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聞法方式
聞法方式分二:發心與行爲。
一、發心
首當認識,輪回與涅槃之根源爲何?身語意叁門何者爲主?
所謂身者,藏語音爲“履”,除表示身體之外,尚有留下或剩下之意,意爲剩余之殘軀。如是之身無論行持善惡,皆受心之主宰。臨終之際,身體留于世間,而心隨業風流轉六道,故身非首要。
所謂語者,如堪布昂瓊仁波切于《勝乘獅吼妙音》中曰:“依身而具脈,脈乃文字之自性,故氣行脈中,而生欲言之念,即言種種者爲聲。”然身心離散之時,聲音斷絕,語則不存。
所謂意者,思慮紛飛,漂泊不定,如堪布昂瓊仁波切于《勝乘獅吼妙音》中曰:“其明了覺知者乃心識之性相。”細致觀待,我們哪怕吃一頓飯,都是妄念不斷。故心乃善惡之源,主宰苦樂之果。誠如華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心爲諸法源,調心佛善說。”輪回非外有,乃在心念中。若起貪嗔癡,漂泊輪回苦;刹那善念行,亦趨解脫道。無始以來,正因無明蒙蔽自性,凡夫未解心性實相而執虛幻爲實有,以我執而起現貪嗔癡煩惱,如是苦因必造餓鬼、地獄、旁生等惡趣果。因此,若欲脫離輪回之羁絆、獲證解脫之恒久安樂,必須依靠調心。由此可見,發心很重要!
何謂發心?就是我們修法的動機和目的。發心爲心態,行爲乃身、語。發心在藏語中爲“根當”,其中“根”就是去做,意爲以發心爲基礎,朝著目標行持。因此,首先要懂得以何種心態修法。修法之前,我們要好好地反觀自心:我修法的目的是什麼?修法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痛苦、喜悅等等,我的心會不會隨之變化?會不會退失精進修法的心?如未細致觀待發心,或者毫無目的追隨他人修法,即使念誦數億遍心咒、磕一萬個大頭、修行大圓滿無上竅訣法等等,亦難以圓滿修法之功德。因此,發心是非常重要的!
發心分二: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龍樹菩薩雲:“地土抟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爲母數。”虛空周遍之處遍布有情,有情周遍之處充滿業感痛苦,而此等充滿業感痛苦之有情無始時來曾無數次做過自己的父母。僅僅現量觀察亞青寺的野狗,它們由于業力,常感饑餓,所以不停地想法設法覓食,即便找到一點點食物,自己也忍饑挨餓舍不得吃,將它留給狗寶寶。如是母親甯肯自己擔當所有的虧損、屈辱、創痛、病苦、甚至惡業,哪怕自己很卑賤地活著,亦無私賜予我一切利益與安樂。
如今于我等恩重如山之父母,由于無明遮障,沈溺輪回感受無量諸苦,我等何忍袖手旁觀?今生有幸值遇大乘教法,承蒙具德上師攝受,懂得究竟安樂之道,故我等當義不容辭,關切如母有情之疾苦,以正法回報母親之深厚恩德,誓願置如母有情于暫時乃至究竟安樂之地,此乃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誠如無垢光尊者于《究竟勝義之教言——精要明鏡》中曰:“叁界六趣之有情無一未曾做過自己父母,若未以相續大悲菩提心而發清淨誓願,則不能開啓利他寶藏之門。”
(二) 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如頌雲:“諸法即緣故,住于意樂上。”果密咒乘之殊勝方便歸根到底在于轉變意樂。故密宗當依不同次第淨觀五種圓滿,此乃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淨觀五種圓滿支分爲二:一爲次第根機者依靠意念造作之淨觀五種圓滿,二爲已證悟緣起性空者自然呈現五種圓滿。
就聞法而言:
導師圓滿:具德上師總攝佛法僧叁寶、上師本尊護法叁根本、化報法叁身,乃九寶之尊,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之總集,故應視傳法導師即爲普賢王如來或者是金剛持。
眷屬圓滿:同堂聞法之信衆乃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
法圓滿:所聞之法乃九乘之頂的究竟法要。
地處圓滿:聞法之處乃銅色吉祥山之密嚴刹土。
時圓滿:超越過去、現在、未來叁時,住于第四時大平等。
