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之說頌瑞應(一)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爲諸天人師。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叁垢冥,明濟衆厄難。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闇,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晖,天光隱不現。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于大衆中,說法獅子吼。供養一切佛,具足衆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爲叁界雄。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谛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好,先看這一段,這是“說頌瑞應”第六章。前面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座下,得佛印證,稱性宣說四十八大願。那麼釋迦牟尼佛轉述,告訴阿難:當時法藏比丘說完四十八大願之後,又承佛神力說了這一個偈頌。這個偈頌主要是表達誓言。誓言是什麼?前面是願,後面是誓——發誓;一般的,菩薩發願之後都要發一個誓,使這個願更爲堅固。就好像我們看普賢十大願王,無論是禮敬諸佛,還是稱贊如來……發願之後,後面都會有一段: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什麼什麼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幾句就是誓,前面就是願。
那麼在這個偈頌裏面,一共分爲十一個偈子。十一個偈子分兩大部分展開:第一部分就是建立誓言;第二部分就是請求瑞應。建立誓言就是前面的十個偈子;最後一個偈子就是請求瑞相感應。這個偈頌放在四十八大願之後,是具有深切的意義的。不僅是用誓來把前面的願更爲堅固牢靠地鞏固下來,作爲未來完成這個大願的一種巨大的動力機製;而且這個偈子也把前面四十八大願幾個本質性的特點,以及法藏比丘施設完成這個大願的方法、程序,也都說出來了。
那先看前面叁個偈頌。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這個四十八大願是什麼?是超世之願。這個“超世願”,把四十八大願最本質的一個內涵表達出來。什麼叫超世願?首先從能發願的心來說,法藏菩薩發願的當下,他是以實相心發出來的。曆來注經家講發願時候法藏菩薩的證位——在什麼位置,有的說是初地菩薩,有的說是八地菩薩。無論是初地,還是八地,這是大菩薩所發出的稱合法性的大願,所以這個實相流出的願就超越了世間。這是從他能發的心來說,所以它就叫超世願。再從所發的內容來看,他要建立超勝十方無量佛國最殊勝的刹土,這個刹土就等同于涅槃。這個刹土能讓一切衆生得到安穩,能夠讓一切衆生快速成佛,是法界當中最殊勝的道場。它的表現形態也是窮微極妙。從他所發的願的內容上來說,也是超越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刹土、一切功德的大願。所以法藏菩薩就很自信的說,我這裏建立的願叫超世願。
“超世”兩個字也就告訴我們,淨土法門是究竟的生命終極關懷——出世間法。那麼出世間法是大乘佛法最本質價值的體現手段,不是求人天福報的,不是在這世間裏面搞來搞去的。這個世間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都是火宅,所以一定要超越出去。四十八大願就是幫助一切衆生超越世間輪回的大願。那麼這個超世的大願建立起來之後,它就産生了一個巨大的動力機製:它就會引導菩薩六度萬行,這叫由願導行。由願導行就必定圓滿他的菩薩行,就必定到達佛果的位置,這叫“必至無上道”。在他超世願的因中,就必然到達成佛之果:因該果海。所以在這裏法藏菩薩就非常莊重地說,“斯願”——就是這四十八大願——如果不圓滿的話,我就發誓不成佛。他建立重大的誓言,是把圓滿大願跟他成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個大願圓滿,他才成佛;法藏菩薩成佛也就等于大願圓滿:這兩者是等價的。
好,再看第二個偈子,第二個偈子就具體到他的慈悲心了。就是我在完成大願的無量劫的過程當中,都要爲一切衆生做大施主,來平等地救度種種貧窮、痛苦的衆生。如果不能做大施主的話,我就發誓不成佛。那這就是法藏菩薩在菩薩的六度當中凸顯布施——作爲總攝、度化衆生的一個綱宗。布施一般會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叁種布施都是面對貧苦的衆生——給他安穩的。那最大的貧苦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是他法上的、精神層面的貧窮,所以最終要給他法布施。所以菩薩布施給一切衆生飲食的時候,要做一個回向——願一切衆生得智慧之食;布施給衆生飲用水的時候要回向——讓一切衆生得到法味之水;用車乘來布施給衆生的時候要回向發願——願一切衆生得到一切智乘;用衣服布施衆生的時候要發願回向——願一切衆生得到慚愧衣;用香來布施衆生的時候要發願——令一切衆生得戒定之香。所以物質層面的這種布施,還要在法上——在他法身慧命得到拯濟方面,要回歸到這個原理。所以我們從法藏菩薩發一個大誓“我要做大施主”這一點來說,他就念念系緣苦難的衆生。
