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就問:“如果有人在這裏無緣無故地奪你一塊錢,你會不會動瞋恨心?”會不會生氣?有人回答:“這一塊錢雖然少,但是看到有人來搶我的一塊錢,當然我要生氣了。”瞋怒了。菩薩又問:“如果有人無緣無故給你一塊錢,你會不會生喜悅心?”回答說:“一塊錢雖然少,但是有人送給我,我當然很高興了。”但是旁邊又有人回答:“這一塊錢這麼少,給我,我也不足以歡喜;把我一塊錢奪走,我也不至于生氣。”有人這樣回答。菩薩根據這回答,就說:“如果真的能夠給一塊錢,你不生喜悅心,奪一塊錢,你不生瞋恨心,你的心早已就得清淨了,那何至于現在還沈到這個五濁惡世裏面煩惱重重呢?”實際上你是達不到這個水平的。
告訴他:“所以你們應當知道,一個修行人對于內心的念頭把控、覺照得不細膩……”不能把握自己的念頭,他基本上就是一個散亂的狀態。散亂的狀態就是無明嘛。“見有見無,處處都是執著,念念都是貪心。”這就是凡夫衆生的心態:你說一個“有”,他執著一個“有”;你說一個“空”,他就執著一個“空”。他是處處離不開執著,你要說不執著,好,他也執著那個“不執著”,你就沒有辦法。念念都是貪:不學佛,貪五欲六塵;學佛也要貪功德,貪讀經書讀得很多。你給寺院捐了一千塊錢,我比你捐的多——捐了兩千塊錢:他都要比較。這都是衆生的常態。由于這樣,衆生這個業識心的心——這個識心是由于我們業力導致的,所以常常叫業識心,就非常的奔馳、散亂、紛纭。沒有一刻地停止,念念在那裏分別,執著,計較。就好像這個禅宗裏說:“禅師您每天怎麼修行?”那禅師會說:“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哎,你這個修行——我們也是這樣啊,餓了吃飯,困了睡覺。”禅師說:“你跟我不一樣,你吃飯的時候千般計較。”這個飯怎麼樣,有沒有營養,合不合口味:是這樣計較。“你睡覺的時候不是真正睡覺。”你裏面有很多的心結,都睡不著。所以你的睡覺、吃飯,是完全在分別、執著、計度裏面的,跟禅師的那種直心用事是不一樣的。所以這次我們要認證:我們就是這種心態。
“即便你在念一句阿彌陀佛,口裏念著阿彌陀佛,心裏的念頭仍然向外面跑。”這大家會體會到,口裏念著阿彌陀佛,心裏是不是牽挂其它的事情?沒有一刻跟這個佛號打成一片。原來古人說這個心口不一:存心很壞,又裝作修行的樣子。口裏念著阿彌陀,心裏想著拔人家的禾——看著人家的禾長得很好。“我把它偷過來,”口裏還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保佑我把他的禾偷過來。”就是那樣。爲什麼出現這個情況?其根本原因就是“汝等衆生,在無量劫以來,未嘗發過一念遠離煩惱五欲的心”。沒有發過這個出離心。多少人認爲:“五欲就是我的幸福啊!做人可不要追求財、色、名、食、睡嗎?財、色、名、食、睡追求得到手,追求得很多,這才是成功的人生——成功人士。”他不以爲這個東西是不好的東西,所以他就沒有遠離的心,沒有厭離的心。由于你對這個好樂,沒有厭離之心,而且認爲是幸福的源泉,是你成功人生的表達,所以這樣的一個煩惱五欲,就無量劫以來也沒有一時一日能離開你這顆心。你這個心,完全跟塵勞、五欲打成了一片。這就是凡夫的心。就是這樣的煩惱、這樣的欲望,把我們的身體捆綁住了,把我們的心也系縛住了,就深深地進入煩惱的鐵網裏面不能動彈。一旦到了叁界六道的輪回,爲什麼無量劫以來輪轉不休啊?就是這個塵勞、五欲,我們不能認證它的真相,不能了解它苦、空、無常的特點,不想去厭離它。所以就不可能像蓮華出汙泥而不染——做不到這一點。
這個佛教常常用蓮華代表我們正覺的佛性,淤泥代表我們的煩惱、五欲。我們蓮華爲什麼出不來?跟汙泥濁水打成一片了,就爛在裏面了。只有發出大的菩提心,我們這個正覺的蓮華,才能長出汙泥濁水:就是超脫五欲的煩惱長在虛空裏面。長在虛空裏面,才能綻放蓮華的香味。如果這蓮華長不出來,就在汙泥濁水裏面,這個蓮華不也成了汙泥濁水嗎?它哪有香味?這就比喻:我們雖然有佛性,但是佛性沒有出來。所以我們通身都是業力,通身都是煩惱,通身都是罪惡深重。雖然這樣,但佛性還是沒有減少一點。爲了使這個蓮華長出煩惱的汙泥,爲了使我們的佛性從煩惱當中提煉出來,所以要從這種五欲的執著、貪婪當中掙脫出來。
