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总说 闻法及观修要义 第二讲 观修要义

  

第二讲 观修要义

  

  任何正法均需以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三殊胜法摄持,在此先总述本传承之修持要义,次第观修法义时,皆以此行持。

   依照昌根阿瑞仁波切之龙钦传承,首先通过闻思了知法义,于座上思维、观察人身难得等法义,当妄念渐息,心感疲倦时,将心自然安住在平静状态,如是观察与安住交替而修,必能于法心生定解,增上修法道验。

  一、前行

    无论观修共同前行之法义、修持大圆满无上窍诀法等等,均以此前行摄持。

   前行总分为二: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

  

    (一)前行之前行

    前行之前行分二:地处清净与入座前准备。

   1.地处清净

   选择能令身语意三门安定的平坦之地修行。而人流穿梭、动物出没、山高险峻、古怪神秘之地不宜修持禅定。

   2.入座前准备

   为了摒除外缘干扰,顺利圆满禅修,入座前尚需做如下准备:

   (1)先处理好一切琐事

   如:喝水、如厕、擤鼻涕、关闭手机、交待家人此时来电话暂时不接听;如有紧急事务,则先迅速处理完毕等。

   (2)食勿过饱,衣勿过暖

   可用衣被适当覆盖腰部以下身体,特别是膝盖,以适度保暖(过暖则易昏沉,过寒则不利身体健康)。

   (3)略事活动

   如果感到身体有些僵硬,可以适当活动肢体后再入座。若感昏沉,可用冷水洗脸等方法先令清醒后,再入座。

   (4)准备坐垫

   坐垫较舒适,然亦不可过于安适反易昏沉。

   (5)入座发誓

   准备工作就绪后,于坐垫上,以指甲掐肉立下二种誓言:第一、一旦上座,则谨慎护持正念,心不外散而随妄念漂泊,亦不内收而陷于昏昧;第二、即使父母等至亲来见,亦不起座而中断此座修法;纵遇命难亦不违犯以上誓言。如此发誓可遣除修行过程中外(外缘干扰、自身疾病)、内(内心妄念)、密(修法过失)之魔障。

   (二)入座前行

  

   修持大圆满无上窍诀法能否迅速成办解脱,与殊胜修行方便密切相关,其中关要乃“三不动摇”修法,因“身不动则脉直,脉直则风息,风息则心安稳。”若坐姿尚未如法,则无法调伏自心,故应如理而行。其中,身不动摇稳如大山和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应于毗卢七支坐法中圆满。

   入座前行分三: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

    1.身要七支坐法

  

  

   “支”乃关要之意。身要七支坐法分七:双足跏趺坐(足支)、双手定印(手支)、身体端直如箭(头支、肩胛支、腰脊支)、舌抵上腭(舌支)、眼睛自然平视(眼支)。

   (1)双足跏趺坐(足支)

   若能双盘最佳,因双足跏趺坐身体自然形成安适、稳固、端直等状态。若暂且不能,单盘及散盘亦可。因大圆满重在调心,应尽量保持坐姿的舒适自然。

   (2)双手定印(手支)

   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拇指轻抵置于脐下(男女相同)。亦可将双手覆置双膝之上,称为休息印。

   (3)身体端直如箭(头支、肩胛支、腰脊支)

   头部中正,下颌微收(头部微微下压喉结)。颈部不低不仰。两侧肩胛略向后张,稍微挺胸,以使胸廓张开。脊椎树直,勿弓勿突,以使身体端直,不倚不靠,不松不紧自然端坐。若身体坐式过紧,如用力挺腰等,则易生胸闷、背部不适等现象,且易起现诸多妄念(掉举);若身体坐式过松,易现不清明或昏睡(昏沉)。

   (4)舌抵上腭(舌支)

   上座时应舌抵上腭;若心已安住,则不必动念观察自己是否舌抵上腭,而以护持修行所缘对境为要。

   (5)眼睛自然平视(眼支)

   眼睛平视前方,自然睁开,既勿太大或太小,亦勿过于专注于某个具体目标,应如平常视物般自然而广阔地目视前方。睁眼过大或过小、紧盯目标或反复伺察自己睁眼是否恰当,会令心气炽盛。有者感觉睁眼修法易导致眼睛疲劳、发胀、流泪等等,然反观日常生活中,我等皆恒时睁眼起居行走,并未出现此等现象,说明眼睛不适乃执著眼根、未做到自然所致。

   2.语要排除九节佛风

  

  

  

  目的:对治禅定中的昏沉与掉举,令心不散乱,成为修持正法之器。

   方法:在此依龙钦派传承宣讲排除九节风,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左手大拇指压住无名指的指根握成金刚拳,置于左侧大腿根部动脉(依照生起次第之教授,无名指根和大腿动脉乃飘动业气之通道,故以金刚拳压住,不令业气飘动有助于断绝贪嗔痴烦恼,并创造智慧增上之缘起),右手中指直立,将大拇指、食指和无名指三指置于中指周围形成三股金刚杵(龙萨派为结契克印),以中指按住右侧鼻孔,由左侧鼻孔以初缓、中快、后缓之方式呼气(呼气如青稞形状:两头尖中间粗)三次,同时观想无始至今由嗔心所造一切罪业及病魔以灰白色之垢气排出,获得清净。

