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隨方顯化度衆生;作棄舍觀,得離塵欲
菩薩曰:“所示淨土一門,真諸佛心宗,人天徑路。今汝等雖求往生,若發願不切,如入海而不獲寶珠,徒勞無益也。我昔于晉明帝時,受貧子身,爲貧苦故,乃發大願雲:“我以夙業,受此苦報。若我今日不得見阿彌陀佛,生極樂國,成就一切功德者,縱令喪身,終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專精憶念,便得心開。見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親蒙授記。後至七十五而坐脫,竟生極樂。後以度生願重,再來此土,隨方顯化。或爲比丘,或爲居士,或爲國王,或爲臣宰,或爲女人,或爲屠丐,或隱或顯,或順或逆,皆隨順說法,導諸群品。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長壽樂,不思進修。我現仙身,救其迷墜,如唐僖宗朝一事也。今則又爲汝等發明邪正,闡揚淨土。汝等當一意一心,堅修此門,必不相誤。若心志一堅,又不待隔世而生,現前亦得見佛,如我昔年無異。有偈四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請看第十五段:隨方顯化度衆生。隨著十方衆生不同的根機,顯示應化身來度衆生。這是覺明妙行菩薩陳述自己一種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覺明妙行菩薩說:“我前面所開示的淨土往生一法乃真諸佛心宗。”我們看這些句子都是非常切要的開示。對淨土法門本質特點最高的概述:淨土一法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的心宗。那諸佛的心是什麼?大慈悲心,欲拯濟群萌、惠以衆生真實之利的心。那麼淨土一法就是能大暢十方諸佛救度衆生本懷的一個法門,最能體現十方諸佛拯救衆生的大悲心、大智慧、大善巧、大威德的一個法門。所以爲什麼十方諸佛都要在自己的刹土宣說阿彌陀佛的大願,勸勉與會的座下弟子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以及伸出廣長舌相來證明淨土法門的真實不虛,對一切念佛人十方諸佛都要護念加持,就在于這一門徹底體現了十方諸佛的心。所以就稱爲“諸佛心宗”。這,一切人天得到解脫成佛的“徑路”——捷徑,你不要走得那麼彎曲。阿彌陀佛的這個大願提供給我們,就讓我們帶業往生,然後到那裏一加持就是阿鞞跋致菩薩,得一生補處。它是成佛的捷徑,一定要了解這一點。這是概述了淨土法門本質的殊勝,用這個來開顯與會的大衆弟子。
“現在汝等雖然也有一定的信心,也有求往生的心,但是這裏一定要注意,如果你求往生的願不懇切的話,那就好像入大海而沒有獲得海底的寶珠——徒勞無益。”這裏就把發願擺在了一個很重要的地位,這是往生的關鍵。建立信心之後,一定要發出願往生的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種厭離、欣求,要從真誠心裏面發出來。這一點實際上不容易,我們衆生在這個輪回的六道裏面,無量劫以來這種功名利祿、五欲六塵、家親眷屬我們都很熟悉。一旦要把它——不僅從行爲上而且從念頭上徹底放下,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常常我們的願不懇切,不是從真心裏面發出來的,所以臨命終時也是很難感通彌陀的願力。“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大家可不要看輕這一句話,實際上對我們是很大挑戰。我們常常是半信半疑,常常往生這個事情的願不是很懇切。所以常常把念佛做爲生活的一個點綴:“我有空就念兩句,沒有空就算了,生活當中有很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做,我哪有時間念佛呀?”當他說“哪有時間念佛”的話,就把念佛放在了比世間的事情更後退的位置上,往生的願不是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上。所以這是我們要加以警覺的。
于是覺明妙行菩薩就談自己,他在晉明帝的時候——公元322至325年。他那一世是一個很貧窮的命運,可能連生存都有問題。由于這樣的貧窮潦倒故,他就發了一個大願:“我以往昔的惡業,這一世受到貧窮的苦報,現在我要求生極樂世界。如果我今日不能見到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一切功德的話,我就縱然把生命搭進去,也不退轉。”發了一個大誓,這個大誓言是用生命做賭注的。所以修行到一個對決的階段,就是把生命作賭注。就像閉死關一樣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這就是要動真格的,一人和萬人戰,要把無量劫以來的生死鐵網給它穿透過去。這是要有大的力量。發出大的誓言之後——這位菩薩那時候還是一個貧窮的凡夫——他就七日七夜一心憶佛念佛。七日七夜是不休息的了,是做好把生命搭進去的准備。這樣的來念,得到了念佛叁昧,打開了自性的寶藏,見到了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這時候他見的相好光明可是報身佛,因爲他是見到阿彌陀佛像遍滿十方世界的相好光明。這是得到理一心不亂——念佛叁昧的境界。這個境界那都是破無明的境界了。阿彌陀佛就現在他的面前,爲他授決定往生之記。