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從他同體的大悲心裏面所流現出來的陀羅尼。所以大悲咒的體性是大悲心,大悲心就是佛心。大悲心也是一切衆生本具的心,但是我們由于有分別,有人我,有競爭,就把這個大悲心轉成了一種情愛的心,甚至一種狹劣的自私心。當自私自利的心現前的時候,大悲心就沒有了。所以持大悲咒,就是要用觀世音菩薩在果地上成就的大悲心,來引發我們自心本具的大悲心。要了解這一點。
那麼這個大悲心是什麼?你不可把捉。離開一切名字相,離開一切心緣相,所以“離名亦離相”。離名亦離相,這就超越了“二”的對待,超越了分別、執著;你的本具的大悲心就能現前;你大悲心現前,法爾自然地就會去救度衆生。因爲你大悲心現前了,看到衆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看到衆生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由于是同體的,你大悲心現前了,衆生受苦,你一定不能在那裏享樂的,你一定會去救度的。這就爲什麼觀世音菩薩有叁十二應,無量劫以來隨形六道救度衆生,由于觀世音菩薩有大悲心故。有這個同體的大悲心,他就能生起無量的神通、智慧、善巧、辯才來度衆生。所以大悲心現前,就能度化衆生。
示常源曰:“汝既出家,要須謙下柔和,敬事師長,虛己請益,增長志氣。莫只坐雲霧中過日。”源不達。複示曰:“汝懜懜若此,可曉得自己的心麼?”源無語。乃令誦准提咒一遍。源隨誦之。菩薩曰:“此不是你心,喚作甚麼?偈曰:“見初無心,即汝本心。准提一遍,全體分明。”
請看第叁小段:出家要識心。識心達本,號曰沙門。出家人的這種本分,就是要把當下這一念的覺心顯發出來。所以菩薩開示常源——常源是出家的比丘——一個比丘應該怎樣做。“你既然已經出家——出家人要怎麼樣?要謙下柔和。”第一,談到出家人一定要柔和。這個比丘,梵文裏面“苾刍”,是一個植物的名稱,這個植物就很柔軟,它的那個枝、蔓、藤就能夠長得很長。所以出家人一定要身心柔軟,不跟人家去競爭——無诤。你有诤,就是有個“人、我”的對待。出家人遠離名利,要修忍辱。就像布袋和尚這樣的,你看他忍辱到什麼程度:“有人罵老拙,老拙直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躺倒”,你要打我,我自己躺到地上去;“有人唾老拙”,有人吐那個唾沫到臉上,也甚至都不要擦,“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如果你擦幹了,對方還以爲是你怎麼不滿他呢,讓它自己幹。布袋和尚能夠示現這樣的一個程度。他的這種忍辱到什麼程度?這就是到家波羅蜜。一個出家人要謙和、柔和到這個程度,才像個出家人。
如果一天到晚跟人競爭,又是爭名,又是爭利,甚至還動起殺心——現在一些比丘剛硬到什麼程度?出現惡性的案件,這些都要加以警覺。我們這個狂暴的心,一點都沒有把它製控住。“調禦丈夫”首先要調禦自己這顆心。要怎麼調禦?因爲衆生的心都是剛強的,都是傲慢的,所以一定要用謙下來調和,叫“卑以自牧”。印祖也常常用這句話,這是出在《周易》的一句話。用謙卑來把自己剛猛、高傲的心像牧羊一樣地把它降服下來。怎麼叫謙卑?你贊歎他人,把他人看成是佛菩薩;唯有自己是凡夫,唯有自己業障深重,唯有自己一身毛病——生慚愧心。你這樣才能謙下,自己自覺地放在衆人之下。這就是水的性格,水自然地向下流。所以“上善若水”。這樣才像一個出家人樣子,甚至四衆弟子都應該這個樣子,居士也要謙下。
