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釋經題

  《無量壽經》釋經題

   在第二屆東林寺淨土文化進修班上,我們有這麼一個殊勝的機緣,共同來探討淨土宗一部非常重要的根本經典——《佛說無量壽經》。這是大家多生多劫跟淨土法門、同阿彌陀佛深結法緣所致。同時在東林寺,慧遠大師在1600年前啓建白蓮社,

   所依據的經典也主要是《佛說無量壽經》,專修念佛叁昧。這個理念集中體現在劉遺民居士所撰寫的《西方發願文》上,基本上是按《無量壽經》的理路、方法,來構建白蓮社修行的方法。所以我們在今天,也是繼承慧遠大師這樣專修淨宗的遺風,把《無量壽經》的義理、修行方法,來做一個較爲全面的探究。

   這部經典,曆來的祖師大德有很多的贊歎,稱爲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稱性的圓教。《無量壽經》裏面也通過阿難尊者的口吻,把這部經典的幾個特別的不同之處展示出來:這是一個奇特之法;這是一個引導一切衆生出離兩種生死的導師之行;這是快速圓成佛果的最勝之道;這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不斷地要數數來世間救度衆生的最主要傳授的一個法門,叫行如來之德;這是一個佛佛相念之法,當哪一尊佛要宣說這個《無量壽經》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都會放光加持的,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報身也會放光加持的。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法會上,全身現出稀有的瑞相,就是佛佛相念一法哦。那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法華經》給我們和盤托出:爲一大事因緣故。這個大事因緣就是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佛之知見也就是在《無量壽經》講的“惠以衆生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就體現在以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這麼一個大網張開,于十方無量刹土生死苦海撈漉輪轉的衆生,令他們悉皆出離生死之苦,圓證自性涅槃之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矜哀叁界,不斷地來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的一個本懷。

   所以這個法門又稱爲佛出世正說,就是出世間法的正門之說。這個“出世正說”出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他有個概念,就提出淨土的這個往生一法跟通途的八萬四千法門,有一個概念上的界定。這個界定也許我們會草率看過,善導大師說“門余八萬四千”——宣說這些法,衆生也隨著他的根機、好樂,都能得到利益;但是末法的衆生,他根機不一,最得到利益的還是信願持名往生淨土一法。所以他就講“門余八萬四千”,“門余”就是淨土法門正門之余的八萬四千法門。那這個概念的分判,這不是一般人能夠隨便提出來的。說通途法門是門余,淨土法門就叫正門,有什麼依據?那這個依據也許就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依據:這個概念是善導大師以他虔誠祈請,夢中感應梵僧指授的玄義。所以它是來自一個佛菩薩法界的一種聲音,不是我們所能判別得出來的。我們要理解這個淨土往生一法——《無量壽經》展開的義理,是出世正說。好,那麼這樣,我們就能夠深刻地對這部經典有一個甚深的信心。

   具體對這部經的討論,我們也是在文前,要對這部經大概的意思作一個概述。這種概述曆來的注經家有兩個路向:一個是詳細的概述,就是以華嚴的“十門開啓”來做一個闡釋;簡略的概述就是天臺的“五重玄義”。那麼這次我們面對這部大經,所講述的只有十次,時間非常有限,我們不可能詳細展開去說。所以我們采取五重玄義的這樣的一個框架,給大家來說一說,並且以後講經的文句展示,我們也不可能一句一句地去講得太細。所以這次可能采取一個要義——簡要的大義的方式,來跟大家做一個討論。五重玄義,一般它首先講釋名——能召之名;第二就是辨體——所辨識的體性;第叁,由這個體性給出它的宗旨;第四,由這個宗旨表現它的力用;第五,從判教的角度來觀照一下這部經屬于哪個藏教所攝。這五個方面實際上跟這個華嚴的十門開啓只是詳略的不同而已,應該說五重玄義也含攝著華嚴十門開啓主要的精神理念。

   好,第一,我們來看釋名,就是解釋這部經典的名稱。一部經典的名稱,是對這部經主要的義理、境界、方法的一種高度濃縮的産物。所以上根利器一聞經典之名,就大概能把握它的綱宗。這部經名是以能說、所說人爲名。能說的:《佛說無量壽經》第一個“佛”,是指我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他是以他的大悲願力示現在五濁惡世,《梵網經》說他來這個世間已經八千次。《悲華經》中,這位釋迦牟尼佛示現大臣寶海梵志的時候,就曾經發了一個悲願:要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到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救度那些煩惱深重、罪惡深重的衆生。所以他來到我們這個世間,尤其是在人壽百歲這樣的時空態裏面來,沒有甚深的大悲願力是不可能的。《悲華經》向我們講訴,當時無诤念轉輪聖王供養佛的那個法會上,很多菩薩也發願——悲心很重的菩薩發願,也最多發人壽一千歲的時候示現過來。到了人壽百歲的時候,實在是五濁惡世的情態太深重了,一般的菩薩都沒有那麼深厚的悲心的穿透力,能夠過得來。本師釋迦牟尼佛悲心深厚,他就在這個時候示現了。

