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觀修要義
任何正法均需以加行發心、正行無所緣、結行回向叁殊勝法攝持,在此先總述本傳承之修持要義,次第觀修法義時,皆以此行持。
依照昌根阿瑞仁波切之龍欽傳承,首先通過聞思了知法義,于座上思維、觀察人身難得等法義,當妄念漸息,心感疲倦時,將心自然安住在平靜狀態,如是觀察與安住交替而修,必能于法心生定解,增上修法道驗。
一、前行
無論觀修共同前行之法義、修持大圓滿無上竅訣法等等,均以此前行攝持。
前行總分爲二: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
(一)前行之前行
前行之前行分二:地處清淨與入座前准備。
1.地處清淨
選擇能令身語意叁門安定的平坦之地修行。而人流穿梭、動物出沒、山高險峻、古怪神秘之地不宜修持禅定。
2.入座前准備
爲了摒除外緣幹擾,順利圓滿禅修,入座前尚需做如下准備:
(1)先處理好一切瑣事
如:喝水、如廁、擤鼻涕、關閉手機、交待家人此時來電話暫時不接聽;如有緊急事務,則先迅速處理完畢等。
(2)食勿過飽,衣勿過暖
可用衣被適當覆蓋腰部以下身體,特別是膝蓋,以適度保暖(過暖則易昏沈,過寒則不利身體健康)。
(3)略事活動
如果感到身體有些僵硬,可以適當活動肢體後再入座。若感昏沈,可用冷水洗臉等方法先令清醒後,再入座。
(4)准備坐墊
坐墊較舒適,然亦不可過于安適反易昏沈。
(5)入座發誓
准備工作就緒後,于坐墊上,以指甲掐肉立下二種誓言:第一、一旦上座,則謹慎護持正念,心不外散而隨妄念漂泊,亦不內收而陷于昏昧;第二、即使父母等至親來見,亦不起座而中斷此座修法;縱遇命難亦不違犯以上誓言。如此發誓可遣除修行過程中外(外緣幹擾、自身疾病)、內(內心妄念)、密(修法過失)之魔障。
(二)入座前行
修持大圓滿無上竅訣法能否迅速成辦解脫,與殊勝修行方便密切相關,其中關要乃“叁不動搖”修法,因“身不動則脈直,脈直則風息,風息則心安穩。”若坐姿尚未如法,則無法調伏自心,故應如理而行。其中,身不動搖穩如大山和五根不動搖清如大海應于毗盧七支坐法中圓滿。
入座前行分叁:身要七支坐法;語要排除九節佛風;意要發菩提心。
1.身要七支坐法
“支”乃關要之意。身要七支坐法分七:雙足跏趺坐(足支)、雙手定印(手支)、身體端直如箭(頭支、肩胛支、腰脊支)、舌抵上腭(舌支)、眼睛自然平視(眼支)。
(1)雙足跏趺坐(足支)
若能雙盤最佳,因雙足跏趺坐身體自然形成安適、穩固、端直等狀態。若暫且不能,單盤及散盤亦可。因大圓滿重在調心,應盡量保持坐姿的舒適自然。
(2)雙手定印(手支)
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拇指輕抵置于臍下(男女相同)。亦可將雙手覆置雙膝之上,稱爲休息印。
(3)身體端直如箭(頭支、肩胛支、腰脊支)
頭部中正,下颌微收(頭部微微下壓喉結)。頸部不低不仰。兩側肩胛略向後張,稍微挺胸,以使胸廓張開。脊椎樹直,勿弓勿突,以使身體端直,不倚不靠,不松不緊自然端坐。若身體坐式過緊,如用力挺腰等,則易生胸悶、背部不適等現象,且易起現諸多妄念(掉舉);若身體坐式過松,易現不清明或昏睡(昏沈)。
(4)舌抵上腭(舌支)
上座時應舌抵上腭;若心已安住,則不必動念觀察自己是否舌抵上腭,而以護持修行所緣對境爲要。
(5)眼睛自然平視(眼支)
眼睛平視前方,自然睜開,既勿太大或太小,亦勿過于專注于某個具體目標,應如平常視物般自然而廣闊地目視前方。睜眼過大或過小、緊盯目標或反複伺察自己睜眼是否恰當,會令心氣熾盛。有者感覺睜眼修法易導致眼睛疲勞、發脹、流淚等等,然反觀日常生活中,我等皆恒時睜眼起居行走,並未出現此等現象,說明眼睛不適乃執著眼根、未做到自然所致。
2.語要排除九節佛風
目的:對治禅定中的昏沈與掉舉,令心不散亂,成爲修持正法之器。
方法:在此依龍欽派傳承宣講排除九節風,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步:左手大拇指壓住無名指的指根握成金剛拳,置于左側大腿根部動脈(依照生起次第之教授,無名指根和大腿動脈乃飄動業氣之通道,故以金剛拳壓住,不令業氣飄動有助于斷絕貪嗔癡煩惱,並創造智慧增上之緣起),右手中指直立,將大拇指、食指和無名指叁指置于中指周圍形成叁股金剛杵(龍薩派爲結契克印),以中指按住右側鼻孔,由左側鼻孔以初緩、中快、後緩之方式呼氣(呼氣如青稞形狀:兩頭尖中間粗)叁次,同時觀想無始至今由嗔心所造一切罪業及病魔以灰白色之垢氣排出,獲得清淨。
