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睒子經(白話文參考)

  佛說睒子經

  乞伏秦叁藏法師釋聖堅 譯

  (參考——西晉沙門聖堅奉 版本)

  白話文參考

  編撰:王亮居士

  我是這樣聽說的。

  一天,佛在毗羅勒國,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以及衆多菩薩、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清信士、清信女一起,人數不可計算。一時間,全都前來集會。佛告諸位比丘道:“大家都寂靜,安定意念而聽。我憶念在前世,初得菩薩道時,受持戒律、慈心普廣、精進一心、修集智慧、以方便他人的善巧方式傳授佛法,累積的功德不可稱記。諸天、龍、鬼神、帝王、人民中,無有能這般修行者。” 阿難聽了佛的話後,整理衣服,叉手長跪著,對佛說道:“願意聽佛演說。”

  佛告阿難:“在過去無數世時,有位菩薩,名號“一切妙行”。他心地仁慈、施舍恩惠、救濟群生,常修行四無量心,救度世間危難,養育苦境中人。這位菩薩在兜率天上,教授天人。又常在晝夜六時正定意念,思惟叁界,觀照十方國土人民的善惡之道。他孝敬贍養父母,敬奉叁尊(佛、法、僧),恭敬順從師長,修習諸功德,常以天眼遍觀五道。

  《注釋》

  四無量心:即是無量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舍心。

  對待衆生如同自己親人,希望他們安樂幸福,心願無量無邊,即是無量慈心。

  看到衆生遭受的苦難,生出大悲心無量無邊,如同自己遭受,即是無量悲心。

  看到衆生安樂幸福,因而生歡喜心,無量無邊,即是無量喜心。

  舍棄自心中對仇人的嗔恨和不滿,即是無量舍心。

  晝夜六時:初日、中日、後日;初夜、中夜、後夜。

  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

  當時,有個迦夷國,國中有位長者,孤獨沒有兒子。長者夫婦兩人,雙目皆盲。他們發願心,要進入山中,求得無上智慧。以清淨的志向和信心去修行,並安樂于清靜處。菩薩念言:“這兩人發心想要修學精妙真道,但是雙目皆盲,什麼也看不見。若是進入山中的話,或會墜入溝坑,或會遭逢毒蟲,將遇到的危害甚多。我若是壽終,將去作他們的孩子,供養父母,直到他們壽終。” 于是菩薩便壽終,往生到了目盲父母的家中,作他們的孩子。父母歡悅、喜愛之心甚重,原本發心想要進入山中修習真道,因爲生得孩子,便轉而留戀于世間。

  孩子取名爲“睒shan”,年方十歲。“睒”極其孝敬,心地仁慈,又奉行十善,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不妄言、不绮語、不嫉妒。他信奉真道不加疑惑,晝夜精進。侍奉父母,如同人侍奉上天。說話時常含著笑,言語中不傷人意。行爲順應法度,眼睛不顧邪惡之事。父母因此大喜悅,不再憂愁。

  《注釋》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以兩種口舌搬弄是非、不惡言、不花言巧語、不貪、不嗔、不邪見。

  “睒”年過十歲,一次長跪著,對父母說道:“你們原本發大願心,想要進入深山,志向于安靜寂默處,追求無上之道。怎麼能因爲孩子的緣故,斷絕本初的願心呢?人居于世間,百變無常。生命不是金石,不可無盡期的存留。但願你們如同本初的心意那樣,依照先前的志向。孩兒自會跟隨父母,一起進入山中。凡父母所需的供養和侍奉,孩兒都不會差時間和禮節。” 父母回答道:“你的孝心,上天自然知道。我們不違背本初的誓言,這就進入山中。” “睒”即將家中所有之物,都施舍給了國中的貧窮人,于是便與父母一起進入了山中。

  “睒”進入山中後,用柴木和草爲父母蓋造屋舍,鋪設床褥。屋舍不寒不熱,溫度恒常保持適中。那時,適逢入山一年。山間結出的果子,豐盛相好,味道香甜。山間湧出的泉水,清澈帶著涼意。池中盛開的蓮花,五色鮮明。散發著各種栴檀香味的樹木,生長茂盛,香氣倍于平常。風雨按時而來,溫度不寒不熱。樹葉相接,遮擋著雨水和露水。樹蔭掩蓋著日光,蔭蓋下恒常涼爽。鳥兒飛集而來,一起鳴唱伎樂之音,使目盲父母娛樂。獅子、棕熊、老虎、狼、毒獸,都互相以慈心相待,無有傷害之意。大家飲著水,吃著果子,心中不再有驚慌恐怖。獐鹿和烏鴉都來到附近,它們發出唱鳴之音附和著“睒”的音聲,使目盲父母歡樂。

  “睒”極其孝敬,心地仁慈,沒有過失。他踩在地上,常常恐怕大地會疼痛。天神、山神都化作人形,或是白晝或是夜晚,前來慰勞叁位道人,勸他們一心安定意念,不要再有憂愁。“睒”常取來百種瓜果,供給父母。父母有時口渴,想要飲水,“睒”就身披鹿皮衣,提著瓶子,前往取水。麋鹿和飛鳥也前去池中飲水,它們與“睒”之間,誰也不相畏懼。