汝等需知,密宗之一切行爲與誓言皆應于信心中護持,唯依信心方可獲得加持。成就者內心清淨,一切顯現皆爲淨相,並非在遠離此地之外,安立另一個密嚴刹土。若于自心之外安立五種圓滿,遠非究竟。由此可見,淨觀五種圓滿並非通過意念造作,刻意將不清淨觀想爲清淨,而是本來清淨。但衆生因業力沈重,未識心之本面,將種種顯現執以爲實,妄分賢劣,故輾轉于輪回痛苦之中,無力出離。然諸佛菩薩巧設方便,依五種淨觀方式強力改變衆生不淨之顯現,最終圓滿諸佛之果位。如華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此器情界清淨刹,無有不淨之顯相,萬物本爲壇城輪,認識即爲密乘戒。”
誠如《功德藏》雲:“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相大小。”我們不論聞法、修法還是禅定,發心當爲首要。如是以方便攝持,不論善法大小,必當成就解脫善果,稱爲加行發心殊勝。而善根不爲他緣毀壞,稱爲正行無緣殊勝;行持善行之後,如法回向,令善根日日增上,乃結行回向殊勝。如是叁殊勝法乃行持善法之關要,汝等當切記。
二、行爲
身語所做爲行爲。
行爲分二:所斷之行爲和所取之行爲。
(一)所斷之行爲
所斷之行爲乃聞法時應該斷除的惡行,此中分叁:叁過、六垢、五不持。
1.叁過
(1)耳不注如覆器之過
聞法時,雖身居聽法行列,然心猿意馬,耳識未專注于法音,全然不知所雲爲何,如同覆蓋瓶口之容器,難以注入甘露般,此乃耳不注如覆器之過。
(2)意不持如漏器之過
聞法時心不在焉,滿足于一知半解或敷衍了事,未深入探究法義之真實意趣並納入心相續。如是行爲如同有漏之容器,即便注入少許甘露,少頃即傾漏無余。
(3)雜煩惱如毒器之過
以貪圖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爲動機,摻雜貪嗔癡等五毒煩惱而聞法,無論所聞法義多麼殊勝,于己亦難有利益,如同將甘露注入有毒之容器。
以上叁過當于聞法中斷除,聞法時切勿東張西望、胡言亂語、妄念紛飛。應如古德雲:“聞法如野獸聞聲;思維如北方人剪羊毛;觀修如愚人品味;行持如饑牛食草;得果如雲開日出。”野獸酷愛聽琵琶聲,即使獵人射箭亦未發覺。吾等聞法亦應雙手合十、全神貫注以谛聽,甚至情不自禁汗毛豎立、淚流滿面,如是深心恭敬。
2.六垢
(1)傲慢
古德雲:“我慢高山,不留德水。”無論世、出世間,若自居功高、心懷慢心,則成修道之障,無有功德可言。如上師不會漢語,自認爲漢語講得比上師好;行持善法時覺得自己的功德比上師還大;自以爲智慧、財富、相貌超勝于人等等。傲慢心有時極其細微,難以察覺,甚至覺得事實如此,故當時時反觀自心,祈禱上師忏悔並斷除慢心。
(2)無正信
意指于上師、正法無有信心。有人不遠千裏,輾轉飛機、火車、汽車來到這裏,貌似有信心,但是卻于上師、法不生信心。喇嘛仁波切作爲大成就者,本身就是見聞解脫,信衆即使聽不懂,也應用心體會上師叁寶的加持。很多動物都在聽喇嘛仁波切講法,何況我們生而爲人呢?你們不一定要到我這裏聽法,喇嘛仁波切以及亞青寺很多堪布活佛講法,如果對應自己的根機,都應該去聞法。
(3)不求法
意指于法不起希求心。上師講不講法無所謂,自己聽不聽法無所謂,即使上師傳講了諸多殊勝法寶亦不起歡喜及意樂。
往昔釋尊于因地,爲求一偈,甯舍身命,“剝皮爲紙,刺血爲墨,以髓爲水,析骨爲筆,書寫佛經。”曆代傳承祖師及我等大恩根本上師亦跋山涉水、披肝瀝膽、曆盡險阻、行持無量苦行方獲證如是捷徑解脫之殊勝法寶,如今不惜荷擔衆業,爲我等傾囊相授,吾等當以歡喜心深心惜之。
(4)外散
意指心念外散,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妄念紛繁、撫今追昔、思前想後,外境稍有變化(如人語、車聲、犬吠等等),心即隨之而轉。如是心識散亂于外境乃輪回一切迷現之根本、痛苦之來源,故當收攝身心,恒時護持正念、正知,目光專注于上師,聚精會神地聞法。
(5)內收
意指心思過于內收,而致昏沈欲睡。
心識外散與內收均爲過失。如瑪吉拉准空行母也說:“不緊亦不松,彼具正見要。”故心應如弦之于琴上,過緩則難有佳音,過緊則有摧折之慮,諸根應不松不緊,悠然而住。
(6)疲厭
指于聞法心生厭倦、厭煩的情緒。如聞法時間稍長,感到饑寒交迫或酷暑難當,心裏暗暗盼著講法早點結束。
