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這裏非常平白地顯示出來。這樣的人——業力凡夫,他也修行,他也接觸禅宗——宗門教下(都)接觸,但是最終沒有明心見性;雖然心地不明,但是他仰信淨土法門,知道自己是罪業生死凡夫,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悟證,所以決志要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在淨土宗當中,他有信願持名,具足往生的叁資糧。好,那這樁事情能不能解決問題呢?管不管用呢?那一定會産生殊勝的作用的,淨土法門的殊勝的利益,是來自于阿彌陀佛。一個淨業行人要對淨土法門産生信心,一定要了解阿彌陀佛他對我們意味著什麼?他做了什麼?他有什麼功德?在淨土經典尤其在《無量壽經》裏面,阿彌陀佛在無量劫以前,在娑婆世界做大國王,聞世自在王(佛)講經說法就明心見性了——一聞法他大徹大悟了,大徹大悟悟明本心之後,當下他就發大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來之後,他就“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就是這位法藏比丘,他發起了一個殊勝的大願:要快速地成佛——快速地令衆生成佛。爲了滿足讓九法界衆生快速成佛的大願,他要建立一個超勝十方諸佛的淨土,來攝受安立無量衆生在淨土當中快速成佛。這就是他四十八大願的綱宗,就發了這個大願。當這個大願發起來的時候,世自在王佛非常贊歎,在佛的果地上又加持他。好,最後終于經過無量劫地積功累德,圓滿了大願,在果地上就有著力量。原來因地是願,果地上就有力,叫願力。願力呢,就在輻射九法界無量無邊的刹土,來攝受一切衆生。這個攝受衆生不僅(是)人道的衆生,包括九法界的衆生——包括地獄的衆生,包括蜎飛蠕動的衆生。好,那麼這樁事情——佛救度我們的功德,已經完成了,現量地就在整個法界了,包括我們在這裏聽聞淨土法門的當下,都有著阿彌陀佛的光明、願力對我們的加持。他就在我們的念頭裏——無所不在,來攝受我們,只要我們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願力就在攝受我們。
好,那麼阿彌陀佛跟我們什麼關系呢?她就是一個慈悲的母親,這個母親在憶念她的兒子。這個兒子本來應該在她身邊,但是舍母逃逸,到叁界六道流浪去了——做浪子去了,做乞丐去了,隨時要掉到叁惡道的火坑、深淵裏面去哪。那麼這麼一個慈悲的母親,憶念她的兒子將是什麼樣的心情呢?大家都做過父母,看到你的子女在井邊玩的時候,在懸崖峭壁——在那裏玩的時候,不知道危險的時候,你這時候對子女是什麼心情呢?那種憶念:叫他趕快回來,趕快離開危險的地方啊。但是這個兒子不聽話呀,雖然不聽話她還在憶念哪。但這種憶念、不聽話,她——這個母親十劫以來都在憶念兒子,兒子十劫以來都不憶念母親。如果我們當下在流浪的時候——身心憔悴之余,忽然接到了一封母親的信,知道還有個母親,知道她在挂念我們,知道母親的地方很好,(而)在外面流浪得很痛苦,哎,這時候他就想到:“我也要回家,我要回到母親的地方。”這就是一念的信心産生出來了。好,那麼這樣的衆生如果一念回光,就像兒子憶念母親一樣。那麼這個母親一直在憶念我們,這個兒子一旦憶念母親,這母子天性相感哪,他就能夠感應道交。所以我們建立信願,懇切地去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一定能跟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感應道交。
大家注意,這個“感應道交”是淨土法門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這就是我們這些流浪的子女,跟阿彌陀佛慈母之間的互動。感是來自凡夫衆生層面,我們能夠信願持名,這叫能感之機——有這個能感之機。我們有佛性,在受苦的時候會激發我們的厭離心,這就是能感的一個契機。那麼阿彌陀佛爲什麼建四十八大願?爲什麼建立西方極樂世界?他就是已經預設了,當流浪的子女要想來的時候,已經給他准備了他的安樂的地方,所以他的慈悲願力馬上就會做出回應。這種“感”和“應”是通過什麼渠道呢?是通過“心、佛、衆生,等無差別”的那個心體。大家注意這是大乘圓教佛法的一個基本原理,這《華嚴經》講“心、佛、衆生,等無差別”,就是衆生的心跟佛的心,它是平等沒有差別的。一個比丘、一個菩薩,成佛證到了什麼?就是證到了衆生當下這一念心的心體。所以我們衆生就是在佛的心內的衆生,于是佛——成佛了,也入到我們的心裏。阿彌陀佛也就是我們心中的佛,是這麼一個親切的關系,是這麼一個同體的關系,就通過這個同體的心性,這種感應就得到了交融、互攝、互動的一個可能。如果佛是我們心外的,跟我們無關的,你無論怎麼感,都是無動于衷的;但是由于是同體的,這一感,馬上就會應,這種“應”而且是當下的、及時的。