   那這個“佛”,包括十種稱號,如來呀,應遍知啊,明行足哇,善逝、世間解……這些,包括《華嚴經》講的“十身佛”。這個“佛”裏面包含的這種智慧、功德,也是很深。但我們從事相上來說,這是指稱釋迦牟尼佛;從他的德能來看,這個佛是覺的意思,是智慧的意思。那具體到果地上的這尊釋迦牟尼佛,就是他成就一切種智。成就一切種智就是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沒有哪個法他不了解的,沒有哪個事情他不能現量親見的。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具有這樣的一個智慧德能,這很重要,就對于他所說的這個《無量壽經》,我們會有信心。這個《無量壽經》裏面,他講的是他現量親證的境界,不是他聽別人說的,也不是他心意識裏面琢磨出來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當中講,一句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所證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予濁惡衆生。所以這個《無量壽經》的境界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境界,它是把佛的現量開悟的境界和盤托出。這是等覺菩薩都不能了解的,唯有成佛才能夠朗然了解: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刹之遙遠的西方淨土,有一尊佛——阿彌陀佛——他發的大願。他發的大願對我們衆生是什麼樣的關聯,這是成佛的人才能了知這個真相。所以我們能夠把《無量壽經》的義理、知見,轉爲我們的知見,這就是以佛的知見爲己知見,以佛的開悟爲己開悟。

   那第二個是“說”,“說”不是簡單地說了,一般解釋這個“說”的義理,叫“悅所懷也”,很喜悅——說的時候很喜悅。他爲什麼喜悅呢?是把平時蘊在他胸懷裏面最想說的法,觀察機緣成熟,能夠說出來了。釋迦牟尼佛來這個世間,他唯一的目的是要引導我們出離輪回之苦哦——生死一大事啊。那淨土往生一法,正是對這最大的事情單刀直入的解決,在解決生死的當下,他自性的涅槃佛果也快速地現前。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利益衆生最想做的一個事情。但最想做的事情也要等待時節、因緣了,一定要衆生相信哦,他有這個善根、福德能夠擔荷,所以佛講法都要觀機。觀機——觀察這個法會上四衆弟子成佛機熟,他往往是“悅所懷”。就是觀察這個衆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才趕緊把這個淨土往生一法說出來。那成佛的根機成熟,就不是聲聞、緣覺的根機了,那更不是求人天福報的根機啰。當一個人把成佛作爲他生命的目標,而且自信有佛性,自信必將成佛,在這個時候這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一般人他都停留在追求人天福報,最多有出離心,得個聲聞、緣覺。要把成大乘的佛果作爲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個善根成熟,才有擔荷淨土往生一法的善根。那釋迦牟尼佛在這時候——佛有一種功德,度衆生是不失時機,不前不後。如果衆生不相信的時候,佛不會說;如果衆生能夠相信而不去說,滯後了,那也是不可以的。所以這個“說”,就是師資道合——百千萬劫稀有難遇之一時。這就是經典講“一時”佛在什麼……這個“一時”構成了這個“悅所懷”的一個機緣。那這個“說”可以包括四無礙辯的宣說,也可以包括佛的善巧四悉檀的宣說。這裏特別是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佛大悲的智慧觀機逗教,爲諸衆生作不請之友。因爲這個法門是一切凡夫衆生問不出來的:這不是凡夫衆生的境界。好,所以我們要這樣來理解這個“說”。

   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無量壽”,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那爲什麼要用“無量壽”這個概念呢?實際上經典當中講,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無礙光佛、無邊光佛,爲什麼用這個壽來指稱?這個“壽”,我們就想到《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壽指什麼?好像表面上是指壽命,但終極意義上是指涅槃實相的體性,這個涅槃實相的體性含裹著一切無量的功德。這位極樂世界的教主,他契證了這樣的一個“壽”的功德。這個“壽”的功德在漢譯的《無量壽經》裏面是解釋爲“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就是諸法的實相,也就是這尊佛所證到的體性——寂靜涅槃。那寂靜涅槃,這個湛寂常恒了,“妙湛總持不動尊”啰,就是這個意思。那只要清淨到極點,它就會生出它的妙用,就有它的光出來,這叫“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所以有湛寂常恒的“壽”,就必然會生起靈明洞徹的“光”,這就是以無量壽之體攝無量壽之光的妙用。所以講無量壽的時候必然包含無量光,說無量光的時候一定包含無量壽。爲什麼呢?由于無量壽的“寂”和無量光的“照”是不二的,光壽是一如的。光壽的一如,寂照的不二就是實相,就是阿彌陀佛。

   所以當一切菩薩證到了這樣的“壽”的時候,這時候就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在當下這一念,含攝著過去無量無邊的時間,也含攝著無量無邊的未來的劫——…

《《無量壽經》釋經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