得到念佛叁昧之後,也自然任運地過完這一生的生活,到七十五歲的時候“坐脫”,直接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從這裏也看到,念佛人不要勉強地中止自己的生命,得念佛叁昧有能力往生,也要自然地過完命中的壽命。那麼到了極樂世界以後,由于他生前度衆生的大願很殷重,所以一去,就常常再來震旦國,隨不同的時空環境、衆生的根機來顯現化身。曾經示現過比丘的身份,或者示現爲居士的身份,或者示現爲國王的身份,或者示現爲宰相大臣的身份,或者示現爲女人的身份,或者示現爲屠夫、乞丐這些身份。在這些身份當中,或者是順境,或者是逆境,或者是在主流的教化,或者在隱秘的狀態當中去教化衆生,都是隨順不同的情形、根機來說淨土一法,來引導更多的衆生修行佛法。還有我們中國那些道家修仙道,常常不能覺悟當下這一念不生不滅的真常自性,只是耽著修內丹、外丹、周天什麼,求長生不老之術,不能思惟進修大乘解脫的佛法,覺明妙行菩薩也曾經示現過神仙的身份,修道教的功夫來接引、引導這些迷失正修的修行人。這就(是)在唐僖宗那一朝他曾經在外道出家的事情。“今天又爲汝等發明邪正。”——什麼叫邪修,什麼叫正修。“來闡述淨土往生一法,你們應當一心一意堅定地修行念佛法門,這個(法門)一定不會耽誤大家,一定是當生成就。這種信心、志願一旦堅固下來,能夠像我原來一樣修行,現前也能見佛。”
最後一個偈子: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四句很平白的話,但是非常值得我們銘記——落實在行爲當中。“少說一句話”,我們這張嘴巴——叁寸不爛之舌,每天唠唠叨叨說了多少沒有意義的話:東家長西家短,足球賽怎麼樣,哪個國家怎麼打仗,什麼地方又有好的商品,又有名牌的東西。一天到晚都說這些毫無意義的話。所以少說這些話,拿著時間多念一句佛。沒有意思的話都不要說,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我們的妄想雜念,如果能夠讓它死去——就是無念,沒有妄念,沒有妄念的當下我們的法身慧命就活過來了。念佛就是轉化念頭、打死念頭最好的方法。所以念佛要念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古人一般是叁萬作爲底線,或叁萬,或五萬,或七萬,或十萬;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只提倡一萬。如果一萬都念不到,一天到晚你的嘴巴唠唠叨叨,就不知道唠叨什麼東西。所以“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盡量不說話,盡量多念佛,就好。
或問:“學人雲何得離塵欲,得無障礙?”
菩薩曰:“我將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內,汝等當善解其義。有人于此,無故而奪汝一錢,動瞋恨否?”
答以:“一錢雖微,見奪則瞋。”
“又無故而與汝一錢,生喜悅否?”
曰:“一錢雖微,見與則喜。”
有答以“一錢甚微,與何足喜,奪無可瞋”者。
菩薩曰:“汝能如是,心之清淨久矣,何至今日尚沈濁垢耶?汝等當知,學人洗心不密,見有見無,處處是著,念念皆貪,所以業識紛馳,無暫停止。即念一句阿彌陀佛,心想依然外遊,未能頃刻歸一。良由汝等于無量劫來,未嘗發一時一日遠離塵欲之心。故此塵欲,亦從無始劫來,未嘗一時一日肯離汝心。身纏心縛,深入塵網,哪得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故知欲斷貪著,先從一錢之與奪作棄舍觀,作非我有觀。奪不起瞋,與不起悅。如是乃至百千萬錢,乃至億億萬錢,乃至國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過、現、未來心意意識,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錢之與奪無異。自然習漏消亡,障緣永滅,漸履清淨,成就道品。汝等當依此修行,勿更自虞窒礙。”
請看第十六段:作棄舍觀,得離塵欲。怎麼去舍?怎麼去得?“舍得”怎麼理解?看看下面。有人來請問:“學人怎麼樣才能離開塵欲?”這個塵就是煩惱的意思。爲什麼用“塵”?灰塵是動相的,叫昏擾擾相,而且很多。那怎麼能了解這個塵?這就比如一束陽光過來,你再透過陽光看,那個灰塵就很多。灰塵的背景的是什麼?在動的灰塵的背景就是不動的空。“空”——不動的空,就是我們妙湛的覺心——真心;那個“塵”就是虛妄的妄想。這個“塵”跟“空”是一體的。這個塵——這個煩惱,體現在行爲上就是欲望。欲望表現爲五種欲望:財、色、名、食、睡。在凡夫層面,追求金錢追求女色——財色,追求知名度——虛名,追求飲食,追求睡眠:這是五欲。那麼這樣的一個煩惱,就是塵勞五欲,就是把我們系縛在輪回不能出離的一個根源。所以修行——怎麼離開這樣的煩惱五欲,使自己的身心沒有障礙。有這個煩惱五欲,我們身心不得自由。我們身心爲這個欲望做奴隸,爲它去奔波,我們的主人翁就體現不出發號施令的價值,都被五欲的這個煩惱賊給我們控製住了。這就是我們凡夫衆生的生命真相,也是值得可悲的一種現象。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這個問題很重要了,關系到每一個修道人怎麼用功夫。
覺明妙行菩薩就開示,對這個事情不能去談那些大道理。首先下手的功夫,菩薩就說:“我現在將由一件小事推到一個大的地方去,將由外面再推到裏面,來回答你這個問題。你們應當要認真地領會這其中的意思。”…
《《西方確指》隨方顯化度衆生;作棄舍觀,得離塵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