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就開始憶念阿彌陀佛,憶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是人的生命當中最有價值的事情。這就是“子若憶母”,就好像母親在憶念子女,這樣母子之間從生至生就不會再違背,不會再遠離了。這一念的憶念就是講一念的信心,就能夠落到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裏面,阿彌陀佛的願海緊緊地把我們攝受。我們下一輩子一定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生生世世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再也不會逃離了。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它是全體的我們自性涅槃的境界,我們的自性光明現前,我們知道真正的價值在什麼地方。沒有無明顛倒的話,我們就永遠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他會自覺地跟阿彌陀佛在一起,他會知道跟佛在一起的重大的意義。這就是華嚴的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念法、念菩薩比丘僧。
如果我們知道這樁事情——如慈母憶念子女不相違遠的事情,我們就會深切地理解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以及他救度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決定不虛的願力。知道這一點了,我們對往生就會有一個決定的信心,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他建立一個至極莊嚴清淨的刹土,能夠讓一切衆生遠離種種苦難的煎熬,備受種種的快樂,然而往生的條件卻是非常低。你只要深信,切願,持名,乃至十念——十念通臨終十念,也通平時十念,你平時就是念十聲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都決定來救,來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這一願不能兌現的話,我就不成佛”,現在法藏菩薩已經成佛了,那麼這一願絕對是可以兌現的。你看十聲念佛都能往生,沒有提要求哇,沒有提一定要功夫成片啦,更沒有提清淨心往生啦。但這個信心卻是很難的,“至心信樂、欲生”這六個字,我們一定要熏習,我們要建立這樣的信願的背景。“至心”是什麼?至誠心。“信”,至信。這個“至”是修飾“心”的,修飾“信”的,修飾“樂”的:至誠心、至信心、至樂心。這個難就難在這個地方,難不難在念佛,難在建立信願。
現在我們末法的衆生這個心都是狡詐的,都是虛僞的,都是做表面文章的。所以表現在政治、經濟和道德生活當中,爲什麼人和人之間的信心、信譽度越來越低呀?大家都是在玩機心哪。玩多了機心,有這個作假的習性,那幺在學佛上它也會遷移過來,所以我們學佛有時候就顯得不那麼真誠。你說念佛的目的是什麼?求往生,求成佛,求度衆生。但是真正對往生這個事情他有絕定的好樂——一往情深,對這個世間沒有一念的這種留戀,這不是一般人所做得到的。你沒有對這個世間的生存狀態的苦難有刻骨銘心的這種體驗,如果沒有對這個世間的功名利祿、妻兒子女這些體性——這種苦空無常的體性,有一個甚深的智慧的觀照,你要他放手還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天天說往生往生哪,真的阿彌陀佛今天晚上過來接我們走,到關鍵時刻還要說:“哎呀,阿彌陀佛,能不能告幾年假呀?”還是不想走哇,貪生怕死啊。我們人都會生病的,小病可以治,大病你能不能說:大病就是念佛求往生。但我們一有病,可能想的是:怎麼到醫院去治療,怎麼求神,怎麼弄點什麼——算卦什麼的,甚至還要吃什麼山珍海味,吃肉來滋補滋補——平時吃素到了有病還想著要滋補滋補。外面顯出他是學佛了生死的,實際上關鍵的行爲又做不到,這就沒有做到“至心”。
