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方確指》皆有覺明妙行、求加被驅障緣、佛號卻妙藥

  《西方確指》皆有覺明妙行、求加被驅障緣、佛號卻妙藥

  諸弟子欲造像供養,請示法相。菩薩曰:“諸弟子欲造相供養,積誠已久,合當顯示。但汝塵勞中,我妙明內,即今顯現,汝等不能見也。又我隨機感化,身相不一。今但從本起修,可畫作大比丘相,面如滿月,形體豐偉,著袈裟坐蓮花上。左手置膝,右手作說法相。眉間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彌陀佛結跏趺坐。要須莊嚴相好,不得潦草。”諸人聞已,皆拱立思維如是法相。菩薩乃言:“諸弟子,人人有個覺明妙行,不即不離,在汝諸人摸索不著處,時時出現。即今明白,更不須設像供養,願見于他日也。”

  我們請看第二十二段:人人有個覺明妙行。這些弟子們由于得到菩薩的法乳之恩,非常感戴,所以就想造菩薩的像來供養。就請示法相,看看我造菩薩的像該怎麼造。造佛菩薩像要有度量,要有規則。法相造得莊嚴,造得如法,才能寄托法身的功德。如果法相造得不莊嚴,甚至造得很醜陋,就是亵渎。有一部經叫《造像度量經》,講造佛像,它每個部位的尺寸都有嚴格的規定,叁十二相都有嚴格的诠釋的。把叁十二相造得莊嚴,寄寓法身的功德,這具佛像就有靈驗,就能度化衆生,功德無量。在一切功德當中,造像功德第一;但是如果你造得不如法,造得很醜陋,罪過也無邊。所以這樁事情它是很嚴肅的事情。本寺建阿彌陀佛的大銅像,我們在這個小稿和中稿當中經過幾十次的修改,不厭其煩反複斟酌,反複修改。就怕造得不如法,自己反而造了無邊的罪業。目前造的像,大家也看到,雖然達不到十全十美,在目前,也就盡了我們最大的努力了,也就是這麼一個水平了。顯現什麼像,也是我們心裏對佛像理解的一種诠釋。

  覺明妙行菩薩說:“你們這些弟子們想造菩薩像來供養,我也知道你們這份真誠心由來已久,按道理應當顯示我的法相。”但是汝等是在塵勞中——就是在無明煩惱裏面,我是在妙明內,是出了無明煩惱,是在妙明真心裏面,所以境界完全不一樣,我就是給你們顯現我的相,你們也見不到。菩薩像——報身像,凡夫怎麼能見得到呢?就好像地上的螞蟻,也看不到我們人一樣。但是菩薩很慈悲:“我也會隨衆生的根機所感,來顯現化身像。”化身像隨衆生的心識變現的,它不能有一個客觀的東西,也是顯現不一。所以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不是觀世音菩薩故意有叁十二應,這是隨叁十二類衆生的心所顯現的菩薩形象。“你們一旦要造像,也就從我本因修行的那個像開始,可以畫一個大比丘像,面如滿月。”福報像——滿月之像。“形體非常豐厚、偉岸,披袈裟坐蓮華上,左手放在膝蓋上,右手做說法之相,眉間也有白毫放出光明,光明當中有顯現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之像。阿彌陀佛像要相好莊嚴,具足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得草率行事。”這些弟子聽到這樣開示,都恭恭敬敬立在那裏,盡心思惟剛剛說的法相應該是什麼樣子——打一個草稿。

  這時候菩薩又進一步開示,這個開示很重要。因爲這是他們想外部菩薩的像,不能回光返照,這時候這種開示是讓弟子回光返照——“人人有個覺明妙行”。覺明妙行是很慈悲,是很有力量,你外慕諸聖,外慕菩薩,但是當下要內重己靈,你己靈裏面就有覺明妙行菩薩的相好、莊嚴、功德、智慧。人人有個覺明妙行,跟你們不即不離,在你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在你們內心結跏趺坐。但是你們想找他找不到,在你們思惟心、意識找不到的地方時時出現。你看這段開示很好:我們只是很崇拜覺明妙行,實際上我們自性就有覺明妙行。爲什麼我們不回歸到我們的自心,把我們本具的覺明妙行的相好、莊嚴、功德顯發出來?所以這樣一指點,就告訴這些弟子:“你現在明白了,你有覺明妙行。好了,你就如法修行供養,發菩提心供養,就是對我最好的供養,就不需要再去造我的像來供養了。你要見我的像,就趕緊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我的像吧。”做了這樣的開示。這位菩薩真有智慧,真慈悲,也真善巧方便。大家就皆大歡喜。

  查定宏因喪子,欲棄家爲僧。菩薩曰:“汝且莫妄想是事,是事汝做不得。汝但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斷無益之事,絕無益之友,皈心大覺,願出迷途。挹彼洪波,滋我燥土,精求加被,驅諸障緣。汝向畏祈壽保身,當注力于此,勿多言也。”定宏乃問:“奉教持《金剛經》,但諸字句有不同者,當從何本,得無差謬?”菩薩曰:““金剛般若波羅蜜”七字,並無差謬。”

