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儀軌——遍智妙道》講記
第一世多智欽法王·晉美呈立俄色 造
阿松·桑昂丹增 傳講
仁增才讓 口譯
科 判
序
總說 聞法及觀修要義 第一講 聞法方式
一、發心
(一)廣大意樂菩提心之發心
(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
二、行爲
(一)所斷之行爲
1.叁過
2.六垢
3.五不持
(二)所取之行爲
1.依止四想 2.具足六度
3.其他威儀
第二講 觀修要義
一、前行
(一)前行之前行
1.地處清淨
2.入座前准備
(二)入座前行
1.身要七支坐法;
2.語要排除九節佛風;
3.意要發菩提心
二、正行
(一)觀想皈依境
(二)寂止與勝觀
叁、實相見解略述
(一)略釋實相見解
(二)禅定誤區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一講 暇滿難得
一、思維本性閑暇
(一)八無暇
1.八無暇
2.暫生緣八無暇
3.斷緣心八無暇
二、思維特法圓滿
(一)五種自圓滿
1.所依圓滿;
2.環境圓滿;
3.根器圓滿;
4.意樂圓滿;
5.信心圓滿
(二)五種他圓滿
(叁)思維難得之因、數、喻
1.人身難得之因
2.人身難得之喻
第二講 壽命無常
一、思維外器世界而修無常
二、思維內情衆生而修無常
(一)生者必死
(二)死期不定
(叁)命滅無助
叁、思維高僧大德而修無常
四、思維世間尊主而修無常
五、思維各種喻義而修無常
六、思維死緣無定而修無常
七、思維猛厲希求而修無常
第叁講 業之因果
一、一切業之自性
二、十不善業與十善業
(一)十不善業
1.十不善業之因
2.十不善業之形相與果報
(二)十善業之果報
第四講 輪回痛苦
一、總述輪回痛苦
二、分述六道痛苦
第五講 解脫利益
一、解脫的定義
二、獲得解脫果位之因
叁、解脫之果位
第六講 依止上師
一、上師概述
(一)上師概念
1.上師
2.大恩根本上師
3.所诠形象之上師與能诠勝義之上師
(二)依止具德上師之重要性
1.具德上師已獲證諸佛菩薩一切功德;
2.上師乃引領實修之明炬;
3.以敬信愛樂依止具德上師之功德;
(叁)具德上師加持之要義
二、依止上師之次第
(一)觀察和選擇具德上師
1.具德上師之標准
2.不具格上師之體相
(二)依止具德上師
1.核心:依止具德上師作真佛想
2.具相弟子之標准及心態
3.以叁歡喜依止具德上師
4.親近上師之時間
5.依止上師之誤區
(叁)依教實修
(四)違師過患及忏悔方法
1.違師過患
2.忏悔違師罪墮之方便
叁、善巧遠離惡知識與惡友
下篇 不共同內前行
第一講 皈依
一、皈依概述
(一)皈依概念
(二)皈依基礎
二、皈依的分類
叁、皈依的方法
四、皈依的學處
(一)叁所斷
1.皈依佛,不再皈依世間鬼神等。
2.皈依法,故不惱害衆生。
3.皈依僧衆,不能與外道者共侶。
(二)叁所修
1.皈依佛,應恭敬佛陀聖像。
2.皈依法,應恭敬經典。
3.皈依僧,應恭敬僧衆。
(叁)叁同分
1.將自己傳法的上師、善知識視爲真佛,並作恭敬。
2.應將善知識之教言視爲法寶,無有半點違逆,並閱讀曆代祖師所著之顯密書籍,依教奉行。
3.恭敬信衆乃僧寶,身飾紅黃示叁寶。
(四)五條共同之學處
1.縱遇命難亦不舍叁寶
2.遇何利損皆不舍叁寶
3.供養叁寶
4.常誦皈依之偈,並勸他人皈依
5.時刻祈禱叁寶
五、皈依之功德
六、皈依之誤區
第二講 發菩提心
一、發心分類
(一)惡念發心
(二)無記發心
(叁)善念發心
1.小士道之發心
2.中士道之發心
3.大士道之發心
二、發殊勝菩提心之基礎
叁、發殊勝菩提心
(一)四無量心
1.四無量心概述
2.四無量心修法
(二)發殊勝菩提心
1.菩提心的本體
2.菩提心的分類
3.發菩提心的方法
4.菩提心之功德
(叁)願行菩提心之學處
1.願菩提心之學處
2.行菩提心之學處
第叁講 念修金剛薩埵
一、忏悔之要義
(一)罪障概念
(二)忏悔的必要性
(叁)清淨業障方法
(四)四種對治力
1.所依對治力
2.厭患對治力
3.返回對治力
4.現行對治力
二、念修金剛薩埵
(一)觀修金剛薩埵
(二)念修百字明
叁、忏悔的功德
四、忏悔之誤區
第四講 積累資糧
一、供曼茶
(一)供曼茶概述
1.何謂供曼茶
2.供曼茶之要義
3.供曼茶之准備
(二)供曼茶方法
二、古薩裏修法
(一)古薩裏概述
(二)斷法要義
1.何謂魔
2.斷魔之方法
3.斷法之誤區
(叁)施身修法
第五講 上師瑜伽
一、上師瑜伽之重要性
二、上師瑜伽實修法
(一)明觀福田
(二)七支供
(叁)祈禱上師
1.座上祈禱上師賜予四灌頂
2.座下護持祈禱上師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