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太子墓魄經》
西晉竺法護翻譯版本
白話文參考
編撰:王亮居士
我是這樣聽說的:
一天,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對諸位比丘們說道:“昔日,有位國王名叫婆羅奈。國王有一個太子,名叫墓魄。他生有無窮的光明,又長得端正、潔淨微妙,世間沒有第二人能與他相比。父母把這孩子當珍寶一樣,供奉贍視著。准備等他長大後,立他爲國君。然而,太子的舌頭好似打結一般,不開口說話已有十叁年了。他把一切看得淡漠,性情質樸,志願如同死灰,意想如同枯木。他眼睛不看物像,耳朵不聽音樂。他的狀態似乎是啞巴,又似乎是聾盲人。于是太子的父母心生憂慮,開始厭惡他。國王對夫人說:“該怎麼辦呢?這個孩子將會被其他國家恥笑的。” 夫人回答國王:“應該召個相師爲他看相。不知道這話妥當不?”
國王即召來婆羅門相師,給太子看相。婆羅門相師說:“這個孩子不是世間人,他是來迷惑世間的。這孩子外表和行爲看似端正,但內心卻懷揣著不祥。不久之後,他將危害國家,消滅宗親,這孩子不可再畜養了呀。你們應當活埋、誅殺他。如果不除掉這孩子,國家將會斷絕王位繼承人。” 國王對夫人說道:“該怎麼辦呢?如今若不除掉這個孩子,恐怕以後將沒有太子可立了。” 于是夫人順從了國王的決定。
國王即召來國中大臣,共相商議。其中有一位大臣說道:“應當將這孩子,遠遠地遷徙到深山無人處。” 一位大臣說道:“應當將這孩子,淹沒在深水中。” 一位大臣說道:“只可聽從相師說的,挖掘個深坑,將他活埋了。” 國王于是同意了最後那位大臣所說的,即從邊外召來行軍的士兵叁千余人。讓他們掘地,造作墳藏。太子的陪葬品,有世間的資糧。另有太子生前的五位仆人一起陪葬,去侍奉太子。太子生前的衣服、璎珞、珠寶,全都歸還了太子,將一起陪葬。
國王夫人傷心欲絕:“我偏偏不得上天相助,生個兒子薄命,以致遭遇這樣的禍殃。” 夫人悲傷地難以平息,鼻涕眼淚哽咽著,不能自已。夫人爲太子送行,他們再次來到了正殿上。國王的五百位夫人,見到太子長得端正俊美,世間無有第二人能與他相比,都說道:“太子啊,你爲何不說話,要選擇去被活埋呢?” 五百位宮女見到太子長得端正俊美,都向太子禮敬,然後說道:“太子爲何不說話,而准備去被活埋呢?” 宮女們各自爲太子歌舞音樂,太子卻沈默著,既不觀看,也不聽聞。國王夫人又爲太子送行,他們來到了外殿上。五百位大臣看見太子長得端正俊美,世間無有第二人能與他相比,便前去對大王說道:“太子不是不能說話的人,暫且再留宿些天,他不久就會開口了。” 但這時,婆羅門相師卻說:“不可去真地聽信那些大臣的話。” 國王便對大臣們說道:“這是國事,不是卿(君王對臣的稱呼)所能知道的。”
墳藏竣工後,便來迎接太子。國王對仆人說道:“讓太子乘我的四望象車(由大象馱載著的一種四面開窗,可以眺望的車)去吧,讓國民挨著象車,看看太子到底會不會說話。如果太子開口說話,就載著他返還。于是太子乘著國王的象車,沿路前行。國中那些年長的大臣們,都彎屈著身體來到車前,說道:“太子啊,說一句話吧。如果你不肯開口的話,就讓車子從我們身上輾過去。” 護衛軍扶持著車,避開那些大臣,車子才得以駛過。然後又服侍著太子來到了墳藏處。
