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釋《禅淨四料簡》——決行疑以導修(5)
請掀開經本,請看論文。“彼曰,禅淨有無,略知旨趣。四偈玄文,請詳訓釋。余曰,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禅宗,明心見性。又複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于諸法之中,又複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爲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俦。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禅淨雙修接者,則以禅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好,先看這一段。下面是正式闡釋禅淨四料簡。上座比丘經過前面的一番問答之後,他就更爲謙虛地說了,這個禅和淨以及有禅有淨、無禅無淨,通過上面的論主的闡釋,已經概略地知道了它的宗旨和意趣,那麼永明延壽大師四個偈子的義理、幽深的文句——“玄”就是義理幽深啰,請您詳細地加以有理有據的解釋。因這樣的請問,下面就分別把四偈來解答,所以就“余曰”。
首先是解釋“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虎本來勇猛,又戴上了雙角,那就更是所向披靡了。這個“戴角虎”——在明代有一位濟能禅師,作過一個《角虎集》,就是按這個爲依據,把那些宗門開悟的祖師潛修淨土、弘揚淨土的語言摘錄下來——59位禅師的語言摘錄下來,就叫《角虎集》,就根據這個來的。那麼這樣的有禅有淨的人,現在這一世就能做人天的導師,下一生就能成佛作祖,他要包含著叁個層面才夠這個資格。第一,他要徹悟禅宗,明心見性,這是最必要的前提。這個悟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大徹大悟,不是一般依稀仿佛這樣的光影門頭的掠虛漢——不是這個,也更不是口頭禅。真是就像從黑暗當中到了太陽底下一樣,叫桶底脫落——這個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明什麼?明了我們心意識的這種緣生法——它自性本空,明了心的虛妄性、緣起法的這種空性,就見到了性,這個性是跟十方叁世諸佛同一體性的法性,見到這個,就是到家了。(第二,)那麼明心見性之後,又能夠深入經藏,深入經藏就是完備地深刻地了知釋迦如來一代時教。法門的施設分權和實:權法就是叁乘法,實法就是一乘法。由權顯實,由實開權,他這裏都是應衆生的根機加以施設的——要了解,就是知道衆生的病,也能知道藥方,也能夠應衆生的病來施設藥方,這些權實法門都要了解。第叁個就是在佛的一代時教施設的種種法門當中,又能特別地拈出這個信願念佛求生一法,作爲自己修行得利益以及普度一切衆生得利益的通途正行。這個“通途”就是表明這是常規的、永恒不變的一個法門。那念佛就是解脫的“正行”,其它的宗門、教下,包括修種種福德都是助行,把這個正和助關系搞清楚,來“自利利他”。
這種人就像《觀經》上品上生說的讀誦大乘經典,明了大乘圓教的教理,能夠解第一義空性,“解第一義”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就是指這類人。這類人在六即佛當中稱爲“名字即佛”,蕅益大師所示現的大徹大悟——他“名字位中真佛眼”,見解與佛同齊,就“有大智慧、大辯才”,一些邪正是非一到他眼前,就明明白白。所以這些邪魔外道,聞到這樣的有禅有淨的祖師大德,就會像百獸見到獅子一樣趕緊落荒而逃——聞名喪膽。這種祖師就像一只老虎戴上了角,威猛沒有對手,而以他的慈悲、智慧來接引學人。這種祖師都會龍天推出,廣度衆生,有來參學的,隨著學人的根機來說法,如果是禅淨雙修根機的,就以禅淨雙修的法來接。這裏稍微辨識一下何爲禅淨雙修。如果他原來就是在宗門下參禅的,那接引他也可以讓他繼續修這個法門,但是告訴他把參禅的這種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念信心回向也可以往生。還有就是參禅當下——叫做參究念佛,也不需要參其它的話頭,就把這一句阿彌陀佛作爲話頭,如果參“念佛的是誰”,參究念佛和持名念佛,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你有疑,你就參;沒有疑,你就念——直接念。像死心新禅師也開示參禅的人:如果你起不了疑情,你就蓦直去念——一直去念,念到一定的時候,忽然碰到關捩子也開悟了;那即便開不了悟,你帶著信願念佛的心,也能夠帶業往生,兩者不耽誤。但即便你參究念佛——因爲參究念佛是以開悟作爲目的的——你一定還有一個回向導歸,你光是參究作功夫(想)開悟,你不具足信願,那是往生不了的。你就參究到能夠得到功夫成片,乃至于功夫用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的程度,你不能夠去信願導歸,也往生不了。