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塵,那你想,這就不是凡夫。我們凡夫是六根都要奔逸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裏面,中間就會生出六識。所以六根對六塵,産生六識,這就使凡夫衆生在這裏苦惱,競爭,造孽、輪轉。現在法藏菩薩六根攝住,與六塵不偶——不對待,當然也不會産生六識。你看他的心就很清淨,就離開了十八界——凡夫的境界。忍力成就,不計衆苦。這個菩薩道裏面,特別強調忍的力量——超過持戒、精進、禅定一切力量。能忍之人就是大丈夫。這個忍分爲兩種:一種是衆生忍,一切衆生罵我,打我,誹謗我什麼,如如不動——你不跟他計較;一種是法忍,就是法上的——饑渴喲,寒熱啊,這些,也能夠忍。
那一般講忍,就是面對魔軍。有的是來自外面的魔軍;有的是來自我們裏面的魔軍,就是我們的煩惱、結使。你看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百萬魔軍過來,佛就告訴魔王波旬,“你這個魔軍啊”——魔軍一般能夠發出十支隊伍,這十支隊伍是挺有意思的,所以我們辨別什麼是魔。魔軍發的第一支隊伍——最大的部隊,就是“欲爲汝初軍”:欲——淫欲,是你派出的第一支主力部隊。我們一面對欲望就打了敗仗,墮在負處,就成了俘虜;那你面對魔軍,你首先就敗了。“憂愁爲第二”,憂愁也是魔軍呀——第二支隊伍。“饑渴第叁軍”,饑渴是魔軍的第叁軍,如果我們忍受不了饑渴——饑渴起盜心,你就偷人家,搶人家,你就是墮到了負處啦。“渴愛爲第四”,這種愛欲的需求像幹渴一樣的,讓你坐立不安,非要去滿足不可。“第五睡眠軍”,所以一天到晚我們就昏昏欲睡——睡眠,也就是被魔軍控製了。現在我們雖然不能做到不睡,但至少要做到控製睡眠的時間。如果我們像社會上養生一樣的,你得要睡八個小時九個小時;修道人如果睡八個小時九個小時,那可能就有問題了——你被魔軍控製了。孔子對宰予——他的學生,看到他晝寢了,都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怖爲爲第六”,這種害怕、恐怖、畏懼是第六軍。“疑悔爲第七軍”,懷疑、後悔就是第七軍。所以當我們升起極重的對善法的懷疑和後悔的時候,我們被魔軍控製了。“瞋恚爲第八”,瞋恨的心——動不動發火的心,這都是魔軍。“第九利養軍”,就是你追求名聞利養,喜歡這些知名度,喜歡搞那些虛的東西——擺架子、搭架子,這都是被魔所控製。“第十軍自高,輕慢出家人”,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很驕慢,輕蔑出家人。所以這個魔軍的十支隊伍,我們想一想,面對這十支隊伍,我們能不能打勝仗啊?很有可能我們都打敗仗啊!一打敗仗,這個魔王波旬很高興了:“你沒有逃脫我的魔手——魔掌心哪!你還是魔子魔孫啊!”所以叁界不容易出得去。
那麼法藏菩薩他的忍力成就,就是超越了這些魔軍的範圍。忍力成就也包括他的忍辱波羅蜜,不生一點瞋恨的心。就好像《金剛經》講那個歌利國王割截忍辱仙人,一片一片肉割下來的時候,這個情況下,一般的人還不生瞋恨心嗎?!但是這個忍辱仙人不僅沒有生瞋恨心,還生憐憫心,生慈悲心,而且發願:“我成佛,最先要度你這個惡王。”這就忍辱到家了。所以這個歌利國王以後就成了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憍陳如,憍陳如就是歌利國王過來的。這是“忍力成就”。
“不計衆苦”,就是所有的痛苦都不計較。爲了完成這個大願,爲了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鼻地獄的苦都要經受。不會由于受點苦,我就後悔:哎呀,這個願很難完成啦,得了得了吧!“不計衆苦,少欲知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的。“少欲”,欲望不要太高;“知足”,尤其是一個沙門,有少欲知足法,才有涅槃法。我們很多的煩惱、很多的谄媚攀求的心,都來自多欲。少欲之人就住在茅蓬,他也是如同住在天堂;多欲之人住在天堂,他也像住在茅蓬。所以現在我們講一個人的幸福指數,不在于外面的這種物質的多少,實際上就在他的一種觀念、一種心理的覺受。所以幸福指數是跟人的觀念相關的。
現在我們這個地球面臨著這樣的一種資源的匮乏、生態環境問題、戰爭的問題,實際要開的一個藥方就是少欲知足。唯有少欲知足,才能夠使環境的壓力、人和人之間的這種緊張情況、國與國之間的緊張給它緩和下來。但恰恰又是非常悲哀的,人的願望從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放出來之後,他沒辦法降低他的欲望。各個國家都在談排碳量的問題,誰能夠主動地說,把自己國家的排碳量降低呢?就像美國這個最發達的國家,他提生態問題提得很多,但是他也不願意減低他的排碳量啊!你這個大國都不主動降低你的排碳量,怎麼可能讓其他的國家降低呢?!所以最終還是個多欲的問題:欲望太高了,追求高消費,居高不下。直到人和人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都不降低欲望,那以後的南極、北極全都融化,海平面全都升高,沿海地區的發達城市全都淹沒,整個的地球土地越來越少;由于資源土地越來越少,可能就會引發戰爭。所有的苦難都是從欲望裏面出來的。所以你看我們的這些菩薩們,給我們傳達的是這樣的智慧——少欲知足。