再就是“至信”,這個念佛一法它全體地建立在佛的果地上的,你要真正産生信心很不容易的。它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所以說我們一聽到念佛法門,就說“我徹底地相信了”,這是很難的。我們可能有一定的信心,但裏面是夾雜著懷疑的。現在要通過一個聞、思、修,慢慢使我們的這種半信半疑變成多信少疑,最後逐步抵達有相當程度上的信心。夾雜懷疑的信心他也能往生,無非是邊地疑城。所以這個“至信”,就是百分之百的信心,沒有一念的懷疑。念佛法門最高的功德就是信心,最障礙的一個罪孽就是懷疑,不怕你行爲上造孽有多大,就怕你有懷疑,有懷疑就沒辦法了。懷疑,我們把它比喻成:就像一個電阻,這電阻就使電流過不來,過不來這邊就不能亮。你把這個懷疑的“電阻”一撤開,“電流”一過來,全體亮起來了:至信。
“至樂”,就是聽到這個法門,那種歡喜踴躍——每個毛孔裏面都洋溢著那種快樂,這就是一個法性的快樂。一聽到這個佛號的聲音、這個淨土法門,他就淚流滿面,毫毛都豎起來,覺得:“哎呀!終于遇到了這個法門!”——這個慶幸得無以複加。你得要有這麼一種宗教情懷呀。這時候放下娑婆世界求生極樂世界,就是“欲生”,欲生就是希求、好樂,一往情深的願生的心,那就是如決江河啊,力量很大呀,萬牛不可挽哪!所以念十聲是容易的,但是你對這個十聲佛號,貫注這個“至心信樂、欲生”的這種信願確實不容易。所以看(第)十八願好像它容易,實際上很難的。
所以我們修行淨土法門的人,首先要在這個信心上突破,你先不要用我們的邏輯思維去考慮它,先很質樸地去相信它。相信什麼?相信有一尊阿彌陀佛太慈悲了,他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他發的四十八大願已經圓滿了,已經有力量來救我們了。然後自己一定要謙卑,不能自傲,就說我是一個罪惡生死凡夫,我是煩惱深重的,我是業障深重的,我自己靠自己力量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唯有靠阿彌陀佛才能解決問題。你對自己的這種自知之明以及走通途自力法門的放下——能夠全身心地交給阿彌陀佛,實現一個真正的“南無”。“南無”就是皈命,把我們生命皈到阿彌陀佛那邊去,那麼阿彌陀佛——我對他有絕對的信心——他有大慈悲,他有大威力,他一定能夠給我究竟的快樂,解決我一切苦難。我們只要皈命,阿彌陀佛就能解決我們一切問題。所以這個法門它的簡單,說它非常簡單,很容易;但難,也說它很難——我們這信心很難建立。
建立信心,他自然就會産生願往生的心;這個信願建立,他就一定會執持名號。每一聲佛號都跟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感應道交,每一聲佛號都有彌陀的光明的注照,每一聲佛號都法喜充滿,每一聲佛號都在啓動我們的信願的善種。這樣信、願、行形成一個良性互動,我們就成了一個合格的淨業行人,這就是人中芬陀利花、人中的妙好人、如來的第一弟子,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能跟觀世音、大勢至這些法王子把手同行。對于一個深信念佛的人,觀音、勢至爲其勝友,是朋友的關系,都是阿彌陀佛的弟子。所以我們要想跟阿彌陀佛生生世世不相違遠,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就得要全身心地投靠到慈母的懷抱去。而慈母的那種淨土是永遠開放的,門檻不高的,不僅人道的衆生可以去,就是蜎飛蠕動的動物都可以去。
只要一去,就能得到如阿彌陀佛那樣的無量壽、那樣的身相光明、那樣的六種神通、那樣種種的智慧。這都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無條件的恩賜,把他積累的財富無條件地給我們,我們頓然地富貴,這就是至極圓頓的法門——一去就是阿鞞跋致。如果了解通途,依靠自己的力量得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菩薩,那是太難太難了!阿鞞跋致不退轉,最低限度是屬于圓教初住位水平——斷一品無明,這要經過兩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達得到。那我們這些業力凡夫,尤其造作五逆十惡的人,一去都平等地獲得阿鞞跋致,那爲什麼會有這種特異的效果?就是這種慈母無條件的恩賜。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流浪得太久了,應該要好好地反省一下:今生要回歸,“故鄉明月有誰爭,客路溪山任彼戀”。這個浪子原來有首歌是:回來吧,回來吧,那浪迹天涯的遊子。我們是浪迹六道的、叁千大千世界的遊子,今生一定要回歸極樂的故園,做彌陀的弟子就好。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于廣州大佛寺
《《念佛圓通章》母子喻——念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