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個要“敬事師長”。對自己的師長要恭敬,要奉事。由于出家人的師長就是他的和尚阿阇梨,這就是他的“父母”。因爲你已經離家了——如果在家裏你得要孝順父母——你在僧團要敬事師長像對待父母。要把自己的架子放下來,虛心來請教法上的利益。那麼阿阇梨是什麼?教了你一四偈的人,就是你的阿阇梨,就是你的師長。你得要終身的恭敬,如果你罵了和尚阿阇梨一句話,都是造下地獄的因。這樣在恭敬師長、請法的過程當中,增長自己的道心、志氣。一個出家人的志向是非常遠大的:當他離開了名利束縛的時候,把“成佛度一切衆生”作爲他的人生目標。爲了實現成佛度衆生的目標,他多麼的捍勞忍苦,曆盡千辛萬苦,不屈不撓,精進不已。這是出家人的——這叫大丈夫氣概——這種浩然正氣。“所以且莫忘記了出家的本分,而坐在雲霧裏過日子。”坐在雲霧裏面就看不見目標了,稀裏糊塗了,每天只知道吃飯、睡覺,甚至懈怠、懶惰都把自己包圍了。出家人如果菩提心不能保持得永久的話,就容易坐在雲霧裏面,不知道幹什麼了。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叁年,佛到天邊去了。講叢林裏面這些無所事事的叫粥飯僧,只知道吃飯,不知道一天到晚幹什麼。這要避免。
常源聽到了這個開示,還不是十分了解,就進一步請示、請教。覺明妙行菩薩就告訴他:“你怎麼昏迷、懵懂到這個程度?跟你講得這麼明確,你還不了解怎麼去做。”就知道他還是心性的力量沒有上來。就問:“你可曉得自己的心嗎?你的心在什麼地方?”這常源更是聽得莫名其妙,答不上來。菩薩善巧方便,應他這樣的鈍根之機慢慢循循善誘,就教他:“你會不會誦准提咒?”那常源說:“這我會呀。”因爲每天早晨念楞嚴咒、十小咒。十小咒裏面就有准提咒:“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贊大准提,惟願慈悲垂加護。南無飒哆喃,叁藐叁菩馱,俱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一般早上都會念這個。他當然也就把它誦出來了——准提咒。菩薩就開示:“此不是你的心,是什麼呀?”當你在全心念這個准提咒的時候,這就是你的心。所以給他一個偈子:見初無心,既汝本心;准提一遍,全體分明。有時候我們看得很玄妙的事情,實際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你能夠“見初無心”——在你一念未生的那一刹,那就是你的本心,禅宗講參話頭,這個話頭還沒有提起來的那前面的一個空靈狀態。如果你前面沒有抓住,你就是念這個話頭,也到話尾了,話尾就不行了。
有時候念東林佛號,我們會告訴他爲什麼東林佛號會中間停頓叁個節拍:你要把住這叁個節拍,當前面那一念過去了、後一念頭還沒有過來的那個中間的叁拍——最空靈的狀態,能夠一念不生,就是你的本心,你用這樣一個清淨心去念,它的作用就比你散亂的心要強出很多。但很多人散亂得很長久,一旦面對這種空靈的狀態,他沒辦法對付,沒辦法去覺照它。于是他利用那個空間還在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實際上我們是讓你照住那個空靈的境界,等到引磬一響,馬上下一句佛號起來。你只要真正用功夫用到——照住那個叁拍的空靈境界,就覺得法喜充滿了。所以你用這樣的心——用這個本心,來念這個准提咒,包括念這個佛號也都一樣,那麼你自性清淨的本心全體就顯現出來——“全體分明”,就在當下。所以這才理解爲什麼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當下你這個心,就是佛嘛!就是你的本心嘛!不是到外面去求的,就在你當下這一念裏面。這樣出家來識心達本,才叫真出家。要不不能在自性上明了,一天到晚不知道幹什麼,想來想去都是五欲六塵的東西,念念都是貪、瞋、癡東西的流毒。那可不叫真出家了,那就是坐雲霧中過日子,辜負了出家的大好機緣。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師講于秦皇島
《《西方確指》速發深心修淨業、持大悲咒、出家要識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