  請掀開文本。請看第二十叁段:精求加被驅障緣。這段開示的因緣,是由弟子查定宏他家庭遭受一個變故。就是他的兒子去世了,所以他心灰意冷,就想“棄家爲僧”,來問這樁事情。那麼出家是一件大事,真正要發大菩提心。正確的心態:真爲生死,爲佛教的傳播,爲度衆生出家。不能由于生活當中遭到什麼挫折,就想到要出家,那寺院可能真的就成了避難所。覺明妙行菩薩對于他這樣一個出家的因緣並不給予支持,所以就開示說:“你別打妄想要出家,出家的事情你是做不來的,現在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正心以治心。”由于他兒子去世——中老年喪子也是人生一個悲痛的事情——所以他肯定灰心、悲心、傷心。這些都是跟道不相應的,所以要他正心來治心。就是要提起念佛的正念,以這樣的心了知諸法的空相。一切家親眷屬、父子之緣,如夢,如幻,如影,保持這樣一個正觀的心來療治你當下那種灰心、傷心:是這個意思。以你的正念來療治你懈怠的身業。正念還是要端正自己修道的心,精勤用功,不能爲一點生活上的挫折,就在身業上懈怠下來。看來菩薩對出家這個事情,是看得很殷重的。不能說你的兒子去世了,“我世間上也沒有什麼盼望了,也沒什麼意思了,幹脆就出家吧”。以這個心態出家怎麼能荷擔如來家業?所以就不贊同他出家:“你就在家裏斷除無益之事。”就是一心修行道業,再不要在五欲六塵、恩恩怨怨、增長輪回的事情裏面繼續下去了——斷除。也要杜絕一切無益之友,那些酒肉的朋友、利益的朋友都要杜絕;要親近善知識,要全身心皈命佛陀,要發出大的誓願,要出離迷惑顛倒的六道的苦難。這就是以苦爲師:由于你兒子的去世,來增上你修道的這種願力,了解一切的無常。

  那麼在皈命叁寶的過程當中祈求加被,這樣就能夠“挹彼洪波,滋我燥土”。這是種比喻的說法,“挹”就是獲得,“彼”就是佛陀叁寶智慧法雨的滋潤,“燥土”就是我們凡夫的心地——都是幹燥的土,像沙漠似的得不到一點甘露法水的滋潤,非常貧瘠。所以一定要“挹彼”,就是借助佛陀的力量,實際上這裏也有著借助自性天真佛的力量。“精求加被”,要精勤地祈求叁寶的加被。叁寶有住持叁寶——法界常住的叁寶,也有我們自性的一體叁寶。我們的本覺理性沒有失去一點,如果我們真誠向內心求,我們自性的叁寶也能加持;我們再外慕諸聖——法界常住的叁寶,我們去皈依,能夠獲得他們智慧的洪波來滋養我心地幹燥的劣土。這樣獲得叁寶的加被,就能驅除一切障緣——障礙我們修道的緣。你平時只是想到要祈求長壽,注重的是保養身體,現在你兒子的去世是當頭棒喝:壽命、身體是不可靠的。所以就應當轉念“注力”于叁寶的皈依。你不要再去多打妄想,就只是注意修行。查定宏就問:“我平時也奉菩薩的教受持《金剛經》,但《金剛經》有幾種不同的版本,字句都有不同,不知道依從哪個版本才得無差謬。”《金剛經》有幾個譯本,這裏面你選擇其中一個,至誠恭敬去念就可以,沒有必要在幾個版本當中去分別它的優劣。菩薩對這個問題沒有直接回答,就是把它放置在一邊,只是回答說:“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七個字並沒有差謬。”他的意思就是你選擇其中一個相應的版本至誠地念就可以了。

  沈天宇有疾,設供求示。菩薩曰:“汝今有疾,尚未即死。當息諸牽累,安心端坐。念身無常,念世無常。所有妄緣,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彌陀佛,自然六塵不生,一心清淨。不唯愈汝今生之疾,即生死病根,亦從此拔出矣。汝今設供求示,不過望我有甚好方與汝,口訣傳汝,可愈汝疾。豈知菩薩無是等虛僞之法,但此實實數言教汝而已。汝若信而行之,真一服上品還丹妙藥也。付汝一偈:“病從己作,還由己除。攝心清淨,得常安樂。堅久不變,同無量壽。”

  下面看第二十四段:佛號即妙藥。這是針對有病弟子的祈求做的開示。沈天宇生病了,他就做了供養——設供來請求菩薩的開示:怎麼來療病。覺明妙行菩薩就給他一個對症下藥,說:“你現在是有疾病,但還沒有到死亡的時候。這時候應當做的事情,就是把世間的家親眷屬、名聞利養的牽挂累贅全都放下來,安下心來端坐思惟。”思惟什麼?身無常,世無常。我們常常不知道身、世的情況。身體這個四大——地、水、火、風——和合的現象,真的是如泡沫,如芭蕉,如露水。它很危脆,不堅固,這個身體都是要死亡的。“無常”就是死亡的意思,終歸一死。我們的身體是這樣;我們在這個器世間依報的環境,也最終是無常的。這個地球——這個太陽系——銀河系最終是要毀滅的。用現代天文學的話說,以後整個太陽系形成一種黑洞,這個大地一團漆黑。這個世間大爆炸理論:最終它都會消失的。身無常,世無常,在這個無常當中,你要思惟到:在這個無常的當下有個真常。我們常常把幻滅的無常認爲真實,在無常當中去執著它的有常,就顛倒了。要在無常裏面去體認那種不生不滅的真常——就是本具的佛性。

  所以了解這些資質,開示他一種般若智慧的觀照。把這個世間五欲六塵——我們認爲很真實的那些因緣,全都放下;放下之後我們心就比較空明,就以那種甯靜的心徐徐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這叫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孤明曆曆。當你孤明曆曆,不以萬法爲侶的時候——就是這句佛號要不以萬法爲侶,“孤”就是它不以萬法爲侶,“明”就是明…

《《西方確指》皆有覺明妙行、求加被驅障緣、佛號卻妙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