如是過失當斷然摒除,當思我等曆經百千萬劫積資淨障,方獲如是暇滿人身,值遇具德上師,聽聞殊勝稀有之甚深妙法,故當誓願甘受一切嚴寒酷暑、困苦病痛,以歡喜的希求心恭敬谛聽,百不厭倦。
3.五不持
(1)持文不持義
指僅執著于聞思之詞句之見,而未將法納入心相續,成爲調心之力量。如同僅知水能解渴,卻未飲用,無有實義。
(2)持義不持文
有者一味排斥聞思,未解實修之理趣,茫然安住于無念狀態,乃持義不持文。
難道無念狀態即是佛之境界嗎?佛在藏語中爲“桑吉”,“桑”意爲從無明中蘇醒——無始以來,衆生因無明遮障,愚癡昏昧,如今依靠正法之力于無明中喚醒沈睡的衆生,爲“桑”,非茫然無念。“吉”意爲從無明醒來,證得俱生智慧,相續中增長證量與功德。因此,若一味無念,如何從無明中清淨、從執著中解脫呢?若僅安住于無念狀態,釋迦牟尼佛焉需講解八萬四千個法門以應衆生根機?此乃持義不持文之過失。
(3)未領會而持
密法針對不同根機有共、不共之見解。若未觀察根機、且未解真實密意,僅憑表面詞句而行持,是爲過患。如有些人不懂得用酒、身體供養叁寶的密意,內心仍存有分別、執著,就不能盲目地模仿表面行爲。
(4)上下顛倒而持
次第根機者未依次第而行持,盲目高攀甚深法要,若未如理修持前行即急于修持正行——成熟口訣法,未具良好的直斷基礎而盲目修學頓超等等,均爲上下顛倒而持。
(5)錯謬而持
有者聲稱密宗超越因果,故不必取舍因果,恣意行持密法中所謂之不共行爲;有者未辨行道見解與果位功德,聲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而爲自己啖食生靈尋找借口,此乃錯謬而持。尚需了知,超越因果絕非撥無因果,任運而行絕非胡作非爲。行道中人自應謹慎取舍因果,真正證悟者因通達緣起性空之理趣,取舍因果自然更加細致任運。如蓮花生大師曰:“證悟見解廣如虛空,取舍因果細于粉末。”堪布昂瓊教言亦雲:“若瑜伽士貪執妙力幻化而行不善業者,則受業報,故于行爲中作信解、取舍微細之因果乃爲主要。”因此,修行人應根據自己修行之見量,謹慎地取舍因果,護持叁乘律儀。
以上叁過、六垢、五不持之過患當斷然舍棄。
(二)所取之行爲
1.依止四想
如《華嚴經》中說:“善男子,汝應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藥想,于善知識作名醫想,于精進修持作醫病想。”
無始以來,吾等因無明而耽著塵世,流轉輪回而飽受諸苦,故當作病人想。而具德上師乃妙手回春之良醫,賜予吾等妙法甘露,故吾等當謹遵師教、依教奉行,方可離苦得樂,永獲安樂。
同時應當遠離顛倒四想:如《功德藏》中雲:“人性惡劣诳如繩,依止上師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實喜狩獵舍誓言。”即將上師看作獐子;將正法看作麝香;將自己當作獵人;將精進修行作爲箭、陷阱等捕殺獐子的方便。如是依靠正法積累惡業,終將墮入惡趣。
2.具足六度
六度即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以聞法爲例,爲上師鋪設法座、供養哈達、鮮花乃布施度;如理如法聞法乃持戒度;不畏酷暑、饑寒、勞頓,以歡喜心聞法爲忍辱度;收攝身心、專注聞法爲精進度;全神貫注、聚精會神聞法爲禅定度;將法義納入心相續,了知取舍爲智慧度。
我等當時刻觀待自心,如理行持所取之行爲。
3.其他威儀
如恭敬導師、僧衆;不遲到、早退;入室脫帽,不搶占聞法座位;入座按照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男女分坐;進入道場後不講閑雜語、關閉手機、不隨意走動等等。
總的來說,真正修法者身口意如法行持,自然具足威儀。最近漢族弟子不管修法和行爲都有很大進步。如聞法時男衆、女衆分列而排,比丘、沙彌、居士依不同學處亦次第而坐。入座後,無有到處走動、口說閑散語者,大家都專注一心念誦百字明等心咒靜候上師到來。對此,我非常高興!如是依教行持,相續中自然會生起修法功德,我隨喜你們!希望你們日後也能這樣如理如法地聞法、修法。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總說 聞法及觀修要義 第一講 聞法方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