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方确指》随方显化度众生;作弃舍观,得离尘欲▪P2

  ..续本文上一页菩萨就问:“如果有人在这里无缘无故地夺你一块钱,你会不会动瞋恨心?”会不会生气?有人回答:“这一块钱虽然少,但是看到有人来抢我的一块钱,当然我要生气了。”瞋怒了。菩萨又问:“如果有人无缘无故给你一块钱,你会不会生喜悦心?”回答说:“一块钱虽然少,但是有人送给我,我当然很高兴了。”但是旁边又有人回答:“这一块钱这么少,给我,我也不足以欢喜;把我一块钱夺走,我也不至于生气。”有人这样回答。菩萨根据这回答,就说:“如果真的能够给一块钱,你不生喜悦心,夺一块钱,你不生瞋恨心,你的心早已就得清净了,那何至于现在还沉到这个五浊恶世里面烦恼重重呢?”实际上你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告诉他:“所以你们应当知道,一个修行人对于内心的念头把控、觉照得不细腻……”不能把握自己的念头,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散乱的状态。散乱的状态就是无明嘛。“见有见无,处处都是执著,念念都是贪心。”这就是凡夫众生的心态:你说一个“有”,他执著一个“有”;你说一个“空”,他就执著一个“空”。他是处处离不开执著,你要说不执著,好,他也执著那个“不执著”,你就没有办法。念念都是贪:不学佛,贪五欲六尘;学佛也要贪功德,贪读经书读得很多。你给寺院捐了一千块钱,我比你捐的多——捐了两千块钱:他都要比较。这都是众生的常态。由于这样,众生这个业识心的心——这个识心是由于我们业力导致的,所以常常叫业识心,就非常的奔驰、散乱、纷纭。没有一刻地停止,念念在那里分别,执著,计较。就好像这个禅宗里说:“禅师您每天怎么修行?”那禅师会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哎,你这个修行——我们也是这样啊,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禅师说:“你跟我不一样,你吃饭的时候千般计较。”这个饭怎么样,有没有营养,合不合口味:是这样计较。“你睡觉的时候不是真正睡觉。”你里面有很多的心结,都睡不着。所以你的睡觉、吃饭,是完全在分别、执著、计度里面的,跟禅师的那种直心用事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次我们要认证:我们就是这种心态。

  “即便你在念一句阿弥陀佛,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的念头仍然向外面跑。”这大家会体会到,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是不是牵挂其它的事情?没有一刻跟这个佛号打成一片。原来古人说这个心口不一:存心很坏,又装作修行的样子。口里念着阿弥陀,心里想着拔人家的禾——看着人家的禾长得很好。“我把它偷过来,”口里还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保佑我把他的禾偷过来。”就是那样。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汝等众生,在无量劫以来,未尝发过一念远离烦恼五欲的心”。没有发过这个出离心。多少人认为:“五欲就是我的幸福啊!做人可不要追求财、色、名、食、睡吗?财、色、名、食、睡追求得到手,追求得很多,这才是成功的人生——成功人士。”他不以为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东西,所以他就没有远离的心,没有厌离的心。由于你对这个好乐,没有厌离之心,而且认为是幸福的源泉,是你成功人生的表达,所以这样的一个烦恼五欲,就无量劫以来也没有一时一日能离开你这颗心。你这个心,完全跟尘劳、五欲打成了一片。这就是凡夫的心。就是这样的烦恼、这样的欲望,把我们的身体捆绑住了,把我们的心也系缚住了,就深深地进入烦恼的铁网里面不能动弹。一旦到了三界六道的轮回,为什么无量劫以来轮转不休啊?就是这个尘劳、五欲,我们不能认证它的真相,不能了解它苦、空、无常的特点,不想去厌离它。所以就不可能像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做不到这一点。