第二步:複右手結金剛拳置于右側大腿根部動脈處,左手結叁股金剛杵,以中指抵住左側鼻孔,由右側鼻孔排氣叁次,觀想無始至今由貪心所造一切罪業及病魔以暗紅色之垢氣排出,獲得清淨。
第叁步:複次雙手結金剛拳置于左右大腿根部動脈之上,兩側鼻孔同時排氣叁次,觀無始時來至今由癡心所造一切罪業及病魔以煙漬黑色之垢氣排出,而得清淨。
3.意要發菩提心
語要排除九節佛風後,當稍微停頓一下,反觀自心修法目的爲何?若爲惡念、無記、利己之動機則需當下斷絕。複應思維:吾因畏死求出離,今未成就焉利他?如是初由意念造作並反複串習,思維如母衆生于我生身、賜命、施財、教授世間知識等等重恩,而生起“以悲心緣有情,以智慧緣正等覺”之廣大菩提心。(詳見《普賢上師言教》等經典)
二、正行
(一)觀想皈依境
不同修法觀想皈依境雖然迥異,但總體觀修原則相近。以觀想上師皈依境爲例,將上師栩栩如生地觀想在自己對面上方的虛空中,摯誠祈禱。初學者難以清晰地觀想皈依境,可從下而上逐層觀想,如蓮花莖、蓮花瓣、日月墊、上師跏趺坐、雙手結定印、身著叁乘叁袈裟等……漸次而修。
此中應注意:
1.應觀師爲法身,方得佛之加持;若視師爲凡夫則無加持。
2.念誦祈禱文時應依文明觀。
如今每月初十、二十五念經時的唱調皆爲往昔大成就者前往刹土記錄下來的空行、勇士的唱誦,由華智仁波切、龍多活佛、堪布昂瓊、昌根阿瑞仁波切、喇嘛仁波切曆代傳承祖師代代相傳,具有極大的加持力,故應盡快以此音調唱誦
(二)寂止與勝觀
①凡夫行靜慮:有所緣境或耽著樂明無念之覺受,此乃資糧道之禅定。
②義分別靜慮:遠離粗大的耽著覺受,但于空性尚有細微耽著,此乃加行道之禅定。
③如來之靜慮:此乃真實勝觀,遠離一切戲論,達到萬法真如實相本性,此乃見道以上禅定。
欲將前行法義真實納入心相續生起證悟的力量,唯依實修。現在很多人聞法多,思考少;看書多,實修少。如是僅停留于聞思,未將法義納入心相續,即使將名言見解說得天花亂墜,亦無實義。大圓滿法極爲殊勝,然並非僅僅聽聞即可解脫,一定要祈禱上師,理解修法關要後細細地修。向上師彙報見解時不要照本宣科地複述書上的詞句,而應實事求是地講述自己禅定的真實狀況、出離心、菩提心、信心是否增上等等?
曆代傳承祖師堪布昂瓊仁波切要求次第根機的弟子以止觀交修的方式逐步增上見解,證悟實相。止觀交修的目的是對人身難得等法義生起定解,進而以稀有難得之歡喜心精進修法。此乃成辦福慧資糧之方便——觀乃福德資糧,止乃智慧資糧,二者如同雙足,不可偏廢。
觀修方法:首先應摯誠祈禱上師加持,並初步通過聞思了知法義。座上依次第觀想,至心漸疲倦、妄念漸息時,既不追憶過去、亦不迎接未來,于當下不加改造中自然安住,時間越長越好!妄念再起時,繼續觀想,直至內心感到疲憊,再次自然安住,如是反複止觀交修。尚需了知,初行者剛剛開始止觀交修時,安住可能會落于無念狀態。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單純無念狀態並非大圓滿究竟見解,但是也不能完全排斥阿賴耶識狀態,因爲這是修法增上的過程。有者修法一旦落入無念,就生起追悔心:“哎呀!不好!我的心落入阿賴耶識狀態。”其實不必如此。華智仁波切曰:“心于散亂時期,印證見解亦不可了悟,故首先澄清粗大妄念,從有相止開始修持。”所謂粗大妄念指有粗大外境與內心對立的能所二取,細的妄念指外境與內心沒有分開,有一個明明了了的念頭,沒有斷除心,這種安住狀態名爲阿賴耶識。雖然這種見解遠非究竟,但既非誤道也非外道,是大圓滿修行的起步階段。此理如同當水面逐漸趨于平靜,慢慢地才能映出月亮的影子。如是繼續修行,達到一定程度,上師印證見解:真正的月亮與水中的月影很相似,但是真正的月亮在天上……相反,若內心始終于粗大的五毒煩惱中流轉,如同波濤洶湧的水面難以呈現月影般,無法印證見解。
因此,無論觀想、修止皆當如理行持。觀想盡量達到“明、淨、穩”,安住逐步趨向穩定而明了、時間延長。如是才能認識迷亂相和實相,生起穩固的慈悲心。若現樂、明、恐懼、顯現佛像或魔鬼等覺受,切勿貪執而隨之漂泊。因貪、嗔、癡等五毒煩惱皆爲輪回之因,故貪執覺受非禅定正途。
座上反複觀修純熟,座下亦應隨時觀修。無論我們置身何地,無論從…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 講記 總說 聞法及觀修要義 第二講 觀修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