   第二步:复右手结金刚拳置于右侧大腿根部动脉处,左手结三股金刚杵,以中指抵住左侧鼻孔,由右侧鼻孔排气三次,观想无始至今由贪心所造一切罪业及病魔以暗红色之垢气排出,获得清净。

   第三步:复次双手结金刚拳置于左右大腿根部动脉之上,两侧鼻孔同时排气三次,观无始时来至今由痴心所造一切罪业及病魔以烟渍黑色之垢气排出,而得清净。

   3.意要发菩提心

    语要排除九节佛风后,当稍微停顿一下,反观自心修法目的为何?若为恶念、无记、利己之动机则需当下断绝。复应思维:吾因畏死求出离,今未成就焉利他?如是初由意念造作并反复串习,思维如母众生于我生身、赐命、施财、教授世间知识等等重恩,而生起“以悲心缘有情,以智慧缘正等觉”之广大菩提心。(详见《普贤上师言教》等经典)

  二、正行

    (一)观想皈依境

    不同修法观想皈依境虽然迥异,但总体观修原则相近。以观想上师皈依境为例,将上师栩栩如生地观想在自己对面上方的虚空中,挚诚祈祷。初学者难以清晰地观想皈依境,可从下而上逐层观想,如莲花茎、莲花瓣、日月垫、上师跏趺坐、双手结定印、身著三乘三袈裟等……渐次而修。

   此中应注意:

   1.应观师为法身,方得佛之加持;若视师为凡夫则无加持。

   2.念诵祈祷文时应依文明观。

   如今每月初十、二十五念经时的唱调皆为往昔大成就者前往刹土记录下来的空行、勇士的唱诵,由华智仁波切、龙多活佛、堪布昂琼、昌根阿瑞仁波切、喇嘛仁波切历代传承祖师代代相传,具有极大的加持力,故应尽快以此音调唱诵

   (二)寂止与胜观

  

  

  

  ①凡夫行静虑:有所缘境或耽著乐明无念之觉受,此乃资粮道之禅定。

   ②义分别静虑:远离粗大的耽著觉受,但于空性尚有细微耽著,此乃加行道之禅定。

   ③如来之静虑:此乃真实胜观,远离一切戏论,达到万法真如实相本性,此乃见道以上禅定。

  欲将前行法义真实纳入心相续生起证悟的力量,唯依实修。现在很多人闻法多,思考少;看书多,实修少。如是仅停留于闻思,未将法义纳入心相续,即使将名言见解说得天花乱坠,亦无实义。大圆满法极为殊胜,然并非仅仅听闻即可解脱,一定要祈祷上师,理解修法关要后细细地修。向上师汇报见解时不要照本宣科地复述书上的词句,而应实事求是地讲述自己禅定的真实状况、出离心、菩提心、信心是否增上等等?

   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仁波切要求次第根机的弟子以止观交修的方式逐步增上见解,证悟实相。止观交修的目的是对人身难得等法义生起定解,进而以稀有难得之欢喜心精进修法。此乃成办福慧资粮之方便——观乃福德资粮,止乃智慧资粮,二者如同双足,不可偏废。

   观修方法:首先应挚诚祈祷上师加持,并初步通过闻思了知法义。座上依次第观想,至心渐疲倦、妄念渐息时,既不追忆过去、亦不迎接未来,于当下不加改造中自然安住,时间越长越好!妄念再起时,继续观想,直至内心感到疲惫,再次自然安住,如是反复止观交修。尚需了知,初行者刚刚开始止观交修时,安住可能会落于无念状态。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单纯无念状态并非大圆满究竟见解,但是也不能完全排斥阿赖耶识状态,因为这是修法增上的过程。有者修法一旦落入无念,就生起追悔心:“哎呀!不好!我的心落入阿赖耶识状态。”其实不必如此。华智仁波切曰:“心于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亦不可了悟,故首先澄清粗大妄念,从有相止开始修持。”所谓粗大妄念指有粗大外境与内心对立的能所二取,细的妄念指外境与内心没有分开,有一个明明了了的念头,没有断除心,这种安住状态名为阿赖耶识。虽然这种见解远非究竟,但既非误道也非外道,是大圆满修行的起步阶段。此理如同当水面逐渐趋于平静,慢慢地才能映出月亮的影子。如是继续修行,达到一定程度,上师印证见解:真正的月亮与水中的月影很相似,但是真正的月亮在天上……相反,若内心始终于粗大的五毒烦恼中流转,如同波涛汹涌的水面难以呈现月影般,无法印证见解。

   因此,无论观想、修止皆当如理行持。观想尽量达到“明、净、稳”,安住逐步趋向稳定而明了、时间延长。如是才能认识迷乱相和实相,生起稳固的慈悲心。若现乐、明、恐惧、显现佛像或魔鬼等觉受,切勿贪执而随之漂泊。因贪、嗔、痴等五毒烦恼皆为轮回之因,故贪执觉受非禅定正途。

   座上反复观修纯熟,座下亦应随时观修。无论我们置身何地,无论从…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总说 闻法及观修要义 第二讲 观修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