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確指》淨業課誦
菩薩又示無朽曰:“《彌陀經》十二卷、佛名一萬二千,不要增,不要減,只依著我行去。但經要勻勻淨淨,不緩不急,不疾不徐。佛要聲聲心心,不澀不掉,不浮不沈念去。至于回向,不是但誦舊文一過,須從自己心中,發出真正大菩提願,至誠懇切,普願一切衆生同生極樂,而我心無所著,如虛空等,是名回向。又靜坐時,當反觀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無能無所。如是谛觀,更無二念,是名修行叁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見。如是坐一時,便起經行,又更持誦,有個次序。若忙忙促促,一氣趕去,謂可完卻一日課誦,便有苟且了局之念,非真正修行矣。大抵學道人不遵知識明誨,決定勞而無益,未久必敗,慎之慎之。又諸經中所談淨土依正莊嚴,須講誦明白。倘坐中,或經行,或禮誦時,淨土現前,便可覺了,不爲異境所惑。”
請掀開文本第叁十四頁。請看第四十五段:淨業課誦。就是修淨土法門每天應該怎樣做功課。這段是覺明妙行菩薩對無朽比丘的開示。在第四十一段裏面談專勤念佛、不雜世念,就是對無朽比丘的開示。無朽他是八人當中爲頭的,在叁昧和尚座下剃度出家。所以對無朽比丘的開示,覺明妙行菩薩顯得更詳細,對他的期待更高。談到一天怎麼去做功課:念《阿彌陀經》十二卷,這十二卷不是一口氣念完,而是把它分布在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作爲一個單位的做功課的時間——就念一卷《阿彌陀經》,再念一千聲佛號,再做回向,余下的時間或打坐,或經行,或拜佛——都可以。這個方法,把它分布在十二個時辰去做。覺明妙行菩薩說:“這樣的功課不要增加,也不要減少,你就依循我提供的方法行去。”——去修行去。誦經要怎麼誦?誦經要“勻勻淨淨”,就是誦經不要趕。“勻”——很平勻,很清淨:勻勻淨淨。實際上就是我們誦經時候的這顆心是真誠的,是清淨的,所以顯發的聲音也是勻勻淨淨。這個心是勻勻淨淨,聲音“不緩不急”。這個聲音不是很緩慢,但也不是很急躁。這個節奏把握得“不疾不徐”。這就表明一種中道、安詳——這樣一個誦經的韻律和節奏。好,這是誦經的一種風格。
那麼佛號怎麼念?佛號要“聲聲心心”,就是每一聲佛號都有你心靈力量的貫注,要念茲在茲。你念出聲音,心就在當下。每一聲佛號是用我們深信切願的心來貫注,來莊嚴的。你這樣每聲佛號都有這個心在裏面,實際上每聲佛號就在我們的心波裏面造作了。這樣就“不澀不掉”。“不澀”就是:它不是枯澀的。“不澀”就表明這個佛號很流暢,不是滯澀在那個地方。“不掉”就是:你無論是念六個字還是四個字,這四個字、六個字你念得不要掉句,不要掉字。有人還真的就是:有時候他就念“彌陀佛、彌陀佛”——就掉了一個字;他有時候就念“阿彌陀、阿彌陀”——又掉了個“佛”字。有時候這個心跑了,他可能全句都掉了。全句怎麼掉的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掉的。比如我常常舉那個例子,他就是做花生生意,等他做晚課的時候,本來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結果他想到:“我進了一批花生,這花生怎麼出去?”可能想得很投入了,不知不覺地就“花生、花生、花生”。這樣你都要把一句佛號全掉了,換了——調袋了。這東西都是常常出現的。這說明——你把全句都掉了——你心就跑了。所以要不澀不掉去念。還要“不浮不沈”。這句佛號不要念得很浮躁。你念得心氣很浮躁,它這個聲聲都是向外跑的——這就是浮。有時候他念得又沈——沈下去。一沈呢,就容易昏沈。念一念就打瞌睡去了,就打呼噜去了,這就沈下去了。浮呢,就是心穩定不了。念句佛號,妄想就在那裏轉來轉去,它就是浮。止觀、定慧都沒有。你不浮就是有止的功夫,不沈就是有觀的功夫。止、觀,定、慧要相資,這句佛號才能夠念得上軌道。所以要把這佛號念得聲聲心心,不澀不掉,不浮不沈。這是我們念佛的一些法則,不是很簡單的。好,這樣念去呢,就能夠慢慢地把六根攝住。聲音和心相依,這就是叫攝心念佛。
那麼念完佛不是最後還有個回向嗎?回向就是做“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個回向。當然回向文很多,也包括蓮池大師的《西方發願文》這些回向文。回向文呢,也要注意,不要僅僅是把這個回向文的文句有口無心地讀一遍。不是這樣,而是要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把這個回向發願真實的含義顯發出來。就是要發出真正的“大菩提願”:要至誠懇切普願一切衆生同生極樂。每個回向發願文都有這個意思,但看看我們發心是不是能發得出來。蓮池大師在回向發願文開始的一句就是談這個大菩提願的問題:弟子某某,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首先就發願。“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這就是所緣之境。你要發菩提心,首先依什麼境界來發?你依的境界狹小,菩提願就狹小;你依的境界廣大,你的菩提願也隨之廣大。