  这个佛教常常用莲华代表我们正觉的佛性,淤泥代表我们的烦恼、五欲。我们莲华为什么出不来?跟污泥浊水打成一片了,就烂在里面了。只有发出大的菩提心,我们这个正觉的莲华,才能长出污泥浊水:就是超脱五欲的烦恼长在虚空里面。长在虚空里面,才能绽放莲华的香味。如果这莲华长不出来,就在污泥浊水里面,这个莲华不也成了污泥浊水吗?它哪有香味?这就比喻: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佛性没有出来。所以我们通身都是业力,通身都是烦恼,通身都是罪恶深重。虽然这样,但佛性还是没有减少一点。为了使这个莲华长出烦恼的污泥,为了使我们的佛性从烦恼当中提炼出来,所以要从这种五欲的执著、贪婪当中挣脱出来。

  那挣脱出来,怎么断这个贪欲执著?就从这一块钱下手。人家是给你一块钱,还是夺你一块钱,都把它作“弃舍观”——都把它舍掉;这一块钱,作“非我有观”——不是我所有的,都是空的,都是身外之物。别人夺这一块钱,不起瞋恨心;别人给一块钱,不起喜悦心。你先从这一块钱做起:夺一块钱,不生气;给一块钱,不喜悦。如果你能把这个基础做好,乃至于给你一百块钱,你不喜悦;夺一百块钱,不生气。给你一千块钱,给,不喜悦;夺,不生气。给你一万块钱,给,不喜悦;夺,不生气。给你一百万,给,不喜悦;夺,不瞋恨。乃至于一千万、几个亿、亿亿万钱,都作弃舍观、不属于我所有的观,如如不动。乃至于给你一个国家做国王,给你一个城市,给你一个天姿国色的妻子:给,你不喜悦;夺取,不生烦恼。乃至于对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骨髓,他要夺走,也不生气,也不烦恼。这就是由小推到大了,由外推到内。“外”就是外面的钱财、国城、男女,是属于外;里面就是自己的这个身体,这就“内”。财还是外面的。

  有时候财好舍,但生命不好舍。现在要把生命也可以舍。有时候这个肉体生命可以舍,但是自己的知见——所谓心意识,舍不掉。对心意识舍也要舍。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我们整个心、意、识,也作非我有观,作弃舍观。乃至于“生死业报”——无量劫以来善业、恶业的果报,把它舍弃。甚至菩提涅槃也得舍,也不要以为涅槃有个真实的客体。涅槃、菩提也作非我有观、弃舍观。为什么?它也是空的,它也是如幻、如化、如梦、如影的。把一切都要舍,这一切就从一块钱的给与夺开始。无论是一块钱,还是百千万亿钱,无论是我的身体,还是心意识,都要做平等地弃舍。如果这样,能够观照成熟,知见正确,行为上就能落实下来。有的人说:“我是看得破,但是放不下。”当你放不下的时候,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看破;真正看破的,就能真实地放得下。真能放得下,就能真实地得自在。这就是般若空慧的力量:这个金刚般若自然就能够消除我们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消除了,我们修道的障碍、违缘就会永远的灭迹。内在的烦恼、外面的障缘都消失了,我们内外就渐渐地清净了。

  确实,修行需要修清净心。但是在我们的执著、五欲六尘还憧憧于胸的时候去谈什么清净,都是不能去谈的,是不够资格的。念念都不清净。所以还是从不清净的当下老实念佛开始。真正把无明、烦恼、习气全都断尽,才叫究竟的清净。说究竟的清净,唯佛独有。等觉菩萨还有一份生相无明未破,还不能说究竟的清净。所以我们透过一块钱的“夺,不生气;予,不喜悦”,从这里开始做起。由小做到大,就能渐渐地成就我们的道业,远离五欲的尘劳。“汝等当依照这个来修行,不要再自己招致修行上的障碍。”我们了解佛门讲舍得,就从这里理解舍得。弃舍,作弃舍观就能得离尘欲。得离尘欲,“得”不是说要得到什么东西。佛教讲的“得无所得”,由无所得故,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谈“得”,就是得离五欲尘劳,这就叫“得”。不是你要得多少钱,得什么东西,甚至得什么果位。这都不对。一切修行的果位,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菩萨的证位,是在无为法的契证程度上去谈证位的。不是在有为的层面得什么东西。有为的层面得什么东西,得得越多,你烦恼就越重,轮转就更深。所以一定要在无为法层面,去建立正确的知见。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

  

《《西方确指》随方显化度众生;作弃舍观,得离尘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