  當時,迦夷國王進入山中射獵。國王看見水邊有糜鹿和飛鳥,就引弓射殺,不想箭誤中了“睒”。睒被毒箭射中,甚是疼痛,便大呼言:“誰用一支毒箭,射殺了叁位道人?” 國王聽聞人聲,便下馬,來到睒面前。睒對國王說:“大象因象牙而死,犀牛因犀角而死,翠鳥因翠毛而死,糜鹿因鹿皮而死,而今我既無牙、無角、無皮、肉又不可吃,是因何罪,橫遭射殺?” 國王說道:“您是何人,怎麼身披鹿皮,與禽獸無異?” 睒言:“我是大王國中的子民,與目盲的父母一起來此學道,已經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中,未曾被虎狼、毒蟲所害。而今,卻被大王的箭所射殺。”

  正當那時,山中大風暴起,吹折了樹木。飛鳥、禽獸、獅子、棕熊、虎狼、毒獸,都大聲號哭,呼聲震動了整個山中。太陽失去了燦爛的光芒,山間流泉枯竭,花朵枯萎而死,閃電、雷聲振動大地。那時,目盲父母驚慌而起,說道:“發生了什麼變異?睒前去取水,很久了還沒回來,不會是被毒蟲加害了?禽獸的的悲鳴呼號聲,不像平常。風從四面而起,摧折了樹木,必定是有災難,才導致這般的異常。

  國王當時心生恐懼,大大地自責後悔:“我本是想射殺鹿,箭卻誤中了道人,真是罪孽甚重啊。我緣于缺少肉食,所以生起了貪欲,不料釀下了如此重大的禍殃。我今日要以整個國家的財寶、宮殿、歌舞女子、山脈(原文,丘郭)、城邑,來拯救這個人子的性命。”

  國王當時便上前,用手去拔“睒”胸中的箭,可是箭射得太深,不能取出。飛鳥、禽獸四面雲集而來,悲鳴呼喚聲震動于整個山中。國王更加地惶恐,身軀的各個支節都顫抖著。睒說道:“這不是大王的過錯,是我自己前世中的罪孽所致。我倒不是憐惜自己的身軀性命,只是可憐我那目盲的父母。他們已經年邁衰老了,眼睛又看不見。一旦失去了我,他們也會死的。緣于此,所以我怨恨這酷毒。

  睒正說話時,諸天、龍、神都爲之恭敬、感動。國王再次說道:“我甯願進入地獄,在百劫中遭受罪殃,也要使睒的身體活著。” 國王于是向睒長跪著,忏悔自己的過失:“如果睒命終了,我也不再返還國中。我就住在山中,供養您那目盲的父母,如同您在世的時候一樣。您不用爲此憂愁,天、龍、鬼、神都將作證,我不會違背這個誓言的。” 睒聽了國王的誓言後,雖然被毒箭射中,仍心喜意悅,即使面臨著死亡,也不生遺憾:“因爲我的父母,要煩累大王來供養。大王的罪孽將得以消滅,獲福無量。” 國王說道:“您現在告訴我,父母所在之處。乘他們的孩子還未身亡,可先告訴我。” 睒即指示:“從這裏小道步行,走不多遠,會看見一處草屋。我的父母,就住在那裏。請大王徐徐前往,不要令我的父母驚慌。大王要以方便父母接受的善巧言語,讓他們知道此事。請大王替我向父母這般地說道:“我生存于無常變化中,直至今日,即將去往後世。我不憐惜自己的身軀性命,只是可憐我目盲的父母,他們已經年邁衰老,眼睛又看不見。一旦失去了我,將無所依靠。緣于此,所以我怨恨這酷毒。我死以後,自將與父母分別。這本是前世中的罪孽所致,無可逃脫。我今日忏悔自己從無數劫以來所行的衆惡,但願罪孽就此滅失,以後能在世世之中與父母相遇,不相遠離。屆時我要令父母年保壽終,沒有憂患,天、龍、鬼、神,常隨護助,災害消滅。父母心中所求,應念而成,自然且無所作爲。”

  《注釋》

  自然且無所作爲:因爲心中清淨,所以所想所求的,自然而不造作。因所求的自然,順應自然法則,便自然成就。

  國王帶領著數人,去往睒父母的住所。國王離去後,睒就奄氣死去了。百鳥、禽獸四面雲集,都放聲大哭。它們圍繞著睒的屍體,舔舐他胸前的血。目盲父母,聽到這聲音後,更加地惶恐,徘徊地走著。國王快速地行走,碰觸了草木,發出動靜聲。目盲父母驚奇地說:“這是何人,不是我兒子的走路聲。” 國王言:“我是迦夷國王,聽說目盲道人在山中學道,所以來此供養。” 目盲父母言:“有勞大王屈尊,遠道來此荒野,慰問我們。大王必定很是疲勞,您身體還安穩不?宮殿夫人、太子和官屬們,都安好不?風雨調和,五谷還豐收不?鄰國的人民,沒有來侵害吧?” 國王回答道人:“得蒙尊者的恩情眷顧,一起都平安著。” 國王又進而問目盲夫婦:“在此山中勞作甚是勤苦,山間樹林,又甚難居住,你們過得還安定不?” 母盲父母言:“承蒙大王的恩寵眷顧,我們常生活在平靜中。我們有個孝子,名叫“睒”。他常取來瓜果泉水,使我們無所缺乏。我這裏有草席,大王可以就坐,還有瓜果,大王可以食用。“睒”前去取水了,現正在回來的路上。”

