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P2

  ..續本文上一頁容貌了。師襄一聽之後——這連他的老師都向孔子頂禮啊,這麼厲害啊。那你說孔子在彈琴的時候,跟周文王都進行了一種會晤哇,那說明周文王的神識還沒有在這個宇宙當中消失啊。要麼他怎麼能在琴聲當中過來,而正好這個琴曲就是周文王作的。你看看這裏面,非常神妙的事情。

   你再看看我們慧遠大師,慧遠大師曾經做的什麼事情呢?叫《佛影銘》。他聽從天竺國來的比丘、叁藏法師都說有一個佛影,佛影就是佛在這個洞窟裏面降伏毒龍,降伏毒龍的過程由于這個力量——叁昧的力量很大,佛的那個影子啊,就投在那個石壁上。曾經描述慧遠大師竟然可以用觀想的方法,把那個佛的影子,把它觀想出來,惟妙惟肖。所以,它是有一種不滅的東西存在的。

   那麼孔子呢,而且在夢中——他是對這種古代的聖人是非常地推崇,而且是按照他們方法去做,所以對周公——他在夢中常常見到周公,夢見周公。以後到他老年的時候,他有時候感慨:“哎呀,我現在已經老了,常常好久都沒有夢見到周公了。”你說這個孔子的學說,爲什麼能夠傳承我們上古時代的精神命脈、血脈?你說這些聖人——周公都能在夢中顯現,那肯定周公在夢中給他傳授了一些道理啊——上古時候的道理啊。就好像善導大師寫《觀經四帖疏》,寫玄義分,也是夢中有個梵僧向他指授玄義呀。那麼要知道佛菩薩他有一種法門,就是在夢中做佛事的如幻法門。所以很多真正精神的傳承,不一定要靠書籍有形的東西,他有時候就靠個精神層面,在夢中的一個傳續。你看孔子常常在夢中見到周公,這些都分明在表達以前的人他的神識不散滅的。散滅了怎麼會看得到呢?怎麼會夢得到呢?所以值得可信的是——越古的東西越值得可信。先秦儒學——我們說中國儒學經過幾個階段:第一個是先秦儒學,第二個是宋、明的經過他們改造了的儒學,以及現在講的第叁次儒學的高潮——是結合西方文化等等來闡述的儒學。那無論是幾個階段的儒學,我們一定要了解,原汁原味的儒學就是先秦儒學,它的源頭越近越好;它的流——它這個源流,流的時間越久,它裏面的泥沙就混得越多。所以爲什麼我們要了解國學了解儒學,大家一定要看原本,要常常跟原本照面,常常去讀誦,你不要老去看人家注解的東西,看這些學者闡釋的東西。好像是比較好看得懂,但是裏面有風險。“先難而後獲”,你就看原著,反複去看。特別是對于《尚書》、《詩經》、《春秋》,雖然難讀,你只要讀進去,就能讀出味道來,裏面原汁原味你能把握住。

   好,所以我們就應當要信堯、舜、周、孔這些古聖先賢儒家泰鬥的這樣的言論和境界。如果說堯舜周孔都不足信,哪裏會有先儒呢?如果人真的是像朱熹說的神都飄散了,都沒有了,那麼古聖先賢、那些先儒雖然很賢明,今天也散掉了;既然散掉了,那春秋兩個時期的祭祀也可以不設啊,他都沒有了,你設祭祀幹嘛啊?如果現在你還要行春秋二祭,那散滅之說後人首先就不相信你了。你現在不信奉,那怎麼去讓後人信奉呢?意思就是說,你的理論——你的散滅的理論,跟你做的事情是不相符的。你理論本身是有矛盾的,你的理論和你實際做的事情也是相矛盾的,宋明理學就是犯了這個毛病。而且他天天講“正心、誠意”,實際上他首先就不誠。爲什麼不誠呢?他自己講佛教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實際上他自己悄悄地看了很多的佛經,然後用佛經那些好東西,來引用過來;引用過來呢,就能夠使他的理論學說有個新的面貌出現嘛,新的境界出現;然後又告訴你們,讓其他人不要去看。所以他是害怕別人看到,知道他的出處,這首先他就不誠啦。宋明理學稱爲“陽儒陰佛”:表面上是儒家,實際上悄悄地是佛教,但是表面上又要破斥佛教。就是他這幫人——是這麼搞的,搞的是非常不好。

   所以安士居士告訴我們,讀宋明理學家就一定要善讀,引用孟子的話——孟子有一句話叫:“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叁策而已矣。”“盡信書”就是——孟子說,就是對《尚書》也不要全都相信,如果全都相信“則不如無書”。這個《武成》,出在《尚書》的一篇,現在是沒有留下來了。對《武成》的這個文章他只取二叁策——因爲古人以及魏晉的時候,他都是用那個竹片來記錄的,竹片就是一策一策的,只是取其中的二叁個竹片而已的好的內容,其它的不一定相信。爲什麼?因爲《武成》裏面有句話,就講這個武王伐纣。武王伐纣呢,這個雙方的戰爭打得非常激烈,以至于激烈到什麼程度?血流浮杵。這個杵是一個兵器,它是非常重的;一般的民間的杵就是舂米用的木棍,那舂米用的都是很堅實的木料,份量很重。說這個戰爭雙方所流的血,都能夠把這個杵給浮起來,這樣記載,這個孟子說他是不相信的。爲什麼呢?說:“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來伐至不仁,怎麼可能會到了血之流杵的地步呢?”武王率的是仁義之師,天下都引頸仰望,盼望著武王的軍隊過來:像商纣王的殘暴之極,天下人都恨不得他早點下臺——至不仁。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雙方激戰到這樣的程度呢?實際上情況還真的(是):武王部隊一去,纣王的軍隊雖然強,雖然很多,實際上都反戈一擊,是這樣的一個情況。說明他的記載是不符合事實的,所以,這個就叫“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讀《武成》尚且只取二叁策,更何況我們讀《小學》,你爲什麼要相信他全部的事情呢?通過朱熹的《小學》也推而廣之,我們看宋明理學家的書,都要有這個態度,他們裏面有很多講的不對的,不能全盤接受。但有一些也是講得很不錯的,我們就像吃果子,就吃果肉不要吃它的核,吃肉不要吃它的骨頭一樣。

   所以就不要相信宋明理學家斷滅見的這樣的一個學說。這斷滅見延續了七八百年之後,又跟現代所謂的唯物主義,跟現在的科技文明結成了一個同盟。現在真的:中國人在這種斷滅見當中十分得可憐,不信因果,不信輪回,還以爲是現代意識。實際上他的禍根最先就種在宋明理學那個地方。印祖也說,學說之殘酷、毒化人,那是無與倫比呀。知見上的毒一下進去了,真是太難辦了,那全面都毒了:這個神“飄散”之後,斷滅見它就引發我們貪嗔癡叁毒煩惱都起來了,那麼我們整個這身心都是毒化了的。這個毒化了的身心就會使我們的生態環境、空氣都毒化呀。它是這樣的可怕:首先從知見的毒化開始。

   ——2008年11月大安法師講于秦皇島

  

  

《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