一個子女如果掉火坑,他叫爸爸媽媽的時候,那爸爸媽媽馬上就會過來救他。那這個世間的父母來救我們,還得要一段跑過來的時間,那阿彌陀佛救我們是當下的、同時的,因爲他是超越時間的,他是叁際一如的。哎,所以現在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願力,他的功能、他的威力已經成就了,沒有問題了,現在問題是來自我們這邊。我們這邊只要有信願持名,馬上阿彌陀佛攝受我們的力量就體現出來,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一切是來自于阿彌陀佛的力量,不是靠自己修行的力量,但是這樁事情難以相信。他建立不了信心,他就感通不了,感通不了就往生不了。那就:它容易是容易,易如反掌;難——難以相信,它也就難于上青天。所以這樁事情它就叁根普被,平等普度。上根利智有福德,有智慧,有禅定之力,他也可以往生,往生品位很高。上至等覺菩薩——普賢、文殊,馬鳴、龍樹、智者、永明,這些定慧功德甚深的,他當然可以往生;但是他們往生,也是靠信願去往生——信願感通,不可能說靠他自己修行的功夫往生,還是要有信願爲先導,這是上根利智往生。那麼下至悠悠凡夫,乃至五逆十惡的衆生也能往生,這就把淨土法門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徹底的慈悲、徹底的威德彰顯出來。這個五逆呀,那是什麼罪呀?殺父殺母啊,破和合僧啦,出佛身血呀,殺聖人啦——這五種逆罪。五種逆罪的因果是要下阿鼻地獄的,而且造作上品的十惡,這種人地獄的境界已經現前了——臨命終時苦逼。什麼苦?就是地獄的猛火已經現前,要下地獄的苦逼惱他,逼迫他,生起大恐怖心。就在這個千鈞一發的時候,聞一個淨宗善知識憐憫他:“你在這個即將下地獄的時候,什麼都救不了你啦,唯有阿彌陀佛能救你了。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這個名號功德很大。”他這時候就是緊緊地抓住這個名號,生起大慚愧心,生起大後悔心,以那種突圍的心——層層被敵人包住,這種殺出一條血路突圍的心,來念這個阿彌陀佛名號。那這時候的念就不像我們平時有氣無力地念阿彌陀佛——念念就想睡覺的念法。那這時候就非常猛利、救命地念,這時候或者念十聲,或者只念一聲——感通了。《觀經》的這種描述是特別富有詩情畫意了,是特別美啊:當時地獄猛火呀,隨著這個十聲念佛化成清涼風,風吹來朵朵蓮華,蓮華上有化佛、化菩薩,接引這個即將下地獄的五逆十惡的罪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就是叫蒙佛化身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看看這樣的地獄的衆生,都能夠十聲乃至一聲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可不是一切人修這個法門,所有人都能往生嗎?
所以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是這個淨土法門最核心的一個觀念,是阿彌陀佛大慈悲心、大平等心普度九法界衆生——一網打盡的、不留一個衆生的,如天普蓋呀,如地普擎啦。大造之中,不遺一物啊,不遺下任何一個衆生哪,是這麼一個大悲願力啊。甚至阿鼻地獄的衆生全都一網打盡,度盡阿鼻苦衆生哪,這就凸顯了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至高無上的價值。爲什麼他能得到十方諸佛異口同聲、伸出廣長舌相的贊歎?他是太不可思議了,給衆生的利益是徹底究竟的。所以這個法門,永明延壽大師講這種“萬修萬人去”,真的是從這個兩土世尊的這種最核心的智慧真理、慈悲升華出來的一句話。現在甚至都有的人說“萬修一二去”,大家不要聽這個。萬修萬人去不僅現在,乃至于就是在刀兵劫的時候,《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住在這個世間最後一百年,還照樣是萬修萬人去。
那麼爲什麼這些五逆十惡的人,十聲乃至一聲佛號就能往生?念佛沒有幾聲啊——很少啊,這個很難相信了。有的居士常常提問題,說一個惡人一輩子造作的惡業——他的惡業應該很重,那臨命終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那跟佛教的因果觀念是不是就有違背啊?這裏沒有違背。他總認爲一生造的業應該很大,十聲乃至一聲佛號的力量應該很小。那“重業先牽”怎麼理解呀?昙鸾大師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實際上一生造的惡業力量並不大,爲什麼?因爲你造的惡業是用虛妄的心、有間斷的心來造的,雖然造的很多,但是它內在的力量不大。但你念佛號是什心念的?是你的真誠心,你的非常猛利的心,你的臨命終時最後的無後心。