  國王聽了目盲父母的話後,又大傷心。他涕泣地說道:“我的罪孽實在是深重,我進入山中射獵,遠遠地看見水邊有許多群鹿,所以便引弓射殺,不想箭誤中了睒。道人“睒”,已被毒箭射中,極其痛楚。所以我今日來此,向道人告知。父母聽了這話後,全身仆倒。如同太山崩塌,大地震動。他們仰天號哭,自我陳訴道:“我的兒子“睒”,是天底下最孝敬者,沒有人能勝過他。他踩在地上,常恐大地會疼痛。他有什麼罪孽,要用箭去射殺他呢?剛才大風驟起,吹折了樹木。百鳥悲鳴,都大聲哭泣,呼聲震動于整個山中。我在山裏二十多年,未曾經曆過這般異常的災變。而我們的兒子“睒”外出取水還未回來,我們便擔心會否有意外發生。諸神都因驚異而動,所以才發出這肅肅之聲的。” 母親涕哭著,不願停息。父親說道:“別哭了,人生于世間,沒有不死的。這都是無常變化所致,不可去除啊。我只是想問大王,睒被箭射,傷勢如何,今日是死是活?” 國王于是將睒的話,傳告給目盲父母。父母聽了大王的話後,又傷感欲絕:“一旦失去了兒子,我們也都要死了。”

  “大王,現在請牽著我二人,前往兒子的屍體去。” 國王即牽著目盲父母,前往睒的屍體那去。父親抱著兒子的頭,母親抱著兒子的雙腳放在自己膝蓋上。他們各伸出雙手,撫摸著睒胸口的箭。仰天呼喚道:“諸天、龍、神、山神、樹神啊,我的兒子“睒”是天下最孝敬者,是諸天、龍、神所認知的。我們已經年老,眼睛也看不見了,如果可以用我們的身軀代兒子去死,讓睒活著,我們死而無憾。” 于是父母一起發誓道:“如果“睒”是最爲孝敬者,是天地所認知的,箭就將被拔出,毒痛將得醫除,睒將重生。”

  于是,處于欲界第二層天的忉利天,天帝寶座爲之而動。天帝以眼觀見這二位目盲道人,正抱著兒子大聲號呼,呼聲乃至傳到了第四層天——兜率天上。釋梵四王(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從天上而來,如同人屈伸手臂,頃刻間來到了睒的面前,以上妙神藥灌入睒的口中。由于神藥的威力,箭被拔出,毒被逼出,睒得以重生如同先前。父母聽到“睒”已經從死裏複生,雙眼便睜開了。飛鳥走獸都唱鳴大歡樂之音。大風停息,雲霧消散,重見天日。流泉湧出,清澈且涼意。池中盛開的蓮花,五色鮮明。散發著各種栴檀香味的樹木,生長茂盛,香氣倍于平常。當時,國王喜不自勝。他禮敬天帝釋,又禮敬了睒的父母以及睒。並願將整個國中所有的財寶,全都呈獻給道人,由他們來自相供養。以此能令自己的罪孽滅失,永不再遺留。

  睒對國王說道:“大王想要興盛福報的話,只要回到國中,安撫勸慰民衆,令百姓奉持戒律。大王不要再射獵,橫殺無辜衆生了。殺害衆生,自身不得安隱,壽終後將入地獄中。人居于世間,恩愛之情只是暫時存有,終究要長久離別,不能恒常在世啊。大王因爲前世有福,所以今生得以爲王。大王莫要驕傲自大,隨己心意而行。因爲隨意而行,所以造作了無量的罪惡,後世入于惡道中,後悔又有什麼用呢?” 國王回答,將遵照睒所說的而行。跟隨大王打獵的人,看見睒已經死去,在得著天神的賜藥後,又從死裏重生;不但如此,還看見目盲的父母睜開了眼。于是,大家都奉持五戒,修行十善。死後得以往生天界,無有墮入惡道中的。

  《注釋》

  五戒: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告阿難以及諸位來會者:“前世中那位“睒”,就是我的前生。目盲父親,就是淨飯王(原文,閱頭檀王)的前生。目盲母親,就是現在大王夫人——摩耶的前生。而那位迦夷國王,就是阿難的前生。天帝釋,是彌勒佛的前生。” 佛告阿難:“我前世爲人子時,仁慈孝敬父母;前世爲君王時,慈心養育民衆;前世爲民時,敬奉君王。由此,乃至得成叁界尊者。”

  佛說完這部經典時,諸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莫不心生歡喜,禮敬而去。

  

《佛說睒子經(白話文參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