所以像蓮池大師,特別是蕅益大師判釋這個的時候,說這個參究念佛只是接引學人方法當中多的一個方法,但是跟直接信願持名相比,應該它是處在其次的位置上。應該以信願執持名號作爲主要正行,所以這樣來說,應以專修淨土接引之,則以專修淨土接引之。這是對大多數四衆弟子很好的一個接引方法。專修就跟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越來越親切,如果夾雜著其它東西就比較疏遠,雖然也能回向往生,但是他纡曲。但衆生的根機不一,他好樂參究,這時候也不能廢止這麼一個法門。所以無論是中、下根,上根利智,在這樣的有禅有淨的祖師大德面前,都能夠得到他接引解脫的恩澤。所以這就是現世能做人天的導師,不僅人道的衆生,連鬼神道,連天道的衆生,都會受他德業智慧的感召。
這樣的一個祖師大德,臨命終時就能蒙阿彌陀佛願力接引,直接上品上生。你看宗門、教下的這些大祖師們都屬于有禅有淨的。你看這個省庵大師,他臨往生的一個偈子那真是反映他是上品往生: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哎,這個偈子就是把“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種理和事真正現量地給它證到了。唐代有個懷玉禅師,他一天是念五萬聲佛號,幾十年都是夜不倒單,所以他的志向就是要上品上生。上品上生是什麼?是金剛臺來接。結果等他臨命終時,這個佛菩薩都現在虛空裏面,從窗戶過來的菩薩(拿的)是銀蓮華,他看到就不滿意了,說:“我一生這麼精進努力,怎麼是銀蓮臺?”就不肯上去。那佛是恒順衆生的,他不肯上去,馬上這個境界消失了。消失之後,懷玉禅師再精進努力念佛,一天十萬聲佛號念了二十一天。境界現前,這時候佛菩薩就來的更多了,境界更爲富麗了,還有七寶宮殿,種種……觀世音、大勢至這時候是拿著金剛臺來接的,所以他是含笑往生。當時這個地區的太守,還說了一個偈子來贊歎懷玉禅師。
上品上生,就是一彈指間,時間非常短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去西方極樂世界,蓮華馬上綻開,見阿彌陀佛悟證無生法忍。這時候他“華開見佛悟無生”,最低限度也是證到了圓教初住位。圓教初住位就是破一品無明,如果根機更頓的,可以頓然超越十住、十行、十回向,到登地菩薩。像龍樹菩薩他一往生就是登地菩薩,那是大菩薩,還甚至有一下子就到等覺菩薩這個位子上。這是有禅有淨的這些祖師大德,就是這一念的心的這種往生的品位也是有差異的。好,那他有差異,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圓教初住大概是什麼境界呢?大家看這個《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觀世音菩薩以耳根圓通,入流亡所,破六結,證叁空,這時候證到的是上與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顯現十四種無畏、叁十二應,這個水平就是圓教初住的水平。那麼圓教初住的菩薩是破一品無明,證到一分法身,與十方諸佛叫同生性,他就證到了一分涅槃叁德。就是在這一分的涅槃叁德,在時空的境界當中,得到大自在、大解脫。由這個自在解脫的這種功德,就能夠在一百個叁千大千世界示現八相成道——示現作佛。那二住菩薩能夠在一千個叁千大千世界示現成佛,叁住菩薩能夠在一萬個叁千大千世界示現成佛,每上一個階梯,就增加十倍。這叫“位位倍勝”。直到(第)四十一個等覺位子上,他示現在無量的世界,示現無量的身,示現八相成道。所以就說,這叫來生就能作佛,就能作祖——“來生作佛祖”。
好,請看下面。“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複決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發大誓願,攝受衆生,如母憶子。衆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好,看這一段。這段是在四料簡當中,對我們末法衆生尤爲關系密切的一個偈子。這個偈子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沒有得到禅宗的開悟,但是有信願持名,這樣的人一萬個人修行,一萬個人去。這個“萬”,不是具體指一萬個人,這是(指)所有的,用這個“萬”表示多:所有的人這樣修,就所有的人這樣地去,沒有一個遺漏。如果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這時候是自性彌陀了,這時候不僅是悟了,而且還證入到這樣的一個自性裏面,就“何愁不開悟”。這個偈子也告訴我們,末法時候的衆生,絕大多數是到極樂世界去開悟的。
所以下面印祖對這個偈子說得很詳明,同時把淨土往生一法的基本的道理,…
《印祖釋《禅淨四料簡》——決行疑以導修(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