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方確指》持戒近善、轉短命爲長壽之法

  《西方確指》持戒近善、轉短命爲長壽之法

  僧不二將投師受戒。菩薩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儀形,不知自反,計其所作與俗人無異。吾見汝身在此處,而神遊地獄矣。急宜痛加修省,斷惡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不可昏昏昧昧,失此有限光陰,自贻萬劫之累。至受戒一事,不受則已,若一受,更不得分毫毀犯。當守護清淨,如白璧明珠了無瑕玷,斯成戒品。蓋戒爲叁世諸佛入道根本,勿同兒戲。又若住靜參方,更宜親近善友,遠諸庸劣。親善則道業易成,近惡則戒行易失。此二語,終身學道之要,慎之記之。”

  請看這一段,這是“持戒近善”。有一位比丘叫不二,他想找和尚師、戒師去受戒,來請問這樁事情。這段開示就能看到菩薩對機說法。菩薩是六通具足,知道他心裏的念頭,知道他的根機,有時候針砭起來毫不留情,但是能夠對症發藥。這個僧人一來,菩薩就說“惜哉惜哉!”哎呀,太可惜了!太可惜了!“看你的樣子長得相貌堂堂,儀容形態都很莊嚴,但是你徒有其表,心地上沒有下功夫,不能有深刻的內省功夫。所以你對你的行爲根本就把控不了。把控不了自己的念頭,你的行爲跟世間人沒有兩樣。”表面上有出家人的樣子,心裏的舉心動念都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菩薩看到他這一點,所以就棒喝他,說:“現在你的身體在這個地方,我看你的神識已經到地獄裏面去了。”

  這個你想想,如果我們聽到這話——“神遊地獄”,那馬上毛骨悚然了:你現在徒有一個人形,當下你的神識到地獄裏去了,實際上你已經是地獄衆生了。菩薩不是罵他,就是事實情況。我們聽到這話,設身處地想想:我們有時候身體好像是一個人的身體,實際上我們的心已經到地獄裏去了。爲什麼佛說得人身者如手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多少人當生就失去了人身——他的心已經是叁惡道的心了。所以菩薩就說:“你現在趕緊要痛加修行了,要反省自己,要斷一切惡,來修其善。作爲一個出家人,真正發起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這個真誠的菩提心、斷惡修善的心,才能摧毀一切惡業,才能展示我們自性的善根光明。如果只是身體出家了,心沒有出家,也照樣跟在家人一樣要到地獄裏面去。這種心性上的因果——這種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因果,不分在家出家的。爲什麼我們要求出家人身心俱出家?身體出家,心也必須出家。心出家就是斷惡修善,上求佛果,下化衆生,有這個心就出家了;這個心發起不來,還是一個在家人而已,只不過是一個剃了光頭的在家人。

  所以菩薩告訴他:“你不可昏昏昧昧。”就是昏頭昏腦,昧卻了自己的念頭。“失去這一生有限的光陰。好不容易出家,在心地上沒有用功夫,還是跟俗人一樣要下叁惡道,這可不是今生就留下了百千萬劫的惡果嗎?至于去受戒一事,一定要有正確的知見,你不受倒罷了,如果你一旦受了戒,就得要有極強的護戒意識,不得有分毫的毀犯。不得去犯戒,要戒如冰雪。守護自己所受的戒體不讓它玷汙,就好像白玉不讓它玷汙,就好像一個明亮的摩尼寶珠不讓它有殘缺,這樣才能夠成就你的戒體。戒是非常重要的,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修因證果的根本前提就是持戒。離開持戒,一切禅定、一切智慧、一切證果都是了不可得。”佛法修行特別強調戒,戒律在這個世間能否住得長久,能否建立幢相,這個度化衆生的功能作用能否發揮,完全取決于戒律。正法的時候,大家持戒極爲清淨;末法的一個特點就是戒律松弛;等到戒律完全蕩然無存的時候,佛教也在這個世間打上句號了。戒律是佛教壽命,就這樣建立的。“所以不能去開玩笑。”

  如果你修行或者住靜——“住靜”就是住在寂靜處——阿蘭若,潛心修戒、定、慧的功夫,或者去行腳參訪善知識。住靜也得要有道友,參訪善知識更要有擇善知識的眼。這裏提出一個原則,就是“要親近善知識,遠離那些平庸、惡劣之徒”。這裏大家也會覺得:“我希望親近善知識。”那善知識的標准是什麼?也許佛陀在世的時候,善知識好辨別——他得到了初果、二果,阿羅漢、菩薩、佛,這些顯然就是善知識——沒有問題。到了末法的時候——證果都了不可得的時候,大家都是凡夫身,那怎麼去尋找善知識?末法時候的善知識標准它是下降的。雖然下降,它有本質的一點:善知識首先一定要具足正知見。這個正知見也許不是他親證,但是至少要述而不作,他說出的話跟佛經聖言量,跟祖師沒有兩樣。這第一——正知正見。第二,行爲上他至少要有持戒意識,能持戒,他不能根本斷絕——但至少是淡化名聞利養心。這些是衡量善知識的起碼標准。然後他一定會引導大家出離輪回——是一個出世間的佛法,不是讓大家去追求人天福報的。