沒有“染恚癡”,染恚癡就是淫欲的心、瞋恨的心、愚癡的心。“叁昧常寂”,修甚深的止,住在那種恒常寂定的叁昧裏面;然後止中有觀,能夠升華他無礙的智慧。在他修行的過程當中,他沒有一點虛僞的心,沒有谄媚彎曲的心。“直心是道場”,就真誠、正直的心。我們看到這些經文,作一面鏡子,看看我們自己。實際上,我們要升起大慚愧心,我們舉心動念常常不真誠,虛假。然而我們有種種的欲望,要滿足就會谄媚:對自己的上司、對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他就會谄媚。于是這個過程他都用機心,這個機心就彎曲。
“虛僞谄曲”的心是嚴重違背道的,所以現在爲什麼很多人看佛經看不懂。甚至拿到《印光法師文鈔》他都看不懂,哪怕他受過高等教育。實際上最終不是他的文化程度問題,他的心是虛僞谄曲的心,他就看不懂佛經:是這麼一個情況。所以我們大乘佛法會講直心是道場,你正直的心就能夠開發智慧。法藏菩薩無量劫以來沒有虛僞谄曲的心,這我們都要效仿。雖然這個環境好像虛假,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是有這麼一個樣子,但我們要知道,你說假話辦成的並不是什麼大事!也不是什麼正事!如果非得要用虛僞谄曲的心才能做成事不可,幹脆我們無爲一下。所有的善法當中,無爲法最高——幹脆就念阿彌陀佛好了。所以我們要有這麼一種超越的心態,即便做世間的事情,也得要有出世的精神去做。
那麼法藏菩薩人際關系怎麼相處呢?首先他的念頭沒有虛僞谄曲之心,然後人際關系“和顔愛語,先意承問”。對人非常的和藹,顔色非常的歡喜,說的都是愛語、聽得讓對方歡喜的話。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我們凡夫衆生都是有我執、我見、我慢的。所以他人際關系爲什麼搞不到一起,不能溝通,就是“我有我的性格,我有我的見解,我比你強”。所以見了面不要說和顔愛語了,好像欠了他什麼似的,板著一個臉,而且還有設防:現在人和人之間關系實際上是太糟糕了。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的心地日益險惡汙染、道德水平下降的産物。那麼“先意承問”,就是主動地去問訊對方,不是說:“你不問候我,我也不問候你。你有什麼了不起呀?”主動問候,就好像常不輕菩薩,見了所有人頂禮:“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終將作佛。”主動地去頂禮,去說出這樣贊歎的話。
好,這樣的一種修行是用勇猛心、精進心去做的。這種莊嚴妙土的志願,在無量劫當中無疲無倦——不疲厭。“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專門去求清白之法——什麼叫清白之法?就是令自己和他人回歸到佛性——這樣的法。那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有幾種可得注意。首先講慚和愧。佛經講有二種法——爲兩種白法:一個是慚,一個是愧。所以一個菩薩修行,他一定要有慚愧心、忏悔心,然後要有持戒的心,然後要執持名號念佛的心。這些都屬于清白之法的範圍,每天把它們作爲自己修行的內容。這就屬于前面講的“洗濯垢汙、顯明清白”的過程。那麼以這個清白之法來自利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福德智慧來利益衆生;同時把利益自己的清白之法也教化衆生,也讓衆生以這種法來洗濯垢汙,顯明清白。
好,在這個過程當中,而且恭敬供養佛、法、僧叁寶。叁寶是自始至終能夠加持我們的巨大精神力量,它是常住的。所以法藏菩薩在任何一劫、一生的投生當中,都要恭敬叁寶。恭敬有供養,有聽法,有蒙佛授記,有代佛弘化這些:恭敬叁寶。“奉事師長”,你看這個法藏菩薩,他發四十八大願已經是大菩薩的身份,然而在他未來的修行過程當中,他還要去尋找善知識。善知識是我們成就佛道的大因緣。你奉事師長,說明放下了自己的“我慢”。只要有一個人在道德、智慧、法上比我強一點的,我們都要拜他爲師,執弟子禮。這一點是值得我們來學的。
這說明佛在因地當中有個特點:每一次的示現他都要觀察,這個世界上我所處的時空態裏面,有不有一個比我更有道德、智慧的;只要有,一定要拜他爲師,然後恭敬侍奉。執弟子禮,就是這個師長要我幹什麼就幹什麼,像奴仆的心,像大地的心一樣去奉事師長,把這種至極恭敬的心表達出來。尤其是對我們的和尚阿阇黎,一定要奉事恭敬;如果不能恭敬自己的師長,如果對師長有輕慢之心,甚至有講壞話之心,這都是要墮地獄的。所以這些,法藏菩薩都是在以身垂範了——恭敬叁寶,奉事師長。以福德、智慧來莊嚴自己的一切菩薩行,這就“以大莊嚴”,來“具足衆行”。“大莊嚴”這裏就是大乘的福德、智慧。來莊嚴自己的菩薩萬行,其目的是令一切衆生也獲得這樣的功德成就。
《無量壽經》之積集德行(叁)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
《《無量壽經》之積集德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