所以先從狹小的開始——四恩,天、地、君、親、師這對我們有恩德的,就要給他回向發願。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的衆生,這又比四恩的衆生要擴大一點,進一步擴大到整個法界的衆生。這你就要發法界之心:要爲法界所有的衆生,讓他們得到大乘佛果。爲了達到這個目的,我現在一門深入,專心持念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使四恩叁有法界衆生一起都成佛。這就是要發菩提願。在菩提心裏面來念這句佛號比沒有菩提心念這句佛號,功德那是天壤之別。如果念佛不能發大菩提心,就很難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不能相應,不感應道交,你就很難往生了。發了這個大菩提願,還要專心念佛才能夠成辦往生之事。所以省庵大師爲這個事特意寫一篇《勸發菩提心文》。這是我們淨土宗祖師非常悲心的一篇文稿,大家可以去好好讀誦一下。
這裏談到回向發願,回向發願首先在事相上發,而且還要在智慧的觀照當中。你發的這個心,而且不加執著,就像虛空等。這是什麼意思呢?省庵大師說發菩提心的八種相狀——邪正、大小、偏圓、真僞這些,其中談到圓教的發心。圓教發心怎麼發?如果知道自性是衆生,我就願度自性的衆生;自性就是佛道,所以願成就。無論是一切法門、一切衆生、一切煩惱、一切佛果,這些法都是不離我當下這一念心。所以就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並且也無虛空之相可得。這就是般若的空慧了。你又不要執著虛空有個相,虛空也是了不可得。如果你能這樣發菩提心,就是圓教的發心,就有般若的智慧。這個般若常常講叁輪體空:布施沒有能布施的我,沒有被布施的他人,中間亦無布施之物。這樣叁輪體空的布施,你的功德就是無量無邊。但一切衆生都是住相布施,它就只能變成有漏的福德。所以你看禅宗有位大德——龐居士,他是個大富之人了,家裏有很多金銀財寶,他開悟之後專心修道,把他所有的金銀財寶全都沈到江底去了。那別人就質疑:“你既然這樣,爲什麼不布施啊?不做善事啊?”這龐居士說:“我多生多劫就是被布施所累,所以全都沈到江裏去。”你看這個舉措,他就具有大人的作略,他連布施也布施掉了,毫無布施之相。這就是屬于般若的智慧。要以這樣一個般若的智慧來升華回向發願的內涵,這樣的功德就很真實了。好,那回向完之後,就可以“靜坐”。這個靜坐呢,這裏覺明妙行菩薩談到了觀心法門:當“反觀深究”。就是你開始念佛,當下這一聲佛號即念——即這句佛號當下這一念,你就反觀深究,追究它的來源。能念的心是什麼?所念的佛是什麼?那麼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也了無所得。就在了無所得當中,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實際上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都是實相,以空印空,似水投水。那麼佛就是我當下這一念心,“是心是佛”。既然佛就在我這個內心完整具足,那一切佛都是我心裏顯現出來的,不假外求——不需要到外面去求。這就是用一種智慧,叫慧觀。前面我們在事相上念佛,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信心成就亦能往生。但是如果我們加上觀力成就——觀慧的力量成就,可以得到理一心,那你往生的品位就會增高。你在這樣的觀慧當中,如真如自性而住。那麼住在這裏,也沒有能所的對待:沒有能念之心,沒有所念之佛,心佛一如,能所打破。能念的心是始覺之智,所念的佛是我們本覺之理。理和智和合——始本和合,那麼我們清淨本然之體朗然現前,“唯一心故”。你能夠“如是谛觀”當下這一念心,一境叁谛,一心叁觀,“更無二念”,當下就是清淨本然之體現前。那麼你可不就是“修行叁昧”嗎?那麼修行叁昧我們看看,可以跟大家沿用一下徹悟禅師的一個偈頌。他寫過十首《一聲佛號一聲心》,這十首偈頌寫得非常好。看這個“聲聲心心”,他有個偈頌:一聲佛號一聲心,直下分明豈外尋;鞭影未勞頻舉示,白牛運出古黃金。我們這句佛號起來,這句佛號就是我們當下妙明真心。所以就在當下能念的這句佛號當中,直下分明就是我們清淨本然的心體,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就朗然現前。還要到外面去尋找嗎?“直下分明豈外尋”。那“鞭影未勞頻舉示”,對一個良馬來說,不需要時時把鞭子舉起來,它當下就明白,馬上就跑得很快。那麼“鞭影未勞頻舉示”指的是什麼?大白牛。大白牛比喻成摩诃衍、一乘法。你發大菩提心來執持這句名號,就能運出“古黃金”。古黃金就代表我們自性本具的亘古亘今永恒存在的性德——如來藏。你每一聲佛號,以這個菩提心去念,就運出了我們如來藏的功德——“古黃金”,這是一首。還有一個偈子:一聲佛號一聲心,心佛雙忘趣轉深;定久不知誰喚醒,滿天霜月照幽林。你看這個偈頌,當下這句佛號就是:我們要一聲佛號一聲心,心佛兩忘。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打成一片,都忘了,…
《《西方確指》淨業課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