當時有數千萬民衆,都跟隨著太子,一起前往陵藏所。大家都堵塞著陵藏的門,太子便不能再前進了。護衛軍驅趕著民衆,在民衆退卻後,太子方才得以前進。當時此事驚動了飛鳥、走獸,它們也都前來繞墳藏叁圈。墳藏的門,再次被堵塞住,太子又不能前進。太子于是舉起了右手,停在空中,開口說道:“我正因爲不說話,所以將要被活埋。我剛想說話,又恐怕墜入地獄。我之所以不願說話,是想要安身,避免禍害,救濟靈魂離開痛苦。但他人卻因爲我的不說話,相信了那些騙人的言語:說我是聾盲、啞巴之人。”
當時,民衆聽了太子說的“世間少有聽聞的絕妙之音”後,行走的停了下來,坐著的站了起來。大家都說道:“太子真是神聖啊。” 于是都向前叩頭,請求太子慈恩,接受大家的悔過,寬赦自己的罪行。
太子的仆人聽到這些話後,歡喜踴躍,奔馳著來到大王處,說道:“太子已經開口說話了。上至蒼天,下至黃泉,飛鳥、走獸都來伏聽在太子前。國王聽到太子開口說話後,歡欣踴躍。即偕同夫人,駕乘著四望象車,前往墳藏,迎接太子。太子看著父王下了車,卻避開道路。太子向父王行禮四拜後,便起身說道:“有勞父王屈尊遠來,孩兒前來拜見迎接。如今父親已經廢除丟棄了兒子,父子間的恩愛已經分離,骨肉之情已經割斷。這是極大的過錯,我不可能接受改變看法了。” 國王對太子說:“不可,不可。你是智慧者,我不配得你的寬恕。我們一起回到國中吧,我將王位退讓給你。”
太子回答:“我在昔日曾經爲國王時,因爲實施國政有誤,所以後來被投入地獄,曆經了六萬多年。在地獄中,我被蒸、煮、剝皮、宰割,遭遇的痛楚難以忍受。父母豈能知道我當時在地獄中,所受的極大苦痛嗎?豈能爲我分擔身體的痛楚嗎?我已經厭惡畏懼了地獄之苦,所以才閉口不說話十叁年。希望以此能夠遠離瑕疵,去除垢穢,出離塵埃之外,不再沾染上罪惡。我盼望著除去憂患和苦累,如同寄托著能夠得以生還。我的意志不可再軟弱,離開真道,日日漸遠。我要依靠深遠的誓願,在高空飛翔,自我救濟于世間。世間無常變化,恍惚間如夢一場。家室間的歡娛,不過須臾之間。歡樂只是暫時的,而憂苦卻是長久地延續著。”
國王知道太子意志堅定,便順從接受了讓太子去學道。于是太子離開了國家,放棄了王位,進入了山中,追求真道,思惟禅定。太子壽終後,往生于兜率天上。在天上的壽命終結後,又下凡投生于世間,作迦維羅衛國王的太子,以致自身成佛。
佛告阿難:“當時那位叫墓魄的太子,就是我的前身。當時的那位父王,就是今世淨飯王(原文,閱頭檀)的前身。當時的那位太子母親,就是今世摩耶的前身。當時侍奉我的五位仆人,就是阿若憍陳如(原文,阿若拘鄰)等的前身。當時那位出主意,要活埋我的婆羅門,就是今世調達的前身。我與調達之間,世世代代有怨。佛說完這部經後,諸弟子、諸天龍、鬼神、帝王、人民都生大歡喜,向佛禮敬。
《注釋》
淨飯王:公元前6世紀北天竺迦毗羅衛 (Kapilavastu) 國(今尼泊爾境內) 的國王,屬于刹帝利種姓,是佛陀在世的父親。
摩耶:佛陀在世的母親。
阿若憍陳如:釋迦牟尼成佛後,最初傳法的五位弟子之一。
調達:又名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在無量劫中,常與佛作對,想要毀謗傷害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