  我們要親近這樣的善知識,遠離那些平庸、惡劣的人。你親近善知識,你的道業才容易成就。近朱者赤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自己沒有香氣,你放在香木旁邊,放久了就有香氣。所以親近善知識很有必要,一切修行的果實都來自于善知識的提攜、開導和幫助。如果你親近惡知識,那戒行就容易失去。這惡知識有個特點:邪知邪見,不是執空就是執有。更重要的他有貪瞋癡,不守戒。表面上可能冠冕堂皇,他私底下肯定是名利之心擺脫不了,欲望之心擺脫不了。他就會潛行淫欲,貪、瞋、癡叁毒煩惱就容易讓他失去持戒的心——不去持戒。甚至他不去持戒還講得很冠冕堂皇:“我們是一切法都空,無佛無衆生。我自心就是佛,還要去持戒幹什麼?持戒是著相,是執著。”他還掃蕩。這些,你以爲他講得很高妙,跟他一樣不持戒,那可不是成了魔子魔孫嗎?可不是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嗎?所以對這個惡知識一定要遠。覺明妙行菩薩說:“這兩句話你要終身作爲自己修學佛道的精要。一定要謹慎,一定要牢記,一定要依教奉行。”

  馬永錫兄弟夙世爲獵戶,一日入山,共殺一鹿,當獲短命報。又嘗見塔中佛像仆地,扶起安座,禮拜而出,以善因故,再得人身。

  菩薩先爲永錫開示已。永錫懼求永年之道。

  菩薩曰:“昔北方妙覺寺,有童子沙彌。年十六時,有一相師,說人生死,不爽毫發,謂沙彌言:“汝年十八季秋當死。”沙彌恐甚,夜禱于佛:“願于藏中賜經一卷,終身受持,以祈長壽。”言已,悲泣不勝。再拜而起,于《大藏》中,隨手取得《金剛般若經》。遂書寫受持,曉夜無懈,兼持戒精嚴,了悟玄理。年未四十,道風流播,四衆歸仰,後至八十坐化。即洛陽微行禅師也,爲唐玄宗開元六年事,我所親見。汝今既怖短命,欲求永命。當依此沙彌,求《金剛》善本,發心書寫,勤行讀誦,複求解義趣,此內功德也。從今日始,不得更殺物命,當愛如己身,又多積陰德,此外功德也。內外俱修,功德甚大。自能與天合體,而夭壽不二之理立矣,何慮年壽之不永乎?然須慎終如始,如彼沙彌,八十而不怠,方爲合道。切莫有頭無尾,或行十日半月,一年兩歲,便丟手了也。若果盡形遵奉,先後無間,不遂所求,諸佛及我,俱墮妄語。”

  請大家看第四段:轉短命爲長壽之法。這一段主要是針對有一個命中短壽的人求怎麼改變自己短命——轉爲長壽,覺明妙行菩薩介紹的一個的方法。在乩壇有兩個兄弟叫馬永錫,他們在前世曾經做過獵戶。有一天這兩兄弟到山裏去打獵,共同捕殺了一只鹿。那這樣殺害動物的行爲,就一定要獲得短命之報。這是他宿世的一個惡因。但是他宿世也有一個善因:看到佛塔中佛像倒在地下,他們兩個把佛像扶起來了,又安在了蓮華座上,安上來之後還向佛像頂禮。那麼這是一個善因,由這個善因就這一輩子又得到了人身;但由于他有殺生的惡業,就會得短命之報。覺明妙行菩薩是菩薩,就有宿命通,一看這兩個人就知道他宿命的因緣果報。覺明妙行菩薩爲馬永錫兄弟把這樁宿世的事情說出來之後,這馬永錫就很害怕,求菩薩能不能得到長壽的一個方法。一切衆生都是愛命的、貪生怕死的。五福裏面把長壽擺在第一,誰都希望長壽。

  菩薩也順應衆生這種需求、這種祈禱,就跟他講述長壽之法。那麼菩薩在這裏講述,先不談大道理,他用個案教學的方式先舉出一個例子。說當時在北方有個寺院叫妙覺寺,妙覺寺有一位沙彌,只有十六歲。這十六歲的沙彌有一次碰到一個看相的人,這個相師判斷人的生死非常精確,不差毫發。這相師一看他的相——古人真的無論是算卦,還是看相、摸骨這些,都是很神妙,算的很准——這個相師就對沙彌說:“你十八歲的秋天,就是你生命的終結,就要死了。”也就說,只有二年的壽命。這個沙彌就很害怕,當夜就在佛像面前祈禱:願佛慈悲,在大藏經裏面賜一卷經。他願終身受持,以祈長壽之道。

  我們要知道,佛門裏面有求必應,佛有同體的大慈悲心。這個沙彌祈求長壽是非常真誠、非常的悲痛——痛哭。爲什麼得到短命之報?就是往昔的惡業。他生起了大慚愧心、大悲痛心,希望:今生好不容易出家,一短命就沒有時間修行,請佛賜給他壽命。再叁地拜佛。起來,以至誠心在大藏經裏面隨手取了一部經,一看:《金剛經》——《金剛般若經》。他取到這部經也是佛力加持了。這位沙彌就書寫,受持,白天、黑夜非常精進,毫無懈怠。讀誦這部經典——《金剛經》,然後再在行爲上嚴持戒律。他以持戒、持經的功德,很快對《金剛經》微妙甚深的般若道理就了然于胸——了悟。他十八歲那一年並沒有死亡,還叁十幾歲——不到四十歲的時候,他的道風、德業就流播在海內外,很有知名度:一個高僧大德的風範就出來了。四衆弟子都像仰望泰鬥一樣來向他求學。後來這個沙彌活到了八十歲坐化,這就是洛陽的微行禅師。這個公案發生在“唐玄宗開元六年”,也就是公元718年。

  這樁事情是覺明妙行菩薩親眼看到的一樁事情。那爲什麼菩薩說“我所親見”?是不是說他在西方極樂世界親見啊?不是這個樣子。後面我…

《《西方確指》持戒近善、轉短命爲長壽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