字乃諸佛菩薩智慧與事業之顯現,縱是日常所用鈔票,也不隨便亂放。有一次,仁波切搬家時,侍者一時找不到捆綁口袋的繩子,便隨手拿了一條舊哈達代替。此哈達乃弟子獻予阿瑞仁波切的,因日久變得又短又細,幾乎就是幾縷破線而已。但當昌根阿瑞仁波切發現後,嚴厲呵責侍者:“你覺得這不是一條哈達嗎?它代表信衆之一片誠心,你卻隨便將其糟蹋。從今以後你不要再當我的侍者了!”
因果不虛,現世中雖然有些作惡多端者當下安享榮華富貴,不過是往昔善業感召,一旦善果消盡,現世惡業所致痛苦則是始料不及且不堪設想的。而一些今生行持善法者,表面看起來遭受病苦、貧窮,此乃往昔無始以來惡業感召之苦果,然修持正法的現行對治力已經削弱甚至消盡後世轉生惡趣的業力、隨眠習氣,今世成熟的痛苦亦爲重報輕還。如《能斷金剛經》中說:“行持波羅蜜多之菩薩,受到損惱或受極大損惱,此乃未來所受之苦業,于此世成熟。”真正因果只有佛陀方能遍知,連菩薩都無法了知究竟的因果,故凡夫勿以表面暫時的顯現而輕視因果甚至誹謗因果。
《賢愚經》中曰:“莫想諸罪微,無害而輕視,火星雖微小,能焚如山草。”如同星火燎原,锱铢惡業亦導致漂泊輪回之因,故當勵力斷除;如同聚沙成塔,點滴善業亦能令我們獲得究竟安樂,故當精勤行持。如佛教公案中,世尊腳上刺入降香木刺,乃往昔做菩薩時殺死短矛黑人的業報。由此可見,即便是斷除一切業惑障礙的佛陀和阿羅漢尚且要感受業力的異熟果報,何況吾等薄地凡夫呢?寂天菩薩曾雲:“刹那造重罪,曆劫住無間,何況無始罪,積重失善趣。”無始以來漂泊輪回的我們不知道造了多少惡業,若仍執迷不悟,繼續累積惡業,則脫離叁惡趣之苦都遙遙無期,遑論解脫!
弟子們!若欲生生世世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獲得究竟的安樂,首當從內心深處對因果生起堅定不移的誠信,並且暗下決心:隨時隨地以正知正念攝持,時時觀察自心,縱遇命難,锱铢惡業亦當忏悔、斷除;點滴善業也以叁殊勝法盡力行持。如是斷惡從善,久而久之自相續自然清淨、調柔,自心的堪忍力令與其結緣者皆心向善道,自他善法事業日日增上,終獲解脫。
二、十不善業與十善業
(一)十不善業
1.十不善業之因
由貪嗔癡疑慢等煩惱所做之行持均爲不善業,表現在身業上爲殺生、不予取、邪淫。表現在語業上就是兩舌、惡口、妄語、绮語。意的不善業就是貪心、害心、邪見。造這十種惡業時如果具足前行的發心,中間行持惡行,最後達到目的,則惡果就會非常嚴重;若不具足如是因緣,則惡果要輕得多。
2.十不善業之形相與果報
十不善業所得的果有四種,分別爲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如是果報皆由因緣而起,若失壞因緣,則果報無從生起。
(二)十善業之果報
觀修:
在了知業之因果理趣之後,應當于座上精勤觀修,座下細致觀待自心,謹慎取舍因果,如法行持,方爲趣入解脫之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