那掙脫出來,怎麼斷這個貪欲執著?就從這一塊錢下手。人家是給你一塊錢,還是奪你一塊錢,都把它作“棄舍觀”——都把它舍掉;這一塊錢,作“非我有觀”——不是我所有的,都是空的,都是身外之物。別人奪這一塊錢,不起瞋恨心;別人給一塊錢,不起喜悅心。你先從這一塊錢做起:奪一塊錢,不生氣;給一塊錢,不喜悅。如果你能把這個基礎做好,乃至于給你一百塊錢,你不喜悅;奪一百塊錢,不生氣。給你一千塊錢,給,不喜悅;奪,不生氣。給你一萬塊錢,給,不喜悅;奪,不生氣。給你一百萬,給,不喜悅;奪,不瞋恨。乃至于一千萬、幾個億、億億萬錢,都作棄舍觀、不屬于我所有的觀,如如不動。乃至于給你一個國家做國王,給你一個城市,給你一個天姿國色的妻子:給,你不喜悅;奪取,不生煩惱。乃至于對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骨髓,他要奪走,也不生氣,也不煩惱。這就是由小推到大了,由外推到內。“外”就是外面的錢財、國城、男女,是屬于外;裏面就是自己的這個身體,這就“內”。財還是外面的。
有時候財好舍,但生命不好舍。現在要把生命也可以舍。有時候這個肉體生命可以舍,但是自己的知見——所謂心意識,舍不掉。對心意識舍也要舍。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的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我們整個心、意、識,也作非我有觀,作棄舍觀。乃至于“生死業報”——無量劫以來善業、惡業的果報,把它舍棄。甚至菩提涅槃也得舍,也不要以爲涅槃有個真實的客體。涅槃、菩提也作非我有觀、棄舍觀。爲什麼?它也是空的,它也是如幻、如化、如夢、如影的。把一切都要舍,這一切就從一塊錢的給與奪開始。無論是一塊錢,還是百千萬億錢,無論是我的身體,還是心意識,都要做平等地棄舍。如果這樣,能夠觀照成熟,知見正確,行爲上就能落實下來。有的人說:“我是看得破,但是放不下。”當你放不下的時候,實際上也沒有真正看破;真正看破的,就能真實地放得下。真能放得下,就能真實地得自在。這就是般若空慧的力量:這個金剛般若自然就能夠消除我們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消除了,我們修道的障礙、違緣就會永遠的滅迹。內在的煩惱、外面的障緣都消失了,我們內外就漸漸地清淨了。
確實,修行需要修清淨心。但是在我們的執著、五欲六塵還憧憧于胸的時候去談什麼清淨,都是不能去談的,是不夠資格的。念念都不清淨。所以還是從不清淨的當下老實念佛開始。真正把無明、煩惱、習氣全都斷盡,才叫究竟的清淨。說究竟的清淨,唯佛獨有。等覺菩薩還有一份生相無明未破,還不能說究竟的清淨。所以我們透過一塊錢的“奪,不生氣;予,不喜悅”,從這裏開始做起。由小做到大,就能漸漸地成就我們的道業,遠離五欲的塵勞。“汝等當依照這個來修行,不要再自己招致修行上的障礙。”我們了解佛門講舍得,就從這裏理解舍得。棄舍,作棄舍觀就能得離塵欲。得離塵欲,“得”不是說要得到什麼東西。佛教講的“得無所得”,由無所得故,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要談“得”,就是得離五欲塵勞,這就叫“得”。不是你要得多少錢,得什麼東西,甚至得什麼果位。這都不對。一切修行的果位,皆以無爲法而有差異。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乃至于菩薩的證位,是在無爲法的契證程度上去談證位的。不是在有爲的層面得什麼東西。有爲的層面得什麼東西,得得越多,你煩惱就越重,輪轉就更深。所以一定要在無爲法層面,去建立正確的知見。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師講于秦皇島
《《西方確指》隨方顯化度衆生;作棄舍觀,得離塵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