第叁個偈子,法藏菩薩發願:到我圓成佛道的時候,我的名號、聲望要傳遍十方無量無邊的刹土,所有的衆生都能聞信我名號的功德。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發誓不成佛。這是“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如果還有一個衆生不能聽聞我名號的話,我就不成佛。這裏,第一是體現著法藏菩薩這種大悲普度一切衆生的深重悲心;另外一方面,他實施大悲普度的這種大誓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名號。四十八大願,包括在他的發誓裏面,都是突顯名號度衆生的深重價值和究竟方便。以名號度衆生,在這裏還不是顯得太明顯,在宋譯的《無量壽經》裏面它有四句話,也是在這個偈子裏面表達著。“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如果我成就無上正覺,就要建立無量壽的名號,十方無量無邊的衆生只要聞到了這個名號,都能産生信心,都能生到我的刹土裏面來。
所以四十八大願——尤其體現在第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所展示的五大劫的思惟要平等普度九法界衆生,它最究竟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建立名號度衆生。這是淨土法門最本質的一個特點。但是有很多人對這個四十八大願不是太了解,他總認爲念這個名號是很低級的法門——愚夫愚婦都能念,他就以爲不怎麼地。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往往是最深奧的、最有智慧的、最慈悲的。建立名號度衆生,可是法藏菩薩思惟了五大劫之後所産生的一個方法。用複雜的方法度衆生都很容易,用最簡單方法把一切衆生度盡——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悠悠凡夫,都能在名號的功德之海裏面得到他的利益,這就不簡單了。而且他發這個願,爲什麼還要讓十方諸佛來稱揚贊歎他的名號?也就是使這個誓能得到實現:所有的諸佛在他自己住持的刹土當中,都要宣揚贊歎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
所以這叁個誓言實際上就是對四十八大願高度的濃縮。了解了這叁個誓,也就等于了解了四十八大願最本質的綱要——它的超世的特點。這種超世的特點也是從他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裏面顯發出來的,大慈悲心就是出世的善根。他要爲一切苦難的衆生做大施主,令一切苦難的衆生離開恐懼,然後建立名號普度一切衆生的方法。
那麼當這叁種大的重誓建立之後,要落實下來。不像一般我們常常發誓,發願,發了就過去了,不能兌現,這就是空願,這就是空誓了,那是不行。所以下面的句子就是使這叁個誓言如何實施。這裏就展開了他的自行——在因地自利、在果地化他的菩薩德業。從他自己的因行來看,這裏面都能夠向我們傳達:一個菩薩從哪裏下手修行,圓滿大願,普度衆生。“離欲深正念”,要離開一切欲望。修行佛道、菩薩道,如果他的五欲放不下,念念貪戀執著,他是沒有辦法去修行的。所以一定要離欲。
在所有的欲望當中,尤其這個淫欲難除。那從法藏菩薩這樣發願以後,他表達生生世世都要出家,要修離欲梵行這樣的修行。所以無論是示現國王、大臣,還是轉輪聖王,他都最後要“舍家棄欲”,行作沙門。那麼這個淫欲,在《四十二章經》講:在所有的欲望當中,女色爲欲,“其大無外”——這種欲望之深重之大,是纏裹人心極重;如果世界上還有個跟淫欲一樣重的煩惱的話,那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能修道的。所以法藏比丘在這兒告訴我們從哪下手,從離欲下手。
儒家文化也講,你怎麼明明德?格物。“格”就好像一個人跟猛虎格鬥一樣的,要把那個物欲給它格下去。你格除了物欲,你才能夠“致知”——致良知,良知良能現前才能夠誠意,正心:儒家修心養性他也要談對欲望的格除問題。佛法的修行,如果你一天到晚這個五欲還幢幢于胸的話,你是很難入道的。就是出家,身雖出家,心不染道。那離開了這個欲望——五欲,尤其是色欲,他就能夠産生禅定,就有甚深的禅定——叁昧的這種“正念”。這樣由這個禅定正念就能産生清淨的智慧。“淨慧”就是般若的智慧,不染一塵,不落兩邊。那麼般若的智慧現前,又能幫助他修行清淨的“梵行”。這實際上就是講戒、定、慧——修戒定慧叁無漏學。那麼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一個崇高的志向:求成佛之果——“志求無上尊”。那“無上尊”就是佛陀一個名稱的表達了。
那下面就對于佛的功德做了一個描述:佛,“爲諸天人師,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叁垢冥,明濟衆厄難”。就是佛首先用他的身業來救度衆生。他爲一切天人之大導師,有神通的力量,放出熾盛的光明,這個光明就平等普照無量無邊的刹土。佛的身業放光不是無目的的,是爲了度衆生的。衆生都在貪、瞋…
《《無量壽經》之說頌瑞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