那麼所念的這個名號又是實相,是萬德洪名,是具足著阿彌陀佛叁身四智無量功德的名號,你用自己猛利、懇切、至誠的心念這個萬德洪名,這裏面你念十聲乃至一聲的力量,超過你一生虛妄心造作的業力的總和。所以這種感應道交,就能獲得馬上變地獄境界爲淨土境界,橫超叁界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阿鞞跋致菩薩的巨大的利益。但這種信願懇切的念佛,跟平時泛泛悠悠啊,信願不真切呀,生死心不切啊——這些念佛的功德,在功德上不能比擬的。那雖然是下品下生,它只是蓮華開放的時間有遲速的差異,上品上生一去就華開見佛,次第的有七天的,有四十九天的,有一小劫的,最長的下品下生是在蓮華待十二大劫。雖然十二大劫,他在蓮華也很享受啊,一切資生用具也是應念而至啊,也是蓮華化生啦,他唯一一點痛苦就是不能見佛,不能聞法,不能見比丘菩薩僧而已。那麼只要去了,觀音、勢至還在幫助他,觀世音菩薩入開華叁昧,讓他從華裏面出來:用光明照進去,讓他知道不能出來的原因,然後讓他忏悔業障,忏悔懷疑,他就出來了。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雖然華開的速度有遲速的不同,但已經都是阿鞞跋致了。所以你看極樂世界它爲什麼(是)平等的法界,它就是上根利智往生也得阿鞞跋致,你就是下品下生乃至蜎飛蠕動的衆生往生他也是阿鞞跋致,就是聖人之流,永遠不會退轉到凡夫位。那隨著往生者根性的淺深——或者他原來修習漸法,就是權法,有的修行圓頓之法,隨著他的根性來證種種果位:或者首先證聲聞的初果、阿羅漢果,乃至大乘的初住、十地,等等。那麼既然他都能證到這個果位,那開悟就更不要說了,因爲開悟還屬于解的範疇,這個證就屬于斷惑的範圍。最終的利益要斷惑——斷見、思惑,斷塵沙惑,斷無明惑,這個斷惑就是證。我們這個世間禅宗大徹大悟還屬于解的範疇——開眼啦,開眼不等于他斷惑。不能斷惑就不能了生死,這要注意。
那麼在這個世間上,這些無禅有淨土往生的人那是太多了。大家看古往今來的往生傳,特別是那些愚夫愚婦,他什麼都不懂,什麼修行也談不上,就是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名號,就得到極大的利益。這個《印祖文鈔》講一個(事),他有一個皈依弟子姓鄭,叫鄭慧洪,他是屬于比較偏遠地區的,雲南保山縣的一個人,他做生意的,來到這個報國寺求皈依,然後他皈依之後也回家鄉勸他的父母信佛念佛。他的父親是一個隱士,對這個道家的丹道哇,《周易》呀(喜好),就在家裏研究了,然後接觸佛教——聽到他兒子勸他學佛,他首先還是搞禅宗一套,慢慢子他也念念佛,在當地就算很有學問的人了,然後他就是勸周邊的村民來念佛,有點影響力,但是相信的人也不是太多。但鄭慧洪有個母親,不識字,她也在念佛——鄭慧洪是經商過程當中得了一種病,(歸鄉次年)就去世了,這個母親就很思念她的兒子,就經受不起這種兒子死亡的打擊,她自己就有一個舉措——她就服毒,服毒之後坐在那裏念佛,打坐面西念佛往生,這個面容非常燦爛,坐得如如不動,頭頂發溫。這個一下子整個地區都震撼了:你看一個老太太,就這麼服毒念佛,毒都不能動她的身心,坐著往生。就這樣的一個以身表範,當地的很多人都開始念佛了。
那這方面愚夫愚婦念佛求往生的很多,大家可以看看我們《淨土》雜志,我們也常常登這些,就是最近這一二十年發生的很多例子。很多往生者實在是沒有什麼功夫,就是一門心思求往生,就是念佛,乃至于平時根本沒有修行,助念的當中聽到往生一事,他發起心往生,都有往生的瑞相。所以這個往生一法,在這個時代確實有不少人得到了利益。我們目前也想把這些往生的例子——現代、當代往生的例子,要把它結集一個小冊子來流通流通。去年九月份我的母親,她往生了,也應該屬于萬修萬人去的範圍。這個你說她有多大修行——沒多大修行,但是她確實很想去,在疾病的折磨當中,她更是懇切地發願:“爬都要爬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結果我們在助念十多天之後——平時過程當中,由于糖尿病,這個折磨得很厲害,但是往生的時候非常安祥,如睡夢去,也是頭頂發溫,然後全身柔軟,荼毗的時候燒出了300多顆五色的舍利花,也表明還真是蒙彌陀願力垂慈加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華開見阿彌陀佛,你還擔憂不能開悟嗎?所以這個“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是針對我們在坐的諸位說的,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開悟的。
(未完待繼)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淨土決疑論》于杭州淨慈寺
《印祖釋《禅淨四